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種契丹,昔日契丹大八部聯盟的殘餘和死剩種。
當年官拜侍中兼河中節度使李光弼,親率來自河東、河北的朝廷大軍,擊破契丹聯軍的土護真河一戰,除了當場幾乎覆滅的上三部大賀部、遙輦部和迭刺部
戰敗的羽陵部和日連部,舉族投降了李光弼的大軍,而與當地的奚族一起逐漸歸化,成爲松漠都督府分藩諸侯的一部分。
其餘死傷慘重的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一部分逃往渤海境內,成爲後來渤海國動盪和崩潰的因素之一;
一部分與上三部的餘孽一起,北上奔亡消失在凍土莽林的邊緣地帶,自此再也未有所聞消息。
還有一些則在逃亡途中,散落在白山黑水之間。與當地矇昧不化的土族混雜通婚之後,重新變得野蠻退化成大大小小的氏族,以漁獵爲生兼帶擄掠周邊的,林中百姓和山民,被稱爲黑種契丹。
也是安東道建立之後,各地分藩的諸侯們按照臣屬的義務,需要定期剿殺減丁和徵拓的對象。
當然了自從大唐中樞權威崩壞而天下大亂之後,安東諸侯對於這種例行的義務,也就沒有那麼賣力,甚至有人暗自開始用山區奇缺的日用物資,來僱傭一些黑種契丹的氏族來賣命,或是鼓動其相互廝殺。
他們居然會成規模的出現在這裡,顯然事情有些不同尋常了。
然後好不容易重新從後方找來能夠熟練溝通的通譯,才知道關於這些黑種契丹的更多內幕。他們居然是在很早以前,就已經與當地的分藩諸侯,勾連甚密而驅使於戰陣之間。
這一次,作爲長期受僱於北地諸侯聯盟的附庸勢力;以劃給肥美土地安置爲由,被勸誘着由十幾部共同湊出,一大批可以戰鬥的青壯,一起借道鄰近的遂州等地,作爲先驅大舉遷徙過來。
而這耀州境內的大小河谷丘陵,就是他們的應許之地。
聽到這個結果,我不由皺起眉頭。
真是他喵見了鬼了,北地聯盟那些傢伙不敢正面硬幹羅藩爲首的老牌勢力,卻是不聲不響的跑到這種邊角之地,來玩撬牆腳搶奪瓜分薛氏故地的把戲了。
接下來的進軍當中,來自山地間層出不窮的騷擾和小規模的襲擊,依舊沒有斷絕,雖然大都被遊刃有餘的擋回去或是就地解決了;但也在無形間,也多少加劇了將士們的疲累和緊張程度。而不得不縮短了各營之間輪替的間歇和批次。
好在,大多數山峽之間的縱深,也只能勉強容納一個營規模的戰線展開;因此,只要擺好陣勢輪番火力交替着,正面推過去好了。
多數情況下,就算是有大大小小的阿貓阿狗跳出來,玩劫道打伏什麼的,在嚴陣有序的軍陣面前,最後也只能變成無腦豬突的一波流。
就連近身戰鬥的機會都沒有,就被整齊而嚴密的陣列排射,給迅速打垮或是擊潰鬥志,徹底放了鴨子做鳥獸散了。
然而,過來了屏州與耀州的交界之後,接下來的事情就出乎我的意料了。那些位於屏州境內那些城邑和大型聚落,幾乎是一鼓而下。
只要我的先手營團,列隊逼進過去示威性的放一排槍,對方就已經迫不及待的開門出降了。
簡單的就像是喝水吃飯一般,倒讓我軍之前警惕和嚴陣以待,可能有一連串緊張激烈的攻守鏖戰的打算,就此撲了個空。
而對方如此作爲的理由也很簡單,
因爲之前各家的出奔事件,這些城邑內的防務也就是極度空虛,被留下來的新封諸侯留守殘餘,又擔心地方上薛氏舊日臣民的反撲和清算,是以迫不及待的紛紛對準了我們這支,尚且算是同盟關係的友軍,各種投降獻城的。
當然對此我也自由分寸和處斷,願意繼續追隨本軍當地作戰的,給予適當的額犒賞和安撫,簡單的整編和重新武裝起來,權作臨時維持的輔助部隊;
不願意久留地方的,也給他們提供安全歸還本家領地的路徑和便利。
就這麼一路接受和編成,一路穩穩推進着,終於抵達了屏州首府——屏城。也是顧名思義,面對山外草原的邊鎮和第一道屏障。
同一個時間,
山南東道,鄧州境內,荊紫關上下。
隨着牆頭綻放的火光和不斷跌落墜下的身影,以及牆下越堆越高的土坡和蟻附而上的甲兵。
苦苦支撐的守軍和助戰的土團鄉兵們,浸泡在鮮血披瀝中的毅力和堅忍,就像六月的暴雨澆淋沖刷過的泥塵一般,在飛快消散無形中,化作了無數扭身而走的潰亡身影。
繼突破了商州武關以東的富水關,鐵鎖關、白陽關之後,這處伏牛山下都亟道最後的一道屏障,山南東道與河東道、河南道交匯的要衝,也宣告落入了南朝中路荊襄大軍的手中。
在一衆打着旗幡儀仗的親兵護衛下,身爲敵前都統制的王端臣,跨過殘破不堪的柵欄和壕溝,又穿過多得無法落腳的屍橫遍地當中,被臨時清理出來的一條過道。
“終於又打回來了。”
他微微有些感觸的看着前面宏偉的關城,再度被插上大梁軍旗的情景。
而這去而復還的數千裡征程當中,卻又不知道流盡了多少大梁健兒的鮮血,又有多少人還會繼續前赴後繼的埋骨異鄉。
而這一次無論是大本營方面,還是前沿帥司總算是都謹慎了許多,自上而下都一遍遍的強調和嚴格勒令,禁止各種輕取冒進的行爲和舉動,而是督促着各軍輪番步步爲營,數路並行推進的戰略;
直到各自逐步清理和驅逐乾淨了,地方上那些大股流竄割據的番胡,或是自立的豪強土團、鄔堡城寨之後,才得以集中數路兵馬的力量,全力以赴的攻城掠地,叩關奪要。
因此,雖然進度有些緩慢和不盡如人意,但在對於奪取地方的控制力上,也是相比過往不可與日而喻的。
或者說就像是一架嚴密整合的龐大機器,將沿途所有的田土戶口財貨都吞噬進去,再七磕八碰的變成滾滾向前的動力和慣性。
因此,在不斷增加又被不斷消耗掉的各種驅役隊伍當中,其實不乏各種蓬頭垢面,滿身腥羶味的胡馬子和北塞人等。
只是,在整體戰略上謹慎有餘了,也就不免失之暮氣和保守,或者說是少了當初那種高歌猛進的勢頭和銳氣。
而且隨着大量海外客軍,成建制的補充和加入二度北上的戰鬥當中,伴隨而來是軍紀敗壞的跡象,私下縱兵掠地以爲犒賞的風氣,在北上各軍當中,各種氾濫彌散開來,而有些屢禁不止了。
也只有那些拱衛諸軍和江寧御營軍出身的中軍系統,在這方面會稍稍好看一些。
當然了,在這一連串戰鬥中,也有爲數不多的亮點和新意,主要就是關於火器的運用。
迥異和區別於以往被視爲國朝重器的神機軍,那些臃腫而繁雜的作戰手段和器械,這一次卻是體現在水師集體移交過來,又被集中使用的火炮;和來自御營諸軍由銃手構成的密集方陣上。
前者雖然頗爲笨重遲緩於道途不便,但是在攻城拔寨上和壓制投射上,卻是比起牀弩石炮更加精準有力,幾乎摧枯拉朽無往不利;
而銃手叢列比弓箭大陣更加利於守營和禦敵,可以在別部的配合下充做戰地的支撐點,一邊推進一邊立營,步步爲壘作戰方式,也讓人很有些耳目一新。
而這相關的一切,他也有所耳聞,顯然都是淮東那隻新軍異於傳統的出色戰績,所帶來的連鎖變化和影響之一。
只是,讓人略有些遺憾的是,這隻北伐之中好不容易善存下來的勁旅,卻被國朝中的大人物們,以實力有限扼守重地不宜輕舉妄動爲由,暫時摒棄在了二次北伐之外。
但不管怎麼說,他已經重新走到了這一步,在戰略縱深和餘地都變的寬泛了許多。
從這裡的關城防線出發,向東南可以繞過伏牛山脈,而威脅身爲北朝中樞所在的都亟道,或是直接進入河南道平坦的中原腹心各州;
向北則可以沿着山地邊沿殺入河東道的陝郡,隔斷和阻絕作爲北朝大後方的河東道支援,乃至將其奪取或是打爛。
甚至還可以改向出武關,而取藍田峪的關隘直逼長安舊址,而牽制和威脅那些首鼠兩端的西軍,不至於輕易離開目前的地盤,而繼續爲苟延殘喘的北朝提供助力和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