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陶復陶穴

感謝書友ifansi,紫式部公主,小小橡皮人,青衫祖儒的打賞!

……

聽了這一席話後,趙無恤額頭微微冒汗,向鄧飛抱了聲歉。

他謙遜地表示日後一定謹記教誨,還請他差人送兩卷刑書去成邑,好在思過期間研讀。

鄧飛對趙無恤認錯的態度很滿意,覺得此子還是孺子可教的。

於是,兩人辭別後,趙無恤便絲毫不停留,出新絳西門,與押送那些魯國匠人及家眷的虞喜等匯合,一行人向成邑方向駛去。

在半道上的一個廬舍休息喝水時,當着那十多名魯國陶匠的面,他又把三年之期重申了一遍。

“君子說的可是真的?”這些工匠的領頭者,那位名叫魯陶翁的老者嘴角顫抖地說道。

“句句屬實,但爾等也要對我委質效忠,對泰一神發誓,三年內所看到學到的東西,一句話不準泄露出去!爾無我叛,則我無強留!”

話雖如此,但無恤知道,這並不保險,他的那些梓秘,只會教給百分百能留下的人。

而且,誰又能知道,三年之後,他的事業將是何等局面?說不定在這些人的魯國家鄉買個小邑經營,也不是不可能。

對眼前趙氏君子的話,魯人們都有些難以置信,因爲在他們的家鄉魯國,這樣寬容的主人幾乎絕跡了。但他言之鑿鑿,而那個衛國商人也派人傳話了,證明這位君子所言非虛。

在接下來的回程中,雖然趙無恤囑咐虞喜等人提高警惕,騎着馬在兩側監視,但陶工們還算老實,沒有做出乘機逃跑的事情來。

這還得感謝早間那範氏匠作吏的苛刻,兩相對比之下,就顯得他極爲寬容。一些個年輕工匠想要尋機會逃跑的心思,也淡了下來。

反正家鄉現在也處於戰火之中,回去也尋不到好的生計,索性先在晉國呆上幾年,也並無不可。

到達成邑時,魯陶翁望着鬱鬱蔥蔥的麥田,以及路旁國野民衆對他們好奇的指指點點,又稍微放下心來。從那些人臉上的面色可以看出,在這個地方,至少是能吃飽飯的,也說明主君不是一個暴虐嚴苛的人。

趙無恤讓鄉司徒、鄉三老安置陶工衣食住行,他則走進鄉寺後自己的小院裡。

美貌的侍女薇屈身行禮後,乖巧地出來爲他更衣,獻上熱敷的葛巾。

她的目光在案几上掃了一眼後,手不由得緊緊揪住了衣角。

“君子,這是……”

趙無恤回頭一看,正是那把被範禾用吳式長劍“獬豸”斬斷的佩劍,被他隨手扔在了一邊。

想起泮宮裡的事情,他面色有些不豫。

但嘴上卻淡淡地說道:“無妨,只是出了點意外。”

劍者,君子武備也,劍是身份和地位的標誌,和玉一樣,不可不佩,看來還要找時間,差人去下宮,讓鑄劍師再打造一把。

不過,趙無恤心中也有微微的嫉妒,劍就如同是人的爪牙,誰不希望自己的爪牙鋒利?自己什麼時候,才能擁有一把像“獬豸”那樣的利劍呢?

他卻沒有發現,薇看着那殘劍上的斷痕,柳眉微動,若有所思……

……

時間一晃就到了四月初,冬小麥已經由青變黃,飽滿的麥穗越壓越低,很快便能成熟豐收。

在成邑,乘着還未到割麥的農忙時節,無恤又招募國野民衆爲自己做工。但他手頭已經沒有多少錢帛支付,只能宣稱,可以抵消之後一個月內,使用磨坊的代價。

於是,在對豆腐的熱情下,衆心齊力,整個成邑再度響起了嗬喲嗬喲的號子聲,幾個粗糙但巨大的夯土建築在溪水之畔拔地而起。

這些是燒窯,國人們紛紛猜測,君子這是要燒製陶器了。上個月,他不是才從新絳買了幾名魯國陶工回來麼。這些天裡,那些陶工一直在附近的山中尋找適合的陶土,

趙無恤上任成邑半年以來,讓國人們見識了代田法、蹴鞠、龍骨水車、石磨、豆腐等花樣百出的新鮮事物,三觀和眼界得到了刷新。他們料想,這次君子製作的陶器,肯定會和以往使用的大不不同。

的確,趙無恤一開始,就不打算用普通的陶土,他讓當地人帶着陶匠漫山遍野收集的,正是後世稱爲“高嶺土”的原料。

高嶺土無光澤,質純時顏白細膩,最適合捏成需要的形狀,燒製時可以避免陶瓷胎體變形或窯裂現象。而且,分佈範圍十分廣泛。

魯國不愧是後來產生了公輸班的國度,那些魯陶工的技藝的確很不錯,甩了成邑當地野生陶匠幾條街。

趙無恤發現,在前期的制胚過程中,他根本不需要多說什麼,這些陶工已經可以嫺熟地運用陶輪。

在拉坯的過程中,用腳推動的陶輪會高速轉動,和水揉好的黏土球放置在上面,被擠壓拉伸成爲一個粗糙的器物雛形。最終,在工匠雙手靈巧的舞蹈下,一個個光滑圓潤的陶胚便製作完成了,其過程,只能用賞心悅目來形容。

在經驗豐富的魯陶翁主持下,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着。這些陶胚風乾後,又按趙無恤的囑咐進行了後續處理,隨即便被送入燒窯中,添加易燃的木柴。

燧石輕察,抖下幾顆火星,窯火轟然燃起,徹夜不熄。因爲趙氏君子說了,這一窯,必須加到最高溫度燒製。

魯陶翁也曾大着膽子,訥訥地想質疑一下君子對他們技藝的干涉,但剛說出口,趙無恤還未出面,他就被成邑當地的國人們斥責了一頓。

“老翁,你要聽君子的!君子無所不知!”

於是魯陶翁只能閉口了,他初來乍到,也不懂成邑人這種信任是從何而來的。

經過一天的燒製,終於到了出窯的時間。趙無恤對此十分重視,特地帶着幾名鄉吏專程前來觀看,而魯陶翁也對這次和以往工序略有不同的燒製充滿期待。

按照傳統,入窯和出窯的時辰,都是要先佔卜詢問過的。

當然,兩個時間都是魯陶工根據經驗,事先定好的。成巫這個沒節操沒信仰的神棍只需要捧着鹿肩胛骨在衆人面前大聲喊“上上大吉”就行,經過上次冬至公議的配合,這種把戲他玩的越來越純熟了。

這會,成巫又神神叨叨地祈求了一下先聖陶唐氏的庇佑,這才讓人破窯取陶。

燒得黝黑的窯內,那些個已經冷卻成型的器皿展現在衆人眼前。魯陶翁瞪大了眼睛,臉上笑開了花,而年輕的魯人陶匠,也紛紛擊掌慶祝。

只見那些壺、鼎、簋、盂之類的陶器,無一例外,表層出現了一層或青或黃,呈半透明的東西,隱隱閃爍反光。它們摸上去質地堅硬結實,組織細密,叩之能發出清脆悅耳的金屬聲。

魯陶翁有些激動地說道:“君子,這可是難得一見的好陶啊!”

他回過頭來想向趙無恤獻寶,卻見趙無恤面上並無喜色,捧着一個光滑的陶尊挑剔地左看右看,眉頭微皺。

魯陶翁知道這種表情是什麼意思,這是在……嫌棄?

……

求收藏,求推薦……下週要上三江了,會盡量一天三更。

第376章 棋走邊角第914章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第115章 賞罰分明第1132章 東郭先生與狼第1186章 此人野望幻滅之際第670章 又死了一個卿(上)第279章 孫子兵勢第175章 有如皎日第750章 國之之鼓第56章 “民主制度”第129章 士相見禮第956章 合縱(上)第257章 語言障礙第818章 道可道第348章 孔夫子的局(上)第1022章 姑蘇臺上烏棲時第1076章 一歲一枯榮第1146章 遊牧者的抉擇第766章 宥之?殺之?第529章 一旦山陵崩第1114章 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上)第479章 孔方兄第500章 美人離殤第389章 迴歸的希望第248章 三段射第595章 琅琊臺上風雷起第1131章 髀肉復生第674章 合衆弱以攻一強第72章 初見魏駒第141章 上善若水第341章 盜亦有道(上)第971章 汝陽的火光第483章 弱國無外交第1202章 交交黃鳥第257章 語言障礙第455章 黑鐵時代第1073章 江淮藩籬第1069章 黃雀在後第594章 山的那邊是海第1120章 人生不滿百第1083章 生於憂患第150章 震懾宵小(上)第267章 馳逐蹴鞠第122章 不同的路第951章 連橫(上)第379章 取威定霸,在此舉矣第571章 誰爲定魯第一功?第554章 舊制度與大革命第1028章 王孫歸不歸?(上)第633章 牧野洋洋(中)第475章 舟師第515章 勝負手第495章 墮四都!第353章 開源節流第524章 誰執牛耳?第1064章 棠之戰(下)第176章 誰家天下第668章 攻城利器(下)第188章 暗潮涌動(上)第170章 七月流火第666章 朝歌之圍(下)第62章 公族之學第1123章 葉公白公第714章 衛侯蒯聵番外4 衛先生真乃秦國大救星第1155章 逐鹿中原第169章 洵美且都第692章 同根相煎第544章 首誅第274章 齊人來攻第94章 與子同仇第634章 牧野洋洋(下)求月票!第814章 遷都第1073章 江淮藩籬第285章 名與實第519章 漁父第1125章 衆人皆醉我獨醒第1134章 東胡第13章 趙樂聯姻第29章 威風凜凜第621章 來自知伯的友誼第369章 千金市馬骨第295章 尼父之丘(下)第427章 上陣父子兵(下)第935章 人道彌第122章 不同的路第195章 三日將寤第176章 誰家天下第401章 垂釣於濮上第509章 致師第328章 梟臣的末路(下)第456章 盜跖第295章 尼父之丘(下)第338章 黑雲壓城第965章 齊人之福第516章 訪賢第773章 老驥伏櫪第225章 賞不逾時第413章 獵國(下)第1148章 草原上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