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 變化

發揚優勢,摒棄缺點,一個民族應該善於向其他民族學習,尤其要善於向敵人學習,這纔是成熟的、先進的、有理性和有希望的民族。

古代中國是日本的恩師,而近代日本卻是中國的恩師。它打了咱們,把咱們家裡搞得一塌糊塗,損失慘重,血海深仇,還能叫它恩師嗎?

是的,它還是恩師!恩是恩,仇是仇,不能抵消,也不能抹殺。即使它乾的壞事罄竹難書,我們還是無法否認,它教給我們的東西太寶貴了。我們爲此付出了血的代價,如果輕易丟棄,那纔是民族最大的不幸。

張漢卿是理性的,所以在他帶領下的人民黨也能做到理性。一切先進的工業技術、管理方法和人文思潮,它都能坦然拿來爲我所用。藉着世界和平的契機,有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有先進的制度保證,有聰明敢爲天下先的中國人,中國的發展不算奇蹟。

在東北、京津唐、長三角、珠三角及各大省會城市,電話已成爲通訊便利的重要保證。晚些時候,瀋陽、哈爾濱、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和廣州還有了可以直通歐洲的國際電話。

民國政|府在電話上的規劃是:到1926年,全國至少達到通話長度爲10萬公里,1927年各縣級行政中心可以直接電話接撥中|央、縣縣有郵局並可以拍發電報----當然東部沿海城市已經早就達到了這個標準。

軍隊中的通訊系統也有躍進式的發展:繼成都軍區聯通後,各軍區與國防部之間都架設了保密電話,無線電臺架設到團一級,而營級則配置混和着有線與人工傳話的通信班。

機車行業帶動了幾乎所有的重工業項目,機牀廠、軋鋼廠﹑無縫鋼管廠﹑鑄管廠﹑鋼管廠﹑鋼絲廠﹑鍍鋅廠﹑耐火材料廠﹑機械廠﹑中板廠等等如雨後春筍般在中國大地上遍地開花,使得1925年龐大的鋼鐵產量完全有供不應求之勢,又促進了工業特別是重工業的持續繁榮,也爲中國軍工產業積累了大量後備力量。

對艦船特別是大型船隻的動力系統至關重要的配燃油鍋爐的蒸汽輪機,中國已經試製成功,它是二戰前期世界重巡洋艦及以上軍艦的通用動力系統。它一般使用未經深加工、含碳量較高的石油----重油作爲燃料,所以會產生大量濃煙。

這個項目是張漢卿所着重看重的,也是海軍裝備及軍需部長陳紹寬夢寐以求的。

想要發展大型船隻,這個東西一定要搞出來。君不見九十年後的正史上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號都還在用這種類似的動力系統?國家肯定會搞大型艦船,沒有“心”,將來怎麼玩?所以未雨綢繆是必要的。

至於中型柴油機,中國早就有這個能力了,現在護衛萬里海疆的“九江級”驅逐艦的第一艘仿製品,用的就是這種柴油機。武漢造船廠對於大型柴油機的研製已經接近尾聲,用不了多久,清末從德國購買的“海琛”級等噸位居中的鐵甲巡洋艦就可以換裝中國芯了。

不過,現在對於艦船,中國的工業製造能力還只能望洋興嘆----千餘噸的驅逐艦努力一下還能生產,稍上規模、能夠馳騁於萬里海洋的大型、超大型軍艦就沒有這個能力了。

這也是中國幾十年要補的功課,肯定不能一撅而就,以現在財政上在海軍上的投入,能把“九江級”規模造出來郭大司令就會高興得從夢中醒來。

當然,對大型軍艦,張漢卿也不會因爲目前條件不具備而就停止了探索的過程。在百廢待興千頭萬緒的繁忙國事中,張漢卿不忘海軍人才的培養,他向德國政|府提出了爲中國建造訓練艦的請求。

雖然不屑於建造不久後淪爲“雞肋”的戰列艦,但是世界海軍的建造趨勢一定是向着噸位更大、裝備更先進(並不是唯火力論)的方向邁進。

唯有噸位大,海軍才能走得更遠,1200噸的“九江”級只能勉強在近海遊弋,確實不夠看的。

之所以選擇德國,是因爲其它國家根本不允許中國在海軍上的發展,特別是英美日。中國的陸軍強大之後對各國的態度他們在“五卅”事件中看得很清楚了,如果海軍能夠像陸軍一樣哪怕只有一半的實力,它們還能在中國耀武揚威嗎?所以無論從技術輸出或者直接買成品,他們都對中國全力封鎖。

而讓德國建造一艘大一些的軍艦並不違反《凡爾賽和約》條款的精神。因爲其規定德國軍艦可以用於訓練及海岸防禦,並有4艘巡洋艦的建造空間。

而德國早就躍躍欲試了,它們已在規劃“柯尼斯堡”級輕型巡洋艦,原本會在1926年開建。這是一級排水量達6000噸、滿載8000多噸的龐然大物(對中國而言),有3座三聯裝150mm的主炮、3座雙聯裝88mm防空炮等,外加4座三聯裝533魚|雷發射器,還有兩架水上飛機。

這樣的軍艦對海軍強國英美來說無所謂,對日本來說也沒什麼出彩的地方,因爲這種配置也就中規中矩。

可是對中國來說卻有質的變化,因爲從1000多噸一下子跳躍到6000噸,絕對不僅僅是數字的差異,那是鳥槍換炮的感覺。畢竟,軍艦能達到這種水平的,不管是自造還是購買,世界上不超過十個國家。

當然,中國名義上只是買它來“訓練”,所以數量不能多----其實也沒有多餘的錢來大量買這種成品的,中國需要的是開拓眼界、積攢經驗。

正史上德國本來採用柴油機作爲它的動力系統,無奈當時技術不成熟而採用兩臺蒸汽輪機,導致這種設計極爲浪費空間。因爲中國武漢造船廠的大型柴油機的研製有望不久後完成,因此在合約裡說明給中國建造的那艘將用中國動力。

除了武器之外,軍艦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動力了。連幾千噸艦殼都造不出來的中國人,竟然要用自己的動力系統,這不是開玩笑吧?如果不成功,難道要讓這種幾千噸的大鐵疙瘩在大海上用風帆嗎?

所以不但英美日等傳統海洋大國抱着看笑話的心思,就是合作的德方也有很多人質疑。爲了中德友好的大局,德國船廠還特意多訂購了一套動力系統,以防止中國的軍艦出現無法動彈的情景。

不想在這級軍艦的建造過程中,當德國碰到動力問題後反而借鑑了中國大型船用柴油機的技術,從而使這一級軍艦的誕生相當成功,並反哺了中國同行。

後來此案例也成爲中德合作的典範。

在潛艇的發展上值得大書特書,由於中國之前已經有了初步的經驗,在德國的無所不用其極的協助下,迅速地擡升了一個大臺階。

從蓄電池到發動機、到柴油機、到聲納,無一不精益求精,爲此還拓寬了中國的工業門類,熱力學和機構學也成爲一門獨立的學科----德國人該是對英法列強有多大的怨氣呢?

中國人如癡如醉地學習德國技術,利用這難得的時機,他們不但基本建成相對完善的工業體系,也從這些嚴謹的德國技師和軍官身上學到了紀律、敬業和一絲不苟,還有爲國的奉獻精神。

張漢卿偶爾也會做些貢獻,爲了增加潛艇的續航能力和相對安全地補充電力,他提出了潛艇攜帶再生藥板和安裝呼吸管的辦法,這是後世的一個小方法。

再生藥板好理解:通過攜帶的過氧化鈉,與潛艇艙中人員呼出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人體需要的氧氣。雖然這個時代的條件有限,這味兒可能不太好,但是足可以讓一百人的艇員呼吸90天,還不夠牛叉的?

當然給人喘氣可以,用於潛艇柴油機的使用就奢侈了。衆所周知,潛艇在那個時代其實嚴格意義上講是“潛入水中的軍艦”,平時主要是在海面上通過柴油機作爲動力,只有在作戰時或者面對危險時纔會藏入水下----因爲當時蓄電池電時有限,只能夠允許潛艇潛行幾十海里。

在覈潛艇未誕生之前,潛艇進行換氣和充電是很頻繁的,爲了安全考量只能在夜間進行。張漢卿提出呼吸管的概念以後,深有感觸的德國技師很快地就把構想變成現實,這個辦法正史上是二戰前夕的荷蘭首先開發出來的:

它的基本構造是以可伸長的通氣管將外界的空氣引導至柴油引擎,並排出引擎產生的廢氣,另外再附加防止海水進入以及將進入的海水排除的管線。通過呼吸管可以讓潛艇在潛望鏡深度下使用柴油機,這樣它就不必浮出水面即可補充電力。

這樣不僅降低了被發現的概率,也擴展了潛艇可以充電的時機,從而大幅改善了當時潛艇的作業方式與彈性。

對於被反潛機、艦、船發現即意味着死亡的潛艇官兵來說,這一發現有着相當大的意義,以至於德國技師、退伍潛艇大副費利克斯開心地說:“有了這個東西,潛艇兵們能夠安全回家的希望增加了何止一倍!”

此外,已經基本吃透“九江”級驅逐艦的中國海軍,開始醞釀更大噸位的遠洋驅逐艦的建造。動力系統不是問題,中小型軍艦的造艦能力也有了,是該進行這方面的嘗試了。不然,光是陸軍強大,海軍仍然是旱鴨子可不行。

中國有廣闊的海岸線,瘸腿海軍會極大地牽制陸軍的使用,兩條腿發展、齊頭並進纔是王道。“陸炮上艦”的想法是否能與軍艦匹配,都要好好地探討下,又不是要建多大規模,只是爲未來儲備技術與經驗而已。

同樣地,新式驅逐艦的建造基地放在內陸的武漢,而不是張漢卿最期望的上海。

國家還沒解放,海軍聊勝於無、薄弱的空軍力量只夠看住京津一帶的頭頂,花那麼大代價在海邊擴大船廠,一旦被敵國海軍掃一圈,辛辛苦苦的投入不都打爛了?

而且這個時候軍艦都不大,不靠海邊的造船廠在中國只有武漢造廠還有底子和條件攬活了。再說它有漢冶萍鋼鐵廠,工業體系是除瀋陽、上海、天津外最強的。

其實根據資料記載,在1931年美國萬噸油輪“加利福尼亞”號就曾從長江口上溯到武漢,說明這個問題其實是不大的。想出海,等到汛期再走也可以啊,每年的5月到9月。

技術是慢慢培養出來的,需要不斷地投入。中國海軍短期內不會窮兵黷武地大造快乾,所以爲了技術儲備、爲了生存,武漢造船廠重頭戲在民用船舶上。依託於長江黃金水道和四通八達的水上網絡,作爲陸上交通重要補充的水運在這裡方興未艾。

在沒有鐵路、公路直達上海及長江下游的內陸城市,用一條條漂泊在水上的浮動碼頭和舟車使得中西部和東部的聯繫緊密地抱在一起。

上海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中部的發展也越來越喜人。若不是湖北沒有可以代替省會作用的有影響的城市,張漢卿是不會吝於把武漢作爲直轄省的。

在重心轉移逐漸轉移到關內後,東三省的發展絲毫沒有任何減弱的趨勢:1925年,中國第一座廣播電臺——哈爾濱廣播無線電臺成立並開播;

當年,以出超實際利益比較,哈爾濱濱江海關穩坐全國六大海關頭把交椅,成爲全國最大的麪粉生產和出口基地、酒精和啤酒生產基地;

還在當年5月,哈爾濱車站已經可以出售直達歐洲各城市的客票。

這樣繼瀋陽爲中國重工業第一重鎮後,哈爾濱也在多年的奮戰中異軍突起,成爲一個集工業、貿易、交通爲一體的商業樞紐,成爲東北經濟增長的新發動機。

這樣,以沈哈線兩端爲紐帶的東北工業區、京津唐秦環渤海經濟圈、江浙滬經濟圈、珠江水帶經濟圈爲龍頭,配以青島、武漢、蘭州各大城市輻射周邊區域,以三大建設兵團源源輸出農產品爲催生血液的經濟佈局已經形成,華夏神州的成就日新月異。

連續幾年,中國的工業都以超過30%的速度遞增。這其中有對前幾十年被壓抑經濟的釋放,也有彎道超車在起作用。幾乎每三年,就會締造一個新的中國。

無怪乎各外國媒體都在驚呼:“中國馳入了工業發展的快車道”!

第355章 奉軍建軍綱要第643章 軍制第856章 大戰爆發第954章 打大了第761章 暗流第669章 中蘇新紀元第293章 福兮禍兮第798章 釜底抽薪第722章 尖銳的衝突第796章 美人揪心第650章 溫順的黑幫第280章 新文化運動的旗幟(下)第459章 公與私第419章 一將難求第745章 德國的憤怒是中國的福音第57章 我有一所房子第118章 禮遇第513章 閱兵式第154章 善後第829章 引蛇出洞第250章 府院之爭第721章 針鋒相對第947章 口水仗第784章 曇花一現的強硬二十一條解析第423章 又見麗人行第289章 緣份第266章 施恩第548章 孫大炮遇上了真大炮第378章 請尊重司法獨|立第668章 會晤第829章 引蛇出洞第955章 張漢卿的心思第576章 別開生面的訓話第943章 突襲第382章 鐵漢柔情第791章 熱絡第790章 那層紗第807章 晴天霹靂第843章 田中奏摺第939章 形勢突變第446章 筷子的哲學第438章 飯局第640章 又見皇后第472章 座談會第56章 結義第128章 算盤第881章 重圍第390章 射天狼第323章 妥協第622章 直奉大戰(下)第551章 遊說第146章 試探第289章 緣份第83章 喝花茶第96章 三個有利於第887章 三路進逼第907章 危急時刻第372章 說客(上)第384章 庫倫之戰(下)第408章 臺前幕後第390章 射天狼第583章 沙龍第578章 去他媽的風度第942章 火力第511章 推心置腹第324章 刺蝟第830章 好人都讓你做了第724章 奠第257章 改組兵工廠第321章 那一方國土第936章 中場休息第259章 復辟第122章 網羅第776章 激情四射的夜晚第160章 進攻第69章 王爺賣王府第988章 女權運動的偉大勝利第794章 打臉第634章 訛詐第212章 了結第255章 自治第864章 海上烽煙起第243章 歸心第957章 戰爭決心第42章 君子之黨第990章 家事國事事事關心第247章 利益交換第894章 激戰第9章 質子第976章 統戰第231章 對工業體系的一次籌劃第412章 罷戰第448章 羽翼豐滿第144章 牽線第241章 內訌二十一條解析第206章 以身伺虎第593章 撞破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