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5章 西岐有鳳,鳴於昆崗

ps:有點事,今天只有一章

嘩啦嘩啦,數百匹馬兒趟過水流,慢慢從河中露出軀幹,攀爬上岸後抖動身體甩去水漬,場面蔚爲壯觀。

趙葭任由麾下整理馬鞍,他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那張有些模糊不清的地圖上,他想要弄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

在他的請戰下,郵成最終還是准許了他的計劃,本來打算派更多兵馬追隨,可趙葭卻認爲他的目的是偵查,而非作戰,帶的兵馬越多越容易被發現,一旦深入秦川,遭到秦人車騎追殺,一百騎和兩百騎有區別麼?

於是一行人趁夜渡過涇水後,晝伏夜出,爭取不要被嚴陣以待的秦人發現。

他們所行經的平原正是後世咸陽以北地區,趙軍對這一片區域的情報所知不多,地圖也是猗頓的商隊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拼湊起來的。

這裡遠沒有後來的文化璀璨,人煙稠密,但星星點點的小邑已經在渭水平原上分佈得到處都是,若是趙軍騎兵們耐心觀察,還能看到那條寬敞筆直的“周道”上,一直有兵卒由此向東而去。他們是秦國從境內召集到的青壯,爲了保衛邦國而趕赴渭南,趙氏大軍正在那隔水與秦國大庶長對峙。

趙葭也見識到了秦人的民風彪悍,一些偶爾瞥見趙軍遊騎的秦人婦女不但不躲,反而手持農具朝他們怒目而視。

他不想浪費時間,一路上避開了所有城邑,沿着靠北的山地丘陵向西前進,較之南方的沿河平原,這邊的地勢較爲崎嶇難行,但好處是溝壑縱橫,容易隱匿行蹤。

第一天時,他們越過了遷延之役時晉軍停駐的棫林,第二天傍晚,又把麻隧之戰後聯軍抵達的侯麗甩在身後……

“還不夠,吾等還能向前。”到了第三天,當麾下兵卒請示是否要調頭時,趙葭卻斷然拒絕了。

他目光熱切地看向西面,在連綿的丘陵深處,隱隱能看到一座鶴立雞羣的高峰……

“岐山,吾等的目標,是岐山!”

……

“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

雖然多次在書中讀到類似的句子,可真正抵達岐山腳下時,趙葭也不由對這裡的壯麗歎爲觀止。朝陽映照在岐山上,其主峰高千丈,餘脈也山勢聳拔,嶺麓回覆,草木萋萋,鳥鳴喈喈。

正所謂“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剪商。”他在學宮裡聽大祭酒講過,岐山,是周室肇基之地。當年周人作爲後起之族,自稱“小邦周”,遠不能和“大邑商”相比,但他們就靠着這座大山以南的百里區域兢兢業業,耕作紡織,打造了一個龐大的王朝。

後來這裡一度被戎狄攻佔,可隨即又被秦人收復,秦德公時正式將都城遷到了周原,稱之爲“雍”,至今已兩百年了。

“也就是說,秦人的都城,就在這座大山的西南方不遠處……”

趙葭這麼一說,他麾下的兵卒們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辛苦跋涉六天六夜後,竟然已經到了這麼遠的地方!

他們百騎渡涇,行三百里至岐山,馬匹亡去三分之一,途中也有數人墜馬而死,加上不小心被秦人抓獲的、夜間掉隊的,現在只剩下八十騎。

好在此行目的已達成一半。

“二三子此舉必將載於史冊,爲後人所稱道!”

對着蓬頭垢面的衆騎兵長拜及地以示感謝後,趙葭帶着他們沿岐山北麓繼續前進,他們的目標是附近一座名爲“杜陽”的小邑……

……

五月末的一天遲暮,岐山北麓的杜陽小邑外,金燦燦的田地裡稀稀拉拉地散佈着些婦人、孩童,彎着腰在田中努力收割。

隨着戰爭的愈演愈烈,趙軍入秦,秦伯大恐,發各邑丁壯兵卒集結於雍城,準備在和談不果的情況下拼死一搏,所以杜陽就只剩下一些婦孺。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五六月間正是冬小麥收穫的季節,雖然秦地不像晉、魯那樣大規模種植,但是種緩解青黃不接很好的作物,尤其像今年這樣兵役連綿的時節,那些黃燦燦的麥子更是救命的口糧。

男耕女織,按照性別分工是常態,雖然秦婦們幹起農活來也是飛快,但沒一會就腰痠腿疼,正在那滿頭大汗地錘着背喘息,身後捻着麥穗吃的孩子也哇哇大哭起來。

婦人正要回頭呵斥,卻見遠處的塗道上塵煙瀰漫,從東邊來了一支軍隊,人人騎馬,殺氣騰騰,更有數騎朝這邊打馬奔來,這就是孩子哭鬧的原因……

杜陽以北百里之外,便是秦國的北境密須,秦國西、北兩面被羣戎團團包圍,雖然秦穆公時“稱霸西戎”的威勢任再,但偶爾也會有心存僥倖的義渠、空同戎人過來劫掠。

秦婦們頓時變了顏色,護子心切的連忙將孩童抱在懷裡,朝反方向逃去,來不及走的則伏身於草中,希望能不被發現。不過,卻也有鎮定膽大的,翹着腳望了會兒,說道:“這不像是戎賊,倒像是秦兵。”

不過那些騎兵很快就證明自己來者不善,他們下馬後點燃隨身攜帶的火把,從路邊往田畝裡投擲,乾燥的麥稈麥穗遇上烈火,加上風勢助陣,頓時燒了起來,一時間整塊麥田均是熊熊烈焰……

這下連婦女們也嚎嚎大哭起來,有的人更加飛快地逃走,也有的捨不得田地,返身回來揮舞手裡的陋衣,徒勞地想要撲滅火勢。

有趙騎不忍此景,別過臉露出憐憫之色,趙葭卻沒有輕易動搖,戰爭是無情的,在敵後造成巨大的恐慌,是他這次孤軍深入的目的,所以手段也是無所不用其極。

他讓麾下衆騎將這片田地點燃後,一行人開始朝杜陽彙集,邑內人口不過三百戶,男丁全都集中到雍城去了,邑中極爲空虛,加上不少人外出割麥,邑門大開,等反應過來時已來不及了。老弱婦孺只能眼睜睜地看着數十騎趙兵破邑而入。

抵抗沒能持續多久,杜陽很快陷落,此邑的邑主被綁在一根木柱上殺害,當地用來宣佈秦君和庶長法令的露布被撕下,蘸着邑主的血,趙葭略加思索,便在上面逼走龍蛇般書寫起來……

而他的麾下將邑中民衆驅逐出去後,又一把火將整個小邑付之一炬,是夜遠在數十里外的雍城也能隱隱看到來自岐北的火光……

……

杜陽邑的大火被點燃一天後,秦都雍城,大鄭宮。

一聲巨響傳來,案几上的卷宗被震得落到地上,殿內的秦國大夫們垂着頭,面色悽苦……

“邊境無警,若不是趙軍在杜陽放了把火,寡人還不知道他們已經兵臨城下了!”

秦伯盤怒不可赦,拍着案几對羣臣發怒,他繼位才四年,卻恰好碰上秦國立國以來最大的一次危機,****夜夜都操心前線戰況,幾個月下來像是年邁了十歲。

本來他覺得雖然秦軍戰敗,但好在國大物博,從河西到岐陽整整六百里,趙軍沒那麼快打過來,大庶長一定能擋住他們,讓趙軍覺得再前進無利可圖,能坐下來給秦國一個談判的機會。

可杜陽那一把火徹底將秦伯盤燒醒了,就在他以爲敵人遠在天邊時,趙騎卻已經蹬鼻子上臉,在雍都附近向他耀武揚威了!

而且燒了杜陽的趙軍還留下了一樣東西,更是讓秦伯怒火中燒,卻又心驚膽戰……

那篇宣言是寫在杜陽邑露布上的,純黑色的布面全是密密麻麻的血字:

”趙氏之先,與秦共祖。殷相飛廉有子二人,一子曰惡來,事帝辛,爲周所殺,其後裔淪爲皁隸,鎮守西陲,爲周天子牧馬,是爲秦。惡來之弟曰季勝,其後裔爲天子御者,是爲趙。季勝玄孫造父助周穆王西巡東歸,滅徐偃王有功,天子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爲趙氏。是時秦之祖乃天子圉、牧,無氏,亦無封邑,遂以造父之寵,大駱、非子皆蒙趙城,以趙爲氏……“

”是時秦趙猶如一家,其後秦襄公列爲諸侯,趙氏入晉爲卿,亦戮力同心,兩家若壹,盟誓曰:葉萬子孫,毋相爲不利。”

”然今秦伯盤無道,淫佚耽亂,不畏皇天上帝。內則暴虐不辜,外則窮兵黷武,夥同叛賊魏氏而謀血親兄弟,使庶長率鄭魏之兵,以臨加我,入我河東,伐我新絳,我是以有龍門、韓之役。秦猶不悛,又引南蠻(楚國)伐我陸渾,翦我河外,欲隳趙氏家廟,伐滅我百姓……我是以有風陵渡之戰,數萬秦卒不得返鄉,皆秦之過也!”

”今趙氏上卿,順應皇皇上帝之命,惟恭行天之罰,統全晉之力,揮師渡河,以臨涇渭。張矜億怒,飾甲底兵,旌旗十萬直指雍城,吾等乃上卿前驅,燒爾小邑,以予告誡:若秦之社稷危亡,七廟隳爲土瓦,非趙氏敢忘伯益、飛廉,乃秦先絕我之好也!“

當秦國大夫將這篇檄文讀完後,整個大鄭宮內已是一片噤若寒蟬。此文體例模仿當年的《絕秦書》,但書寫者卻隻字未提晉國、晉君,反而通篇都以趙氏、趙無恤爲主角,直接以卿的身份,跟秦伯平起平坐叫板了。

且不說此人顛倒黑白能耐頗有呂相幾分真傳,就說這裡面”秦之社稷危亡,七廟隳爲土瓦“的威脅,隨着杜陽的大火,已經化爲現實!

秦伯盤咬牙切齒半響後,終於發話道:”速速派人去渭南,將此事告知大庶長,不惜一切代價,要與趙氏達成和平,讓他們退兵,除此之外……“

他恨恨地說道:”杜陽倖存的人說,趙騎人數不多,不過上百。傳我詔令,讓岐北密須等邑出動車騎,追剿這批膽大妄爲的趙兵,秦國可以戰敗,可以請平,可以接受趙無恤的條件,可這批蔑視我秦國的小卒,一定要統統殺死!“

第911章 沸鼎(上)第1144章 赤山第98章 攪動全局第169章 洵美且都第241章 萬夫莫當!第790章 長平之戰(上)第1054章 趙國太子第444章 叛徒第270章 甄邑攻略(上)第454章 鑄劍爲犁第979章 長驅直入第160章 教戰之法第398章 分崩離析第144章 甕中捉鱉第1206章 夸父逐日第275章 出城野戰第394章 圈套第48章 請君憐惜第524章 誰執牛耳?第274章 齊人來攻第1120章 人生不滿百第102章 微服出行第886章 少樑砲第701章 當國第555章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第242章 成人禮第762章 降 下第778章 美哉室!其誰有此乎?第1106章 浮海而去第353章 開源節流第1214章 雖王可也!第112章 少虡煌煌 上第1012章 雖行無道第749章 赳赳武夫 下第144章 甕中捉鱉第1007章 卸甲第369章 千金市馬骨第1076章 一歲一枯榮第885章 此之謂戰勝於制度第388章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第647章 大風(4)第333章 黃雀在後(下)第771章 永不倒下的林第194章 醫扁鵲第233章 少而執官第47林1章 羽林孤兒第1140章 再戰饒樂水第936章 螽斯第38章 中門迎客第547章 墮郈(下)第330章 放虎歸山第486章 螳臂當車!第1131章 髀肉復生第1209章 非戰之罪第288章 鄟澤之盟,高唐之謀第15章 君子六藝第1213章 今天下三分第929章 勝兵先勝而後求戰第975章 殺人盈野第112章 少虡煌煌 上第595章 琅琊臺上風雷起第127章 仁哉賢主!第935章 人道彌第203章 將翱將翔第899章 計然策第415章 這真是減竈計第447章 交鋒第1037章 大開明堂受朝賀(下)第246章 戰於棘津第1216章 時也,命也第318章 十月之交(中)第487章 夾谷之會(中)第410章 會師第311章 修齊治平第1017章 馮翊第107章 勢同水火第247章 兵不厭詐第32章 三裡歸附第710章 陶朱第939章 嘎嘣脆第1025章 中原北望氣如山(下)第596章 我用十年磨一劍第452章 青銅與鑌鐵第555章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第1061章 鄉音無改鬢毛衰第741章 走向共和 下第408章 壯志與陰謀第937章 神蝗第723章 謀於暗室第176章 誰家天下第231章 士冠禮(中)第461章 天下攘攘皆爲利往第161章 修我戈矛第862章 燕國第730章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第1040章 山有木兮木有枝第1107章 海外有載第91章 子產之政第1036章 大開明堂受朝賀(中)第732章 國人暴動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