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2章 萌動2

決定支持羅允孝的原因也很簡單。

.

??.

根據遼東半島進擊渡海送過來的消息,羅氏後方似乎發生了重大的陰謀和變故,其中已經嚴重損害到了我,事先取得的既得利益和後續的預期結果。

其中甚至就算我的淮東鎮,也可能被算計了進去。

因此,必須有所表態和作爲,纔不至於讓之前那些努力的成果,不至於隨隨便便的功虧一簣。

就算是日後想要有所妥協和交涉,也得等讓對方付出相應的代價,得到足夠的教訓,纔有可能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和有利的局面。

隨着兩軍匯合,我也應邀出現在東山城外,萬人戴孝的葬禮現場,算是某種公然支持的站臺和背書。。

而這也只是暫時的安葬,日後如果有條件,還是要遷回到遼東遼城附近的泰和山上,屬於羅氏的祖陵之地。

羅允孝扶棺誓師的演說和鼓動,看起來也是很有些效果;再加上來自我方提供的甲械糧草,這隻滯留大軍之中低迷不振的士氣,總算是被重新鼓動起來,而在短時之內可堪一用了。

當然了,很多人臉上的茫然和無措,短時之內還是難以掩飾和消褪不去的。

畢竟,一夜之間後方的本家,居然變成了被野心家所竊據的敵對方,而追隨藩主作戰到現在的大部分人,則成了對方口中被矇蔽和從逆的幫兇了。

要知道,許多人的家庭和親眷,都還在對方的掌握範圍之中,因此人心和思想上的混亂,也是難以避免的事情。

若不是被羅允孝當機立斷強行鎮壓下去,又快刀斬亂麻的籍着藩主公開告喪的機會,清理和撤換了一些中下層的不安定因素,處決了一些散播悲觀失望言論的個體。

只怕滯留在這裡的三萬七千大軍,馬上就是各自散夥走人的節奏了。畢竟,除了重建的安東守捉軍和遼西郡兵之外,其他主要成分還是各地徵發而來的藩兵爲主。

儘管如此,羅允孝還是在原地又花了三天時間,來整肅和梳理這隻大軍的內部狀況,以自己帶來的六千人馬爲基礎,初步掌握了這隻軍隊之後,才得以重新啓行。

從另一方面說,羅允孝出發前,已經將遼西郡內搜刮的絕大部分錢糧,給帶了過來,再加上我方提供的甲兵和軍械,至少足供這隻大軍的三個月到半年所用。

有這些物資條件的支持,又擁有軍力上優勢的羅允孝,在無形間的勝算上,就不免大了許多了。

當然了,直接參戰的請求就被敬謝不敏了,我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被當成出頭吸引仇恨的的靶子呢,

而是作爲某種不但萬不得已的保險和後路,繼續坐鎮遼西后方好了。

若是日後局勢有所不利,也可以在我方的支撐下,作爲親附的地方勢力;繼續與遼郡本家爲首的敵對勢力,更加長遠的周旋下去。

因此,在已經殘破不能守的東山城外,蘆關裡留下一個防戍營,作爲前方的前哨基地和糧臺地之後,我就開始揮師向北。

我當下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緊急從淮東征發更多的軍隊和勞力,以配合我迅速接管遼西五州的步驟和行動。

之所於只是五州地盤,主要由於東山城所在顯州以西的兩個州,都處在缺乏險阻的遼河平原之上,而且殘敗凋零的厲害。因此暫時不做考慮,而留給羅允孝作爲後方來經營。

而南部兩州,早已經在我方的掌控之中;而遼西郡和首府開義城,其實內部空虛得很呢,也只剩下後續接管的問題;我軍只要優先解決了遼西郡的北面,原本劃給諸侯的燿、屏兩個州,就可以建立起一道屏護整個遼西北部的防線來。

按照路上遭遇的那些殘餘的諸侯勢力,當地大多數城邑和堡寨,都已經被放棄了,因此,我們所要面對的,很可能只是一些散兵遊勇和散落地方的薛氏殘餘勢力。

說我是落井下石,或是乘火打劫也好,這一番計劃,也是目前最符合我方現狀和利益的選擇了。

當然在名面上的領頭人,我還是決定將放上一個當地人士,作爲避嫌和掩人耳目的招牌或者說旗幟;比如羅氏當代的十一房,家老羅思謹一系,就是很好的選擇。

如果羅允孝失敗了,我還可以以羅思謹的旗號,以遼西八州爲舞臺和基礎,繼續與來自羅藩的敵對勢力周旋下去。

如果他成功的平定了內亂,那實質上已經掌握在我方手中的遼西各州,無論是重新合併會羅藩本家,還是另立門戶同樣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籌碼和交涉條件。

因此,既不怕他背信棄義,也不用擔心後續的交涉和利益獲取。同時還可以維持一個在基本線上的名聲和人望。

與此同時,

遼城,以羅肅先一羣人等,也在雞飛狗跳兵馬戎祿的紛亂當中,緊張備戰和準備應敵的措施;

大量郡內郡外徵發的丁壯,被聚附到遼城附近子城當中,就地接受整編和訓練;而遼城之中的各處倉稟庫房,也被紛紛打了開來,用其中集藏的錢糧和甲械,竭盡所能犒賞和武裝,那些新募來的丁員。

在此期間,帶着各種藩主手令,威逼利誘的條件和許諾,各自揹負着相應使命的各路信使,如流水一般的分奔而去。

羅湛基真的死了

雖然再次確認了這個消息之後,身爲總攝藩務的首席元宿羅肅先,在感情和理智上還是有些難以置信的,心中既是慶幸又是後怕。

慶幸的是作爲最大對手和目標,被針對性的策劃和構思了,種種手段和對策的當代藩主羅湛基,居然就這麼死了。

後怕的是博羅會那些人的手段,挑起諸侯聯軍的紛爭和宿怨也就罷了,怎麼連藩主都弄死了,這不由讓他生出深深的忌憚來。

因此,他才按捺下有些迫不及待的心情,以老藩指定的名義,將年輕的羅湛戎推到了前臺上,然後又以整備軍伍爲名,帶着親信住到了軍營之中。才覺得稍有些安全感。

然而,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也發現顯然高估了自己,在這方面所具有號召力和影響力。之前藩主羅湛基尚在之時,他假傳起號令來固然是得心應手而無往不利。

幾乎沒有人能夠察覺,也沒有人能夠抗拒。

但是一旦他宣佈,另立新主自行發號施令之後,羅藩十一州兩都督府下轄,各個地方的各自反響雖然不盡相同,就明顯的區分出高下來了;

實際上,響應和宣佈聲援他,並且派人到遼郡本家宣誓效忠的人,基本只有遼郡附近的幾個州;而真正付諸行動出兵出人,出錢糧的還不到一半;而稍遠一些的地方,甚至以曖昧和推諉、觀望的居多。

如果不是有北面和東面的兩鎮一軍,爲首的那些將領們的支持和背書,僅僅靠城中數千藩兵來掌握局面的他,甚至可以說是政令不出遼郡的尷尬局面。

羅氏所擁有的名分大義,就已經被撕裂成了兩半,而被嚴重削弱了。

而博羅會那些人,顯然在幕後操控各種陰謀詭計和暗殺勸誘,挑撥和煽動固然是一把好手,但對於正面戰場上的決勝之道,以及堂堂正正的實力比拼,就顯然有些力有未逮了。

畢竟,這只是羅氏的內亂,除了少部分野心家和投機分子,迫不及待的要開始站隊,以打破舊有格局,攫取更多權勢和利益之外,其他大多數與羅氏相關的附庸和分家,還是持着獨善其身的謹慎觀望態度,也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事實上,從另一方面說,因爲持續的戰爭和徵調,已經讓已經讓包括羅藩在內的,大部分地方有些窮盡其力,而無以爲繼了。

且不要說其他的,光是因爲缺乏壯勞力,所造成的農業生產的減收,就足以讓人出現餓肚子的擔憂,更別說是出錢出糧出任,繼續參加涉及到藩主身後之爭的內戰了。

只是相爭的兩方面都已經走到這一步,卻是沒法退讓或是輕易罷手,而只能迎着頭皮堅持下去,知道對手支持不住而落盡下風。

第673章 出援23第438章 天傾4第4章 餓殍第394章 在河北4第97章 厚積5第1247章 新章7第667章 出援17第1198章 徐州起8第380章 戰雲2第1263章 又決3第605章 悵懷5第1031章 瀾動11第1043章 殤國3第850章 風動10第550章 序間4第184章 宴慶、歸心第71章 偶見第1045章 殤國5第1209章 淮動9第969章 沉驚19第296章 北幕第629章 悵懷24第1052章 零落2第653章 出援3第1097章 立新27第24章 間聞第528章 經略2第151章 行進和插曲第901章 臨峙第38章 彭城第247章 歸附、選址第989章 浮夢19第654章 出援4第612章 悵懷12第702章 啓東2第939章 驚破19第1159章 滄瀾3第884章 反動4第799章 肘腋9第810章 淪沒10第1279章 卷蕩9第1018章 頹然8第1014章 頹然4第466章 歸亡15第114章 驚夢4第1287章 旋滅7第38章 彭城第868章 撥亂8第82章 轉變第165章 街戰第340章 挖角和折轉第52章 仿若初見第95章 偶遇第106章 薄發6第1181章 會江寧5第811章 啓新第557章 歸還7第446章 天傾14第233章 聽審前後第209章 世風日下?第267章 不期 添頭第900章 反動20第279章 朝生暮死罪與罰第1256章 再決6第333章 再進第275章 進程,再聞第1169章 滄瀾13第912章 臨峙12第80章 幕內第175章 善留第394章 在河北4第267章 不期 添頭第616章 悵懷16第998章 跌宕8第382章 波黠第38章 彭城第472章 漸變2第297章 戰淮北十一第64章 遊園驚夢(下)第652章 出援2第294章 戰淮北七第1188章 江寧變2第1130章 浪奔10第1207章 淮動第519章 兵戎3第666章 出援16第808章 淪沒8第125章 心防第899章 反動19第695章 暮氣5第1186章 會江寧10第627章 悵懷22第1173章 滄瀾17第1251章 再決第1105章 歸遠5第461章 歸亡9第349章 援濟2一百三十章 短暫迴歸的日常第1243章 新章3第519章 兵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