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4章 刻舟求劍

王孫勝一直是楚國衆多縣公里最爲鐵桿的主戰派,幾乎每個月都要給子西送來一份請戰的上書,今日他卻一反常態,轉而主和,讓在場衆人都十分詫異。

司馬子期不由問道:“白公,汝之前你不是說要滅陳取蔡,爲楚國贏得地勢麼?”

“大司馬,此一時,彼一時。”

王孫勝頗有些遺憾地說道:“兩年前,趙國剛剛結束與吳國大戰,還有齊國在側,兵疲民乏,倘若楚國突襲淮上,趙國便窮於應付。但如今齊國已一分爲三,中原諸侯也不得不屈從於趙無恤淫威之下,若楚國與趙爭陳、蔡,除了無法確定會不會反趙的秦、鄭外,根本沒有盟友能替楚國分擔趙國十萬之師的壓力。”

他分析說,趙無恤最喜歡虛則實之,實則虛之,趙國染指陳蔡,其實並不是真的想要南下與楚國爭奪南方霸權。真正的目的,是要讓楚國分心,讓楚吳越的混戰延長,若楚國中了趙無恤的計策,一味地去爭奪陳蔡,反倒會讓只剩一口氣的吳國恢復過來,再度重現當年晉吳夾攻楚國的局面。

“爭不過不如不爭,如今之計,應該放棄蔡國,滿足於獲得陳國南部數邑,集中精力聯合越國滅亡吳國。只要吳國一滅,就再無肘腋之患,楚國持戟二十萬,方城、淮漢、大別依然固若金湯。”

樂尹鍾建問道:“那,若是楚國攻吳時,趙軍真的南下怎麼辦?”

“趙國只怕沒這個精力。”

王孫勝闡述說,趙國現在看似極盛,其實十分疲憊。過去十年來幾乎無歲不戰,糧食和兵員、馬匹消耗過大,府庫早就吃不消了。聽說上次伐吳,趙侯甚至要向鄴城富商、地主借債才能出兵,舊債還未還清,又借了一次伐齊的債券。

“以趙侯穩重的性格,應該會休養數年,積蓄糧食,纔會再動干戈,至多派少量軍隊到陳蔡駐紮。楚國明面上不要出兵,只要派人去聯絡親楚的大夫,讓他們散播對趙軍不利的謠言,伺機政變,動盪的陳蔡,便足以成爲趙國在南方的累贅,而楚國則與越國聯盟,一舉滅吳!”

不愧是曾經在趙氏做過多年家臣的人,王孫勝可謂是楚國內部對趙無恤最爲了解的人,經過他這一通分析,黃池之會上趙侯承諾保護陳、蔡的意圖,就變得清晰無比!

“善,大善!就依白公之策行事!”

子西老懷大慰,在他眼裡,王孫勝就像是一枚撿回來的鳥蛋,由他孵化長大,用羽翼來保護他,可經過幾年曆練,他已經從性格暴戾、動不動就喊打喊殺的愣頭青,成長爲一位成熟的縣公了。

子西和他的弟弟子期年紀都不小了,再過上幾年便要告老,他們的兒子年輕且沒有威望,楚國的其他縣公大臣則庸庸無爲,有才幹者唯獨沈諸樑、王孫勝二人,所以子西很想把擔子交給他們。

葉公老成穩重,他很放心,唯獨放心不下的就是白公能否勝任。但經過今日一事,子西心裡一顆石頭落地,對王孫勝越發欣賞起來,在朝會結束後,直接讓二人去自己的府邸宴饗,儼然已經將他們視爲令尹、司馬的繼任者了。

令尹子西雖然素來簡樸,但待客的筵席也不差,有上好的稻米飯、黃粱。清燉的甲魚羹,火烤的羊羔腿,醋溜的天鵝肉,膏油煎炸的大雁小鴿蘸上新鮮的甘蔗糖漿,別有一番南國滋味。

宴會吃到一半,舞女和樂官上來獻舞,唱罷《涉江》再唱《採菱》,子西聽了一會,不以爲然地笑了笑,揮揮手讓她們下去了。

他又對葉公、白公二人道:“郢都最好的音樂,還是樂尹與季羋之子鍾子期的琴聲,他雖然才弱冠之年,卻繼承了楚國幾百年音樂的精華,前段時間的宴會上,爲大王彈奏了一曲《陽阿》,震驚四座。聽了那妙音之後,再來聽其他音樂,便感覺不能入耳了。”

“勝是粗鄙之人,不通音樂。”

子西年紀大了絮絮叨叨,白公勝卻有些坐不住了,他沒有接上子西的話題,而是站起來,抱拳說道:“數年未見叔父,勝沒有什麼能獻上的技藝,就說一段故事,聊以爲樂罷……”

……

“在皖地有一個人,坐船渡河時不慎將佩劍掉入水中,他在船上用小刀刻下記號,說:‘此乃吾劍墜水之處。’船停下時,此人沿着記號跳入河中尋劍,卻遍尋不獲……”

葉公聽了後若有所思,子西倒是沒想太多,他哈哈大笑道:“此人愚笨,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不錯。”白公勝也道:“勝當時也笑此人愚鈍,但細細一想卻又笑不出來了,因爲今日之楚國,也如同這愚人一般,刻舟求劍啊!”

“子西笑容一滯:“勝,汝此言何意?”

“趙國橫掃北方,稱霸中原,天下大勢在趙無恤的一手推動下,滔滔向前,如同奔流一般從不停息。天下諸侯,就如同被這洪流挾卷的船隻,楚國也在其中。但是楚人卻依舊活在過去的輝煌裡,以爲佩劍落下後在舟上刻了記號,等船靠岸後跳下去就能撈回來,殊不知時代已經變了,再沿着之前的記號去尋劍,是絕對尋不到的!”

白公勝將這個寓言的含義說出後,下拜道:“故楚國若再不變革,就必將被世道所淘汰,休說復興莊王時的霸業,只怕連社稷都保不住!”

“變革……”子西默然良久。

子西就是王孫勝寓言裡,那個刻舟求劍的人。他的性格是保守而猶豫的,所以在做令尹的這二十年裡,楚國的國策一直是恢復過去,而不是推陳出新。

十年舔舐傷口,十年恢復民力,將被撕得殘破的秩序重新收拾起來,讓舊族各歸其位,讓功臣們布各地作爲縣公以屏蔽王室,楚國昔日的局面,總算恢復了七八成。

然而楚昭王北伐受阻,卻讓楚國人從自己大國之夢裡醒了過來。

他們愕然發現,二十年過去後,北方的鄰居,竟已經變得如此陌生,趙國生產的器物楚國人很喜愛,卻不知其法門,趙國生產的武器威力巨大,令楚國工匠瞠目結舌。

諸侯也開始擯棄了楚國還奉爲圭玉的封建禮儀,開始大肆兼併,並造就了一個雄踞北方的龐然大物:趙國。

趙國的強大,對於列國而言,已經成了一份沉甸甸的逼迫,趙氏的叛逃之臣王孫勝更是從未有一日忘卻對趙的恐懼和擔憂。

他語氣急促地說道:“叔父,當今天下乃大爭之世,國運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光是靠從前的槳已經不夠了,必須爲楚國這艘大船做出嶄新的帆!楚國必須變法,才能避免像齊國一樣敗亡分裂。”

“吾知矣,只是……”

子西嘆了口氣。

楚國並不缺少變革,從熊渠起就敢於突破舊禮制,叫板周室,悍然稱王。這之後,楚國設立了與中原大爲不同的令尹、司馬制度,還開創了縣制,並以縣公(類似封君)代爲治理。這之後,楚莊王時也對楚國的體制進行過大規模的變革,由此稱霸。

但變革並不總是成功的,也有失敗的變革,那就是楚靈王……

當年楚靈王覺得楚國的附庸太多,悍然滅亡了陳、蔡,將其餘小國也遷入腹地,同時大量提拔新人,並解放臣隸,與楚國的貴族們爭奪隱匿人口。

然而他的變革失敗了,敗得一塌糊塗,楚國的內政自此變得一塌糊塗,終楚平王一世都無法恢復,也爲之後吳軍入郢埋下了隱患。

所以對於變革,子西是有些懼怕的,能停下,他絕對不會往前走,甚至還會謹慎地朝後退幾步,而且就算要變法,他也不知要如何下手。

但去北方出使過的王孫圉也憂心忡忡地對子西說,總有一天,這種改變會衝破地域的限制,來到楚國跟前,但是是什麼時候,由誰提出,卻不得而知。

現在子西知道了,首先提出變法的,是同時受楚國和趙國兩種不同文化薰陶的王孫勝。

眼前的王孫勝,能夠依仗,能夠成爲他的助力麼?

如此想着,他的眼睛卻瞥向了葉公沈諸樑。

“子高,你覺得呢?”

葉公沒有猶豫,言簡意賅地說道:“誠如王孫勝所言,楚國,的確是不變不行了。趙國逼人太甚,讓諸侯迫切尋找一條出路。趙國因律法而興,故而越國、秦國已經開始效仿趙國變法,一個順利復興,一個也穩住了陣腳,而依然在走老路的齊國陳氏則敗亡了。下臣素來認爲,法比禮要可靠,也支持在楚國變法,但必須聽聽白公有無具體的舉措。”

言罷,他坐了回去,留下子西權衡利弊。王孫勝則感激地看了葉公一眼,果然,來之前與葉公做了下溝通是值得的。

思索良久後,保守的老令尹終於戰戰兢兢地邁出了第一步。

“勝,你且說一說,楚國應當如何變法?”

王孫勝大喜,再拜道:“還請叔父切勿責怪,小子認爲,楚國之患,在於宗親太衆,縣公太重!”

ps:第二章在晚上

第959章 又是意外第262章 引狼入室第180章 八月未央第1086章 最後的君子第542章 鳴鼓第179章 青史留名第1017章 馮翊第153章 兩驂如手第1215章 百無一用第161章 修我戈矛第154章 亡羊補牢第755章 奈何趙軍有弩砲 上第641章 真正的戰爭纔剛剛開始(上)第212章 飛蛾撲火第8章 挾強弓兮射白鹿第727章 跳樑小醜第810章 戰戰兢兢第551章 我見泰山崩於前(下)第530章 牝雞司晨第760章 活捉第813章 大國上卿(下)第246章 戰於棘津第1138章 徵蓬出漢塞第557章 虎第784章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第410章 會師第191章 孟談三策(中)第1068章 苦心人天不負第513章 右翼第1115章 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下)第832章 桃之夭夭(中)第121章 義利之辨第51章 殖我田疇(下)第374章 刺殺!第436章 醫者心第791章 長平之戰(中)第420章 大雪滿弓刀(下)第367章 楫門而盜第1107章 海外有載第173章 各有打算第593章 邾婁稱藩第611章 我的兄弟姐妹(中)第812章 大國上卿(中)第173章 各有打算第1154章 雲中誰寄錦書來?第121章 義利之辨第421章 無衣無褐,何以卒歲?第701章 當國第797章 義在東軍第832章 桃之夭夭(中)第52章 冬至(一)第605章 我回來了!(中)第995章 叔侄第131章 誰爲陪襯第88章 伊尹之志第181章 董安於(上)第209章 矢如飛蝗第44章 始作俑者第987章 走投無路第228章 歲終上計第1152章 塞外天子第337章 小司寇第1094章 過河!過河!第455章 黑鐵時代第406章 爭渡,爭渡!第935章 人道彌第1118章 封建子弟第1108章 齊桓晉文之事第929章 勝兵先勝而後求戰第899章 計然策第219章 秋日之陽(終)第695章 趙氏包圍網(中)第426章 上陣父子兵(上)第967章 歷史的塵埃第141章 上善若水第692章 同根相煎第1167章 飛鳥盡,良弓藏第483章 弱國無外交第443章 不是冤家不聚頭第1117章 周公吐哺第250章 大河之上第18章 趙氏公議第546章 墮郈(上)第202章 御者之道第322章 亂(上)第150章 震懾宵小(上)第855章 臨戰合刃之急者三第643章 兩軍對壘第682章 無恤在鄴第577章 失敗者第798章 走投無路第739章 百年之計第902章 爲有源頭活水來第121章 義利之辨第1034章 列爲諸侯(下)第831章 桃之夭夭(上)第79章 新絳南市第691章 怎樣的代價?第744章 濟濟多士第1021章 宋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