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源那個氣呀,這回他是真正把怨氣發到張漢卿身上了。
一個十來歲的孩子,譏諷桃李滿天下的黃侃學問不行,連他這個學貫中西的大家都不敢。還“各有所長”,只怕能比的也就是張漢卿比黃侃年輕了。
你再有大總統的關係又如何?這裡是北大!學術上的爭端,就是袁世凱也不會介入的。何況就他所知,張漢卿的背景也就只是個奉天將軍的兒子,他也只是一個質子的身份而已。就是袁世凱、張作霖親來,也不能不給黃侃的面子。
話已說僵,胡仁源便打定主意,在這件事情上,要堅決地站在黃侃一邊,堅決地維護北大的學風學紀,堅決地維護北大教授的尊嚴。
這邊黃侃也氣樂了:“你說你涉獵了這麼多,恕黃某孤陋寡聞,還未曾聽說閣下‘救國救民’的事蹟。黃某雖然爲人狂傲了些,但是碰到有真本事的人,還是很尊敬的。不過你要是講不出讓我佩服的道理來,別怨黃某拿身份壓人,不但我的課你不要再聽,就是這北大,你也不用再來了。”
他故意把“救國救民”咬得很重,在場的人看張漢卿茸毛還未褪淨的樣子,都呵呵笑起來。
張漢卿啞然失笑:“道不同不相爲謀。你是鑽研學術的,我是致力於中華之大變革的,要讓你佩服,哪有這麼快的道理?不過先生既然問我救國救民的道理,我不妨先從先生開始啓迪。請問先生教書,學生們學習,到底目的爲何?”
黃侃看着他談笑自若,根本沒有示弱的意思,倒也佩服他的膽略。也好,就看看他到底有多少貨色。他正色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的《師說》你應該已經學過了;讀書的目的,用橫渠的話說就是‘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可能你並不瞭解它的真正意思,我這故紙堆裡,可是有啓迪思想、傳承義理、道治天下的。不知你的‘多有涉獵’究竟對救國救民有多大幫助,黃某洗耳恭聽。”
張漢卿點點頭:“你說的是張載的理想。可是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從一個泱泱大國淪落到主權淪喪割據、百姓困頓不堪、傳統儒學式微、西學東漸已成主流。國將不國,還談什麼爲萬事開太平?黃先生研究的國學是好的,可是這些不是目前的中國所亟需要的。我的學問,若說在國學的造詣,那是絕對達不到先生的萬一。可是論對中國目前現狀的把握,對未來攸關中國前途的發展,我卻比先生有更大的發言權。”
“先生有句話說得太對了,師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不過我的困惑是:中國強大的希望在哪裡?中國富足的辦法在哪裡?解決目前國際地位的方向在哪裡?學良致力於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請老師教我!”
黃侃是國學大家不錯,對漢語文字的浸淫、對哲學的研究也絕不限於“白馬非馬”。可是,他是一個有良心的教授,不能不正視國學豐滿而國民窮困的事實而詭辯。他的滿身國學功底,在談到國家孱弱這個沉重的話題後,沒有一丁點的好勝之心了。
不過,黃侃之所以成爲黃瘋子,在於他的機智和應變。不爭是非,不代表他可以放過這個話題。既然張漢卿直斥其非,他也就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了。
“國學沒有找到出路,不代表國學就沒有用處。一個國家若是連思想都被禁錮或者被扭曲了,就是強大了,也是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我輩研究國學,就是要讓有識之士看到,我們國家還是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的,保持一顆赤子之心,使洋人在佔有中國的領土、攫取我們的主權之餘,無法真正控制國人的上進之心,遲早有一天,我們會恢復漢唐以來的榮耀的!”
學生們熱烈鼓掌,都想不到黃侃還有這激情的一面。
“倒是這位同學,關於救國救民,你想到什麼好方法了?”話風一轉,黃侃開始將張漢卿的軍了。
其實講到這裡,兩人已經由意氣之爭轉到爲國爲民的俠之大範上了,黃侃惡意已經大減,只不過總不能隨隨便便就放過這個始作俑者,總要給他點教訓纔好。大道理誰都懂,可不能在他的課上大放厥詞就沒事了。
張漢卿沒有想象中的失措,這個問題他已經思考了無數次。
“救國,先要有國。現在的民國正面臨前所未有之大局面,如果軍令、政令統一,建立一個仿效德國的中|央集權政|府,發展工業和經濟,用現代化的工業、農業、交通和國防建設,集中優勢資源辦好這四件大事,中國的地位,一定可以讓列強不敢小覷。
國家富強了纔有資格談救民。所謂救民,是要用先進的文化、先進的制度、先進的思想武裝國民的頭腦,使其不但從身體上、而且從思想上站起來。這一點,北大作爲國家首屈一指的大學,應該站在歷史的前沿和高度指引國民,這纔是新時代大師該有的風範和責任。
至於我輩的任務,就是盡我所能,推動這場變革。”
本來學生們想看一場好戲,卻不料成了張漢卿的個人表演秀。來到這個世上將近半年,還是第一次把胸中抱負展露給公衆,可謂一吐爲快。北大的知識分子是中國的脊樑,正是他們的橫空一躍,纔在後來掀起一場思想的大碰撞、大解放,使新文化運動藉着五四運動的載體駛上康莊大道。在這一點上,提前給大夥上上課、洗洗腦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這也是他藉機發起這場爭論的意義所在。
щшш .тt kǎn .¢〇
就在張漢卿以爲大功告成時,黃侃臉色一變,哼哼說:“這麼說,你是鼓吹帝制的嘍?”張漢卿口口聲聲說要集權、要效仿德國,不就是想讓中國走上德意志帝國的道路嗎?這與時下流行的以帝制爲核心、走德國復興的老路的君主立憲宣傳一脈相承。敏感時刻,不容得他不問。
可是張漢卿不好回答啊。他知道走帝制的路子不對,也正準備全身而退,可是在大庭廣衆之下被問到,他又不能否認。否則,他和張作霖苦心安排的這種局就提前破局了。咳,非要裝逼,低調上課就行了,幹嗎非要出這個風頭?
可是他絕對不能承認。這將會被坐實了“帝制走狗”的身份,要知道對面這位黃瘋子的師尊還因反對老袁稱帝被軟禁着呢。自己要是敢承認,光黃侃的口水就能把自己的努力抹得一乾二淨:以黃侃的學術地位,將來史書上難免記錄自己和他爭論的掌故,無論事後自己怎麼辯解,只能給後人一個見風使舵的政治投機分子形象,大大地失分呀!
胡仁源心裡也“咯噔”一跳。別人不知道張漢卿是誰,他可是很清楚的。張氏父子現在爲了袁大總統稱帝的事可是不遺餘力地鼓吹,這纔有大總統讓他千里求學之舉。可是黃侃師徒是堅定的皿煮派併發誓用生命來捍衛的,本來這場爭論有變喜劇的趨勢,被黃侃這一問要攪黃了。
“帝制與否,這是大人們要考慮的事,但不是今天中國問題的關鍵。學術上有爭論,是好事,能夠百家齊放、百家爭鳴嘛,會促進學術研究旺盛。可是在虛弱的中國,過多地拘泥於皿煮式的討論會削弱中國僅存的一點力量,這是我一直認爲需要集權的原因。集中一切權力,政治的、軍事的、經濟的,發動民衆,集中力量辦大事,中國纔有出路。學良的看法是,只要有利於中國的綜合國力提升、有利於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幸福、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就是好制度,就應該擁護,就應該推行。反正不管別人怎麼說,學良會堅持這個標準不動搖。”
天地良心,他是看到胡仁源發白的頭髮,這纔想到自己的年齡優勢,纔好意思說出“讓大人們來考慮”以避過直接表態。實施君主立憲到底好不好?這其實是個僞命題。中國封建社會存在兩千多年,是有其根本原因的。中國地大人多,儒家大一統思想深入人心,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遠比鬆散的聯盟來得有力量也更有效率。
到清朝中葉中國還是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大國,只是到了近代因爲思想上的落後才導致國弱民窮的結果,並不能因此而否定君主制度。要說制度不好,日本同樣有天皇制度,爲什麼人家可以一躍而起?就是到GCD的領導時期,還是要遵循皿煮集中制的原因治理國家呢。
至於評價“帝制”這個現在的熱門話題,其優劣也不在制度本身,而是經過洋務運動、辛亥革命的宣傳,清朝帝制已經成爲臭狗屎,大家都把中國的落後歸因於此。因此,多數反對者,大都認爲袁世凱是開歷史的倒車,這才起而反對。
到底對不對,“三個有利於”真的是評價的最好指標,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這是後世中國改革開放的舵手用他幾十年的政治睿智凝鍊出來的歷史答案,又豈是區區一個文人黃侃可以反駁的?
在黃侃的驚訝下,在北大學子們的敬佩中,在朱光沐的追星一般的目光中,張漢卿第一次感覺到肩上的重任。立一身而寄中華,能不能做到這三個有利於的目標,是評價他穿越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