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義利之辨

感謝書友ifansi的打賞,恭喜成爲執事

……

在鄉寺中的石案前鋪席對坐,子貢一邊飲着加了蜂蜜的甜豆漿,一邊思索。

這趙氏君子,居然能知道夫子前不久對弟子們私下說過的“有朋自遠方來”這句話,莫非是哪位師兄弟記述吐露,傳到了晉國?

真的有這麼快麼?

而且,這是不是說明,就如同他在半年前就開始關注趙無恤一樣,趙無恤也在默默關注着遠在魯國的夫子呢?

想到這種可能,子貢不由得精神一振。

不過,雖然鄉寺居所簡陋,但這所飲的豆汁,還有這光滑的陶盞,價格可不低吧,難道趙氏君子是樸於外而奢於內的虛僞之人?

然而,對面的趙無恤卻彷彿看穿了他想法般,笑盈盈地說道:“子貢所飲之物,在成邑幾乎每個國人都能喝到,種了你帶來的戎菽之後,希望明年能讓野人氓隸們也受此澤惠。”

他又指了指那光滑的瓷盞:“雖然看似光滑無比,扣之有金玉之聲,其實卻不貴,僅僅能當兩個白陶盞的價錢。”

“竟能如此!君子之領邑,真是叫賜眼界大寬。”子貢一向估價極準,今日卻謬之千里,心中不由得微微震驚。

趙無恤不以爲意,他心裡暗道,這些算得了什麼,真正的好東西,都集中在新建的匠作區呢。

當然,在談生意之前,他覺得還是將兩人關係再拉近一些爲好,便裝作好奇地問道:“子貢此次回魯國,可見到你的夫子了?”

子貢便將夫子出任中都宰的事情告知趙無恤,本意是想擡高下夫子的地位,比起原先的一個無職下士,一邑之宰顯然更拿得出手些。

不過趙無恤對此卻不是很關注,沒記錯的話,之後幾年孔丘還會一路走高,最終和陽虎一樣,宰執魯國,一個千室邑宰,只是起步而已。

他關心的,是上次那件事情。

“對子貢贖人而不取贖金之事,孔子是如何評價的?”

說到這,子貢就更加驚異了,他覺得夫子和趙無恤最吻合的地方,就是在對此事的看法上。

當時的情形,子貢記憶猶新,在中都的廳堂中,他和夫子也是對坐席上,討教此事。

夫子是這樣說的:“賜呀,趙氏君子說得對,你這件事情,做的有失妥當。”

子貢大惑不解,他問道:“夫子不是教導我,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麼?賜棄利而取利,有何不妥?”

他覺得自己贖人而不取其抵償之金,是道德高尚的行爲,爲何趙氏君子和夫子都反對這種做法?

夫子撫着長鬚,微笑着搖了搖頭道:“聖人之舉事,可以移風易俗,吾輩的追求是以身作則,將教導施於國人,讓他們學到仁愛之心,而不是自己獨自去實行過分拔高的道德。”

“現在魯國富者寡而貧者多,若是你贖人而取官府抵償之金,則無損於義;不取其金,其餘魯國人就不會再像從前那樣熱衷於贖人了。”

子貢不笨,雖然比不上顏回師兄的“聞一而知十”,但也是“聞一而知二”,夫子的話,一點就透。

就在那幾天裡,他的師兄子路經過汶水時,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便收下了。

夫子聽說此事後高興地說:“魯人必多拯溺者矣!”

子貢恍然大悟。

原來,他贖人自由,以爲是自損財物做了一件好事。然而魯國這條法律的用意,本是爲了鼓勵每一個出國的人只要有機會,就贖買同胞,事後可以得到等價補償,不會損失任何東西。

子貢的錯誤,在於自以爲“取義棄利”的行爲,把原本人人都能輕鬆達到的道德標準,超拔到了大多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今後誰若贖回魯人,再去領取贖金,就會被認爲是不如子貢,是好利而不義的。然而魯國富者少貧者多,沒有幾個人和子貢一樣,有足夠的財力可以保證,損失這筆贖金不至於影響自己的生計。

所以夫子才和趙氏君子一樣,認爲“賜失之矣”!

而子路救人,既有義,又能得利,必然會得到衆多的魯人效仿。

子貢將此事原原本本說了出來後,又稱讚了一通趙無恤與夫子不謀而合,真是賢者必有通惠。

趙無恤則心中竊笑不止,託了前世漫山遍野的國學熱,他是聽說過這故事的,要不然,怎麼敢那麼篤定孔子的反應?

不過,趙無恤也不由得感慨,孔丘已經不同於年輕時候罵季氏“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憤青了。他在齊魯跌打滾爬二十多年後,已經看透了人心,義和利,並非是絕對的對立。

誰說他食古不化?誰說他迂腐?這明明也是個現實主義者!

否則,他會尋遍諸夏,拜了無數個老師,將他們的思想兼容幷包?否則,他會半推半就地接受死對頭陽虎的邀請,作爲陽虎之黨出仕中都宰?能教出行業各不相同,思想成就也偏差極大的孔門弟子們來?

雖然,此人時不時還是會理想主義一把,比如在得到放手治理一邑的機會時,依然是將仁愛和禮樂作爲一招鮮的法寶。

治一千室之邑,或許可以靠道德和人格魅力維持,但若執掌一千乘大國,不出漏子纔怪。

子貢卻不知道無恤心中所想,他覺得時機已經到了,正要摸出懷中的簡冊,向趙無恤推銷夫子的理念。

卻見趙無恤先起身道:“子貢,可願意隨我去新建的匠作區一觀?你我日後的買賣,可全在那裡。”

他只得又縮回了手,默默地起身,垂手跟隨在趙無恤身後。

出鄉寺後,走了沒多會,只見靠近溪水下游的地方,已經建設成了一個小小的匠作區。

此處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有下宮來來的少數織工、弓人、輪人等。趙無恤說,自此以後,一些簡單的工具和器物,成鄉自己就能造出,不必再去新絳、下宮購買。

而其中最熱鬧的,當屬圍在燒窯邊忙碌的那些魯國陶工,子貢猜想,方纔他所用的精美陶盞,就是在這裡燒製出來的。

但以他的想法,若是以此物販賣給國人,或許能掙些小利。但終歸是薄利多銷,瞧這些燒窯和人手,每月也僅能供應幾次,利益不大。

趙氏君子所說的買賣,究竟是什麼呢?

……

求收藏,求推薦,求三江票……

第457章 天地之大第259章 子泰見南子第98章 攪動全局第1099章 東方未明第804章 三家第278章 戰勢不過奇正第385章 賜爾玈弓第1220章 !第962章 趙無恤之心(下)第673章 盡棄前嫌?第304章 莫如樹人第1091章 獅子回頭望虎丘第91章 子產之政第730章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第866章 不如生女好第426章 上陣父子兵(上)第328章 梟臣的末路(下)第1117章 周公吐哺第68章 少君魏姬第895章 兵者詭道也第606章 我回來了!(下)第199章 山陽遇盜(下)第38章 中門迎客第250章 大河之上第819章 無爲有爲(上)第573章 夷爲郡縣第1124章 刻舟求劍第102章 微服出行第289章 範鞅之死第404章 攻敵所必救?第315章 秋以獮治兵第919章 日出東南隅第1106章 浮海而去第141章 上善若水第292章 授土賜民第122章 不同的路第1066章 稻花香裡說豐年(下)第267章 馳逐蹴鞠第284 魯國大夫第862章 燕國第1052章 不讓鬚眉第531章 投其所好第453章 春種一粒粟第167章 子貢的抉擇第461章 天下攘攘皆爲利往第69章 大宗小宗第709章 越王勾踐第1037章 大開明堂受朝賀(下)第1109章 天下無數百年不變之法第1201章 長安灞上(下)第1148章 草原上的明珠第469章 第藥第1095章 無題第662章 卿士之死(下)第188章 暗潮涌動(上)第928章 統一的必然第783章 雌虎第735章 亡國之音 中第1137章 三箭第117章 心腹之患第511章 魚麗之陣第1074章 追亡逐北第667章 攻城利器(上)第125章 奇貨可居(下)第450章 楊柳依依第659章 謝幕第325章 一山不容二虎(上)第943章 刑人(下)第110章 暴雨將至第717章 陳恆的救衛計第108章 小懲大戒第461章 天下攘攘皆爲利往第1153章 願爲黃鵠兮歸故鄉第373章 以人爲本第553章 成王敗寇第1164章 三千越甲可吞吳第1149章 身騎白馬第62章 公族之學第107章 勢同水火第423章 雪橇第1003章 縱死俠骨香第103章 囹圄隸妾第110章 暴雨將至第811章 大國上卿(上)第396章 鴛鴦陣!第962章 趙無恤之心(下)第556章 如飛蛾之赴火第846章 塞上曲(下)第251章 新時代(第一卷終)第1202章 交交黃鳥第605章 我回來了!(中)第842章 藏寶符於恆山第406章 爭渡,爭渡!第534章 蛇蠍美人番外12 《亞歷山大帝國史》譯者序(下)第706章 孫子.吳問第492章 侯犯第1108章 齊桓晉文之事第216章 秋日之陽(一)第529章 一旦山陵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