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2章 孫叔敖舉於海

楚王章元年八月下旬,一支士氣高昂的軍隊正在淮南羣舒攻城略地。

轟隆,沉重的城門被楚軍猛地撞開,城外頓時爆發了一陣歡呼,吳國在淮南羣舒之地最後一個據點“六”也被攻陷了,至此,楚國徹底收復了一年前被夫差佔領的東境。

殺光城內負隅頑抗的吳人後,在楚卒的簇擁下,他們的統帥王孫勝志得意滿地駕車入城,作爲光復者,接受六邑豪長、氏族們的逢迎。

比起在吳國齊國趙氏時的鬱郁不得志,回到楚國的王孫勝可風光多了,乘高輪大車,架清一色的棗紅馬駟,旌旗鷹揚,身邊還帶着這一年來他親自訓練出來的“楚武卒”一千人。這次奉令尹子西之命來進攻吳國,一來是試驗一下這支新軍的戰鬥力,二來是爲王孫勝的義父伍子胥報仇,同時報復在吳國時夫差對他的冷遇;第三則是通過此次出征,好在楚國謀取功業封地。

王孫勝長期在趙氏爲將,以趙氏練兵之法施加到楚國貴族庶子們身上,又給予他們最好的鮫革、犀兕爲甲,大戈長戟爲兵,結成方陣,效果果然不俗。在一萬楚兵的配合下,加上羣舒地區的吳兵並非精銳,故而一路上竟勢如破竹,兩個月不到就席捲淮南羣舒。

這兩淮之地,從夏代起便是淮夷嬴姓諸侯最爲集中的地方,不論是羣舒,還是英國、六國,都是皋陶的後裔子孫,起初附庸于徐國,徐偃王戰敗,徐國被肢解後才四分五裂,楚國勢力乘機進入這一帶,一百多年前的楚穆王時期,楚國滅六,將這裡變成了城邑,投入了很大精力治理開發,但隨着吳國的崛起,這一帶經常淪爲戰場,歸屬不定,如今民生頗爲凋敝。

王孫勝攻陷六邑後,第一件事是嚴肅軍紀,不得冒犯百姓,第二件事則是前往城內的孫叔敖之廟。

孫叔敖乃楚國公族,羋姓蒍氏,他的祖父蒍呂臣曾官拜楚成王令尹,父親蒍賈任楚國司馬,不過到了孫叔敖成年時,正值楚國君權旁落,楚莊王三年不鳴、三年不飛的時候。蒍賈被權傾一時的大貴族鬥氏所害,家族慘遭滅亡,孫叔敖帶着母親出奔,跑到被楚人稱作海子湖的地方避難。直到數年後楚莊王消滅鬥氏,重掌朝政後,才重新尋找孫叔敖,並讓他承襲父親的爵位,故楚國人常說“孫叔敖舉於海”。

此人前半生的經歷與王孫勝極其相像,都是堂堂王室後裔淪落流亡,最後被迎回楚國,故他知道六邑有孫叔敖廟後,立刻就來,奉上五穀等祭品加以祭拜。

當地的豪長討好地介紹說,六邑之所以會有孫叔敖廟,是因爲孫叔敖當上了楚國的令尹之後,發動百姓於楚國境內,下膏澤,興水利。在楚莊王十七年左右,親自來到淮南,主持興辦了一處蓄水灌溉工程——芍陂,六邑也深受這處工程的恩澤,所以在城內爲孫叔敖立了廟,百年來香火不絕。

王孫勝不由讚道:“真乃賢令尹,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奸邪,盜賊不起。莊王能夠問鼎中原,多虧了孫叔敖,真是吾等公子王孫之楷模。”

王孫勝回到楚國後,力求讓自己融入楚風裡,他本來就天資聰慧,對於楚國的典籍爛熟於心,一年來努力學習楚言,這會說話已經與土生土長的楚人沒什麼區別了,所以才能頗得軍心,也能讓各地楚國貴族心生敬慕。

而像孫叔敖一樣從破落的公族子弟,成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令尹、司馬,也是王孫勝現在的志向。

數日後,王孫勝率軍從六邑北上時,便經過了芍陂。

芍陂因水流經過芍亭而得名,王孫勝望眼望去,卻見此地位於大別山的北麓餘脈,東、南、西三面地勢較高,北面地勢低窪,向淮河傾斜。聽當地老人說,在芍陂開挖前,每逢夏秋雨季,山洪暴發,形成澇災,雨少時又常常出現旱災,當地人深受其苦。

但孫叔敖開挖芍陂後,將三面山地流下來的溪水彙集於低窪的芍陂之中,讓它變成了一個蓄水的人工湖。修建五個水門,以石質閘門控制水量,水漲則開門以疏之,水消則閉門以蓄之,不僅天旱有水灌田,又避免水多洪澇成災。後來楚人又在西南開了一道子午渠,上通淠河,擴大芍陂的灌溉水源,使芍陂達到“灌田萬頃”的規模。

一時間,淮南便成了楚國的經濟重地,每年都生產出大量的糧食,楚莊王能夠北上爭霸,芍陂出力不少。

“芍陂真是楚國之寶!”

雖然王孫勝並不知道,兩百年後,因爲他的子孫白起破楚國郢都,迫使楚國向東遷都,先遷到了陳,後來又遷到了壽春,也就是淮上芍陂一帶,靠着這裡開發的良田又維持了五十年國運。但他卻明白芍陂以及淮上對楚國的重要性。

這裡控扼淮潁,襟帶江沱,農桑發達,良田萬頃,必須將其控制在手裡,才能鞏固楚國東境。

想到這裡,他又狠狠地對旁邊的副將們說道:“只可惜,膏腴之地,竟爲宵小所竊!”

衆人都知道,王孫勝的憤怒並不是針對強取豪奪的吳國,而是指數年前才被吳王夫差遷徙到淮上,佔據了芍陂北岸州來、壽春等地的蔡國!

“蔡本爲周室叛臣之後,僥倖被封於周南,隨着大楚興起,遂爲我國附庸,稱臣納貢,與一封君無二,靈王時曾經滅亡蔡國,平王時本着興滅繼絕的傳統,讓蔡國復國……”

“誰料,蔡人竟不思悔改!暗生怨望,藉口令尹囊瓦欺壓,竟敢背叛楚國,引吳人西進,滅我盟邦,毀我郢都,殺我百姓。之後因昭王仁慈,以德報怨,饒恕了蔡國,然而蔡侯不思悔改,再度勾結吳人,吳子助其遷徙,遂佔據了這淮南之地,孫叔敖和楚國百姓嘔心瀝血才建立的芍陂,也被蔡人竊奪,是可忍孰不可忍!”

激發麾下的憤慨後,王孫下達了一個命令。

“諸侯皆以爲楚國仁厚可欺,故一而再三而三冒犯大國。”

他高高舉起了銅鉞:“今日王孫勝便要滅蔡國,屠州來,讓天下知道,敢捋虎鬚者是何下場!”

吳國中衰,正是狠狠宰割他們的時候,如今羣舒已降,而蔡國,將是王孫勝累積功勳的第二塊墊腳石!

……

楚軍的速度很快,八月二十四日剛拿下六邑,八月二十八日便繞過芍陂,兵臨州來城下。

州來,又稱之爲下蔡,因爲蔡國之前曾經三度遷徙,最初的國都在汝水北岸,叫做上蔡,第二個國都在汝水中游,叫做新蔡。州來已經是他們第三個都城,經過幾度遷徙流散,蔡國也越來越衰敗,曾經的五百乘之國,現在僅有十萬國民,勉強能湊出五千兵卒。

所以面對萬餘楚軍的進攻,蔡國甚至都沒膽量抵抗,只是龜縮州來。

但讓王孫勝感到奇怪的是,蔡侯也沒有派人來求和,這不符合這個小國一貫見風使舵的性格啊?

王孫勝雖然心中有疑,但還是率軍直逼下蔡,然而就在他們剛剛抵達下蔡郊外的時候,卻見城頭除了蔡國翠綠色的旗幟外,還有一杆炎日玄鳥旗……

時隔一年多,再度看到這面旗幟,王孫勝只覺得腦子裡嗡嗡作響,這面他曾爲之戰鬥過的大旗,竟然陰魂不散地追着他到了淮南。隨即,楚人們便發現,從下蔡城內,一萬兵甲整齊的大軍魚貫而出,更有騎兵護翼兩側,一騎將還從陣中打馬過來,在射程外遙遙呼喚王孫勝道:“許久不見,敢問王孫,楚國的稻米,可是比趙國的粟好吃些?”

ps:下午還有一章(~^~)

第958章 意外第1150章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第411章 父子相見第861章 中山第924章 禍亂之源第1165章 美人離殤第804章 三家第980章 飲馬河渭第98章 攪動全局第81章 收之桑榆同人《若使人生如初見》第962章 趙無恤之心(下)第137章 大射儀(下)第1159章 挾天子以令諸侯第499章 宋之亂(下)第70章 數典忘祖第497章 再笑傾人國第740章 走向共和 上第766章 宥之?殺之?第166章 成窯成瓷第1057章 《南征記》譯者序第633章 牧野洋洋(中)第983章 荀伯之後第592章 子貢一出第856章 弱冠系虜請長纓第966章 熵第849章 織女牽牛(下)第428章 敢把諸侯拉下馬!第48章 請君憐惜第1203章 朝辭白帝彩雲間第584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第539章 巫頌(中)第812章 大國上卿(中)第992章 蒲阪之戰(下)第52章 冬至(一)第359章 季嬴第491章 魚第229章 冬至前夜第587章 威服九國(中)第109章 陶復陶穴第718章 圍衛救魯第249章 克敵制勝第249章 克敵制勝第181章 董安於(上)第513章 右翼第436章 醫者心第206章 君子有召第1150章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第859章 龍城飛將第584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第691章 怎樣的代價?第522章 十年後的霸主第637章 瞞天過海第569章 譬如北辰第180章 八月未央第797章 義在東軍第122章 不同的路第1028章 王孫歸不歸?(上)第1198章 四百年後併爲一家第184章 驟然生變(下)第707章 南國金鼓第185章 主持大局第512章 田忌賽馬第645章 大風(2)第355章 公輸紙第56章 “民主制度”第914章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第528章 弒君者(終)第587章 威服九國(中)第167章 子貢的抉擇第70章 數典忘祖第296章 四武衝陣第478章 晏子遺書第26章 猛士歸心第874章 虎牢關(上)第405章 以誰爲主?第1147章 華夏邊緣第629章 將欲取之第762章 降 下第532章 深夜訪客第416章 欲將輕騎逐(上)第473章發 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第531章 投其所好第939章 嘎嘣脆第131章 誰爲陪襯第1086章 最後的君子第415章 這真是減竈計第611章 我的兄弟姐妹(中)第677章 可願來此一會?第918章 眼看他樓塌了(下)第413章 獵國(下)第499章 宋之亂(下)第891章 我爲魚肉第1059章 倒行逆施第221章 逝者長已矣第1048章 勞民傷財第713章 范蠡文種(下)第358章 世子之位第25章 國野矛盾第98章 攪動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