第306章 孔仲尼

覲見的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刻,一邊進行着毫無營養的套問對,魯侯宋的目光也透過珠玉編制的“冕旒”,一邊在觀察趙無恤,好讓自己不會昏昏欲睡。

這個晉國中軍佐家的庶子,這幾個月可是名氣大得很,甚至傳到了深宮裡,讓魯侯知道自己開始食用的麥粉和愛不釋手的趙瓷,原來都是此人讓工匠置辦的。

而且,他還奪下了衛、齊各一邑,帶着領土加入魯國,成了自己的臣子。不過對於這一點,魯侯一點感覺都沒有。因爲這件事從頭到尾,都沒有任何人問過他半分意見,陽虎一人就大包大攬地同意了,叫魯侯憋悶不已。

不過現在看來,嗯,趙無恤年紀輕輕,禮儀卻很嫺熟和專注,對自己也尊敬有加。

魯侯鬆了口氣,跋扈權臣他這幾年可見識得夠多了,死了一個又蹦出一個來,這日子什麼時候纔是個頭?

這位魯侯年紀雖大,足足有五十多歲,卻是位“新君”,只繼位了八年。他是魯襄公之子,前任國君魯昭公之弟,最初只是一個無權無勢的“公子宋”,飛鷹走犬於魯城內外,不被任何人注意和看好。

但偏偏在他的兄長魯昭公時,發生了嚴重的“臣逐君”事件:三桓徹底架空了國君,不甘寂寞的魯昭公尋找機會伐季氏,一副趕盡殺絕的樣子卻逼反了另外兩家孟氏、叔孫氏,於是反倒被三桓合力驅逐。先流亡齊國又流亡晉國,最後於昭公三十二年卒於乾侯。

於是空懸了八年之久的魯侯位置,就落到了公子宋的頭上。

比起那位十九歲繼位還“童心未泯”,居喪時面無哀痛反而有喜色的魯昭公來說,魯侯宋看上去毫無特點。平庸多了。

這大概就是當年季平子打着“一繼一及,魯之常也”的幌子立他繼位的原因吧,無他。就因爲此人是一個很好的傀儡。

就在魯侯宋心裡計較着今天這枯燥的接見什麼時候才能結束,自己好回宮室裡欣賞從齊國買來的歌舞美人時。卻聽到下面的趙無恤說了一句不在問對套路里的話。

“下臣無恤,請觀魯國禮樂。”

一直充當榆木傀儡的魯侯聽到趙無恤此言,稍稍遲疑後第一次露出了笑容:“趙氏從趙成子開始便是百年世卿,以知文爲名,對禮樂的瞭解何等深刻,而且晉乃是霸主之國,詩三百和諸多樂曲都應該聽過,卿爲何要到魯國來重學?”

趙無恤說道:“小子雖然在晉國跟着師高學過禮樂。但卻知道在諸侯之中,繼承宗周禮樂最完整的還是魯國,正所謂‘周禮盡在魯矣’。如今既然成了魯國的大夫,也要重新研習才行,這就是所謂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了。”

於是魯侯欣然允諾,因爲自己的邦國被誇,使得他對趙無恤多了一層好感,當場讓柳下季召來樂師,爲無恤演奏了《豳風》《魯頌》等詩篇。還有魯國纖細美女的舞動伴奏。

無恤自然也加以了正確的讚歎:“美哉!樂而不淫,不愧是周公之樂,魯侯之國。”

其實。趙無恤這是在效仿五十年前訪問魯國的吳國公子季札。

當年吳王壽夢和中原重新建立聯繫後,派遣公子季札出使諸夏,第一站就是魯國。

魯人對於這個雖然穿戴上了高冠博帶,但偶爾露出的皮膚上依然是墨黑色蟠龍紋身的“蠻夷之君”一開始是心存疑慮的。雖然吳人傳說是太伯和仲雍的後裔,但已經棄在海濱,不與中夏交通數百年,還因其俗治其地,過上了拋棄禮樂,文身斷髮的日子。所以在此之前。魯國是將姬姓王族的吳國看做蠻夷的。

比如魯成公七年,因爲吳國伐郯國一事。魯國人就曾說:“中國不振旅,蠻夷入伐。”

但當季札用標準的宗周雅音。請魯國人爲他表演周王室的樂舞時,魯人開始慢慢改變想法,覺得這個“蠻夷君子”還是可以教化一二的。

等到高傲的魯國樂官敲打起樂章,季札將詩三百和各種舞樂全部聽完看完,並且一一給出了合適的點評後,魯人震驚了。季札所受的禮樂之教如此深遠蘊涵,竟能將宗周和諸夏的盛衰之勢潺潺道來,他語驚四座,使衆人爲之側目,羞煞在場的魯國司儀。

趙無恤之所以也請魯侯允許他“觀魯國禮樂”,其實也是爲了給自己博得一個“知禮君子”的名聲。

魯人的大國地位沒了,疆域縮了,國際話語權也一落千丈,但唯獨一樣卻一直沒有變,那就是好面子。

在這史官每句話都加以記錄的正式場合,作爲霸國來的卿子卻在認真地學習魯國禮樂,這當然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無恤也可以肯定,如此一來,除了三桓、陽虎以外,魯國的其他士大夫們至少不會太過排斥他。

想要贏得一個羣體的認同,你首先要認同並學習他們的文化,諸夏每一個邦國,都是一種華夏的子文化。

……

覲見完成後,柳下季看向趙無恤的眼神更加親切,還自告奮勇,想要引領孔丘來與他一敘。

“孔子來了魯城?”

趙無恤倒是一愣,他過中都而不遇孔子,這幾天來一直引以爲憾,孰料他卻輾轉來了曲阜。

說起來,孔子還是來向老友柳下季求助,想借貸一些糧食的,來到魯城後卻接到了中都邑的來信,說廩丘大夫趙無恤贈予中都的粟米已經運到,解除了斷糧的危機。

柳下季爲此也很高興:“有了子泰相助,再加上我調撥給仲尼的部分糧食,中都邑應該能撐到秋收了,此乃萬民之福也!真是爲仲尼解了大愁。”

趙無恤聞言微微一笑,這也在意料之中,雪中送炭這種事情,應該會讓孔門衆人印象深刻。也方便他實行下一步的計劃。

“仲尼還說要尋機會去館舍拜會子泰,我這便去知會他,帶他前去正式拜見。”

趙無恤現在的地位是兩邑大夫。比起孔丘這個小小邑宰爵位職務要高,坐等他上門拜訪也是正常。不過趙無恤也不想託大,而是主動要與柳下季同行前往。

“怎能讓賢者跋涉?應該登門訪賢才對!”

倆人共乘一車,他們如今已經成了無話不談的“忘年之交”,不過趙無恤感覺柳下季的車駕總是會引來頻頻目光,魯國原本有些保守的少女們瞧見這輛車上有一個英俊的中年帥哥,不免秋波頻送,情意款款。

趙無恤兩眼對天:“感情我是做陪襯啊。”

不過柳下季對這種情況似乎習慣了,將車側的帷幕拉上後便能相安無事。過了一會,他突然感嘆道:“大野澤流民受官、盜兩方壓迫進入中都邑,仲尼能救他們自然是好事。不過,如此一來必然會導致中都府庫不足,等到年終上計時,恐怕要被與他不善的少正卯爲難了。”

這名字趙無恤倒是有些耳熟:“少正卯?我曾聽子貢讚揚過此人,他與孔子有怨乎?”

“少正卯是魯國大夫,擔任少正一職,仲尼在曲阜開設私學時,少正卯效仿之。因爲他號稱魯之聞人,能言善辯,所以孔子之門徒三盈三虛。都去聽過少正卯講學,唯顏淵不去。”

趙無恤細細思索,他記得原本的歷史上有一個“孔子誅少正卯”,這也是個千古爭議的謎案,不知道真相是如何的。如今孔子之學在魯國比較佔上風,但少正卯也不弱,有弟子數百,遍佈魯國朝野,與三桓一方藕斷絲連。與陽虎一方也多有瓜葛,陽虎得意洋洋的“樹人”裡。少正卯也是重要的一員。

不過放眼魯國,還是孔子的學生們比較值得利用一些。至於少正卯其人其黨,趙無恤得先觀察一段時間再說。

就在這時,途徑豪社的車隊卻突然停了下來,掀開帷幕望去,卻見前面密密麻麻擠滿了人,圍成了一堵牆。

“發生了何事?”

前方的豎人回來報告說,有人在圍觀辯論。

“辯論?”

“是孔仲尼,他在與人辯論!”

外圍有閒人興奮得大聲喊叫。

趙無恤和柳下季對視一眼,不會這麼巧吧,難道是孔子和他的死對頭少正卯公然在大街上開辯論會了?

“柳下大夫,你我去看看,何如?”

……

趙無恤和柳下季步行下車,有大夫規格的儀仗和衛士開道,他們很快就擠進了人牆的內圈,卻見裡面是這樣一番情形。

一輛雙牛駕轅的牛車上載着三人,卻被什麼人攔在了路中間,從趙無恤的角度看不到對面,但這就是衆人圍觀的原因了。

駕車中年人年紀近四十,卻依然像是二十莽撞小夥般年輕而身形挺拔魁梧。他兩眼炯炯有神,這會頭戴鶡冠,結纓於頷下,身穿寬大的袍服,卻留了一臉的濃須,腰間還彆着短劍,頓時書卷氣頓去,豪俠氣由生。

柳下季在一旁向趙無恤低聲介紹道:“這是仲由,字子路,性格兇悍卻對仲尼頗爲忠心。”

子路雙目瞪着前方,怒其突然阻攔,但衣角卻被身後另一人緊緊拉住,纔沒有貿然行事。趙無恤見那人眉直眼闊,神情樸實可親,身上穿着件在秋日裡顯得略薄的舊儒袍,腳下踩着一雙破麻履。雖然破舊蒙塵,卻讓人感覺他從身到心,乾淨無比。

“此乃顏回,字子淵,仲尼唯一的入室弟子,最爲好學和聰慧。”

見到大名鼎鼎的子路和顏回後,趙無恤將目光投向了已經下車踱步到前方的長者身上。

卻見那人身材高達九尺,穿月白色上衣下裳,腰間圍帛帶,佩着無光澤的玉玦,頭戴緇布冠,黝黑的髮髻用玉簪固定。他額頭高廣平闊,國字臉上濃郁的卷鬚黝黑,只夾雜着幾絲白色,形貌淡雅而和藹。他動作給人的感覺像一個冥頑不化的老學究,笑容可掬的表情又像一個相處多年,嬉笑怒罵的饞嘴老鄰居。

“看上去只是一個普通的老叟啊……”

他的模樣沒有各類傳說裡的視覺衝擊,反倒有些中庸和其貌不揚。

但不知爲何,趙無恤心中還是隱隱有些激動。

這感覺就像是一座走了幾圈卻也繞不到山腳,到了山腳卻雲深不知處的高山忽然霧靄散盡,出現在攀登者面前一樣。

“這便是孔子麼?”

“這便是仲尼了。”柳下季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ps:單章忘說了,本書羣號370609612,歡迎各位讀者加入

第339章 中都的燈滅了第250章 大河之上第117章 心腹之患第1005章 決戰風陵渡(中)第1210章 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第1139章 歸雁入胡天第908章 夫人們的香裙第549章 聞絃歌而知雅意第825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第1101章 不絕如縷第1072章 少昊之國第194章 醫扁鵲第530章 牝雞司晨第1096章 濟北第235章 晏平仲第308章 格物致知第893章 階下囚第651章 大風(8)第6章 亂序者死第235章 晏平仲第994章 楚王親征第998章 眉間赤第920章 君子死而冠不免第184章 驟然生變(下)第1024章 中原北望氣如山(上)第807章 韓策第1061章 鄉音無改鬢毛衰第720章 齊侯的貴賓第47林1章 羽林孤兒第34章 巡視鄉里第261章 天生尤物第724章 張孟談第85章 中原有菽第482章 戰和第1116章 對酒當歌第219章 秋日之陽(終)第444章 叛徒第475章 舟師第535章 鬼神第1099章 東方未明第22章 贈我緇衣第481章 齊魯第648章 大風(5)第976章 最後的殘暴第499章 宋之亂(下)第885章 此之謂戰勝於制度第1002章 跖之徒第1066章 稻花香裡說豐年(下)第517章 隱士第904章 巨輪第702章 蒼茫世變第568章 好大一塊封地第1203章 朝辭白帝彩雲間第733章 虎狼!第227章 衛國叛晉第954章 田賁雪夜下絳都(上)第1173章 復仇之義(下)第754章 車壘雖然有奇效第439章 靈鵲(上)第1025章 中原北望氣如山(下)第54章 冬至(三)第399章 驅虎吞狼第822章 問周室之罪!第749章 赳赳武夫 下第645章 大風(2)第212章 飛蛾撲火第191章 孟談三策(中)第449章 陽虎之死第1049章 ”禁酒時代“第1094章 過河!過河!第1116章 對酒當歌第915章 叔于田第568章 好大一塊封地第1078章 鐵甲依然在!第641章 真正的戰爭纔剛剛開始(上)第747章 冉求的拖字決第765章 公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第965章 齊人之福第536章 求婚第245章 韓氏勁弩第600章 阿姊(上)第462章 反壟斷第803章 首身離兮心不懲第373章 以人爲本第1209章 非戰之罪第1194章 沐猴而冠第301章 魯城曲阜第601章 阿姊(下)第二卷完第456章 盜跖第840章 海客談瀛洲第1081章 肯爲君王捲土來?第618章 約爲兄弟第283章 擲矛兵第386章 駟歂殺鄧析第335章 盜墓筆記第990章 蒲阪之戰(上)第419章 大雪滿弓刀(中)第614章 日月當空第1010章 奴隸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