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鳳至的病,前前後後拖了一年有餘,延請名醫無數,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家中倒也是天天藥香不斷,以他這樣的人家,無論什麼藥方子、多麼名貴的中藥都是能尋到的,但中醫各執一詞,反把病耽擱了。
西洋醫生一到,立刻藥到病除,讓張漢卿感觸良多。
不是中醫不好,而是中醫很難有系統化的治療方案,講究個因人而異,又講究個病理推論從源頭上解決。道理是對了,但是治療效果未免過於緩慢。而且中醫傳統上爲世襲,不像西醫開放,容易普及。
“過兩天一定要在東北大學裡設置一個醫學院,其它有條件的大學也要開設中醫學科,這樣既讓中國醫生與西方醫術同步,又要發揚中醫傳統優勢,讓它在未來的世界醫學舞臺上能有一席之地,免得像後世那樣的沒落。”張漢卿暗暗做了決定。
他的這個想法肯定能實現,只是肯定要在奉系控制下的中國才行。言出令從,經濟實力允許。
放眼全國,奉系已經是主導中國政治的絕對一極。政治的較量其實就是實力的對比,奉系所倚仗的,不但有超強的軍事實力,還有卓越的政治組織力、宣傳能力、鮮明的政治綱領、龐大的經濟力和被治下各省擁護的政策。
當前中國政局的形勢是包含人民黨系的奉系力量一支獨秀,把排在第二名的直系遠拉在後面。即使如此,直系力量也絕對可以把已經日薄西山的國民黨系力量甩出一大街。但即使他們聯合起來,再加上西南地區桂、滇、黔、川幾派,也只能算是略略持平。
隨着奉系完全扛起民國的半壁江山,現在就是把國內其它反對勢力形成合力也難是其對手了。在這種情況下,蝸居在上海的孫逸仙看清局勢,決定聯合奉系,重塑法統。
之前黃浦江上的一輪炮擊,國民黨上下對人民軍已經勢同水火,但人民黨同樣也對國民黨心存芥蒂。在這種形勢下,等着奉系向國民黨伸出橄欖枝當然不現實。
剔除了國民黨,奉系完全可以組建中國;但沒有了奉系,任誰都玩不轉中國政壇,這是現實。
到這個時候,孫逸仙才認識到,除了在軍事上國民黨沒有一點希望外,人民黨在政治經濟上的建樹也是遠超他所能理解的高度。他決定不計前嫌,與張漢卿重新聯起手來,爲開創中國全面進入現代社會而共同努力。
冤家宜解不宜結嘛,從這一點上來說,這纔是一個負責的政治家的風度。
張漢卿又何嘗不想取得和平的局面?雖然表面上佔據了中國的半壁江山,但各種磨合需要時間,在關外還沒能形成對直系壓倒性的軍事優勢,還要防着日本人、英國人、美國人的趁火打劫或背後一槍。此外,經濟的發展非一朝一夕之力,其實最需要時間的,還是他。
若不是一些歷史大勢屢屢變爲現實,他也不會如此擔心於直、奉之間的白熱化較量。天幸有他,堪堪避過了第一次直奉大戰的大敗,爲中國保留了力量。但是誰又能想到,前期積攢的力量會不會變得更加兇猛?
人民軍、奉軍都處在急速擴張的階段,這個時候,因爲新兵的大量加入,相當部分的學員出身的基層指揮官還沒有多少人經歷過戰爭的洗禮。指揮系統因爲延伸的關係處在適應期,如果發生戰爭,戰鬥力反會不如擴張之前。
在張漢卿的力促下,關外奉軍開始了仿照人民軍序列的改編,關內諸元老正在觀望。看起來這只是參謀部、政治部、後勤部和裝備部四大部的變化,卻比之舊式軍隊有本質的區別。
比如政治部,這是衛隊師、第一師特有的產物,後來推廣到全部人民軍。它對軍隊的好處是看得見的,壞處也是明顯的:因爲它能夠控制住主官對於軍隊的私人掌控,它的出現標誌着新舊兩種軍隊的分界嶺。
比如參謀部,甚至比政治部的出現更早。清末民初的軍隊只在師和混成旅以上設置參謀長,而且階級較低。是在張漢卿的努力下,參謀長的地位纔有了漸進式的提升。因爲參謀長地位的提升,張作相才水漲船高,能夠與手握重兵的孫烈臣、張景惠、後來有吳俊升並駕齊驅。
張漢卿的衛隊旅成立也是開天闢地的大事,不單單因爲它是一支私兵。在張漢卿的影響甚至決定下,本來不該有的旅參謀長、團參謀長都有了,連營都設有參謀。
參謀長不但取代了傳統的參謀處長對於司令機關的負責,張漢卿還在一年前規定了參謀長爲同級部隊的首長,所有作戰命令必須有其附署才能生效。
這樣,有參謀長制約、有政治部主官監督,一支軍隊的主官很難再有演變成軍閥的機會。再加上後勤部全權負責軍需,裝備部掌握着最前沿的技術和重要的武器分配,前線的主官唯一能做的事只能是鑽研打仗技能、提升指揮水平。
這樣的組織架構,對於張漢卿牢牢控制人民軍的領導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各部、各指揮機關各司其職,也爲各自提升軍事技能打下深厚的基礎。奉軍及人民軍能在近階段各戰場風雲無兩,與這種先進的制度有莫大關係。
但是這並不意味着奉系可以爲我獨尊了。要知道軍事不是一加一等於二的簡單數字相加,人多有時也會誤事:君不見火燒赤壁、官渡之戰和前秦東晉之戰?沒有誰敢斷言兵多一定勝過兵少!
通過總政治部設在各地的徵兵處初步調查結果,在四個月的募集兵員中,共招收符合要求的適齡青年將近三十萬人,大大超過了原本的計劃15萬8千多人。
人民軍及奉系並沒有給予軍人多優厚的待遇,但仍然吸引了相當多的慕名而至的青年。這一切,有賴於各地人民黨組織成功的宣傳,讓人們覺得,加入奉系軍隊是有希望的,是能爲中國做點什麼的。
原本奉系標準師,根據1922年底的改編,除2旅4團外,師直轄榴|彈炮團、騎兵團。步兵團及以下實行“三三制”以外,另轄工兵、騎兵、機槍三個獨立連,營轄迫擊炮連,連轄機槍班,滿編師有14173人,爲日本人標準師團的21945人的六成五。
經過新一輪改編,2旅6團制的所謂“加強師”已經增加到人數爲19357人,爲日軍師團的八成八。五個3旅9團的“精銳師”人數已經上升爲每師27249人,超過日軍的1.24倍。總體人數上,奉系陸軍已達48萬多人。
多出來的人怎麼辦?沒關係,都留着。
光爲未來大量增加的旅屬炮兵團預訓技術軍士和儲備人力,41個團就需要7萬人;北京、天津的治安都需要武警部隊,此外還有籌備中的海軍和空軍需要新兵。這點錢,奉系花得起。
在作爲主要火力的大炮上,1922年底已經實現全部師屬山炮團的滿編。加上從蘇聯購進的300門榴|彈炮,5個“精銳師”已經實現了由山炮到榴|彈炮的置換。多出來的山炮以及將在今年陸續置換出來的山炮,將成建制地劃給每個旅部。
先期因爲數量的不足,每個旅先標配山炮營。按照今年山炮產能510門、榴|彈炮產能600門算,年底所有41個旅中將有14個會滿編成旅屬山炮團…這將極大地增加奉系軍隊的實力,相當於每個旅都是民國的混成旅架構。
現在大趨勢是奉系冉冉上升再其它各系相對沒落,張漢卿相信,只要再給兩三年時間的緩衝,他可以完全無視於各種政治遊戲,而純以武力討伐天下。
張漢卿可以這樣做,孫逸仙卻不願意這樣想。假以時日,中國的大局關國民黨何事?他希望派出一位使者,一個能言善辯、但又爲人民黨奉系所接受的人物來說和,從而使國民黨乘着奉系的東風,在民國政壇有立足之地。
因爲他殘留在兩廣交界處的“北伐軍”,在大半年的時間裡不但沒能重新壯大,還先後被桂系軍隊和華南人民軍四處追趕,成了遊擊軍。如果能和人民黨緩和關係,好歹能爲國民軍留下一滴香火不是?
考慮再三,他派出最親近的原廣東國民政|府的財政次長廖仲愷,帶給張漢卿一封親筆信。
在信中,孫逸仙爲不久前珠江口的炮戰作了比較隱晦的注角,表示那是一批其實已經“心懷不軌”的親直系海軍官兵所爲。當然了,海軍總司令溫樹德已經投奔直系了,怎麼說都可以。
孫逸仙還大讚張漢卿在東北的各項改革措施,以及對於人民黨、人民軍成就的欽佩之意,並在信中稱張漢卿爲“吾國一奇男”,讓張漢卿忍俊不禁。
政治本就是虛僞的活動,需要時,張漢卿也會不吝筆墨,就像他回覆廖仲愷的手書寫得那樣:“手書敬悉。中山先生爲當代人豪,世所共仰。家君欽佩之餘,輒有景行行止之嘆。權利早擬退讓矣,寧能言此,而相爭耶!合作精神,願各推誠作去,則大局幸甚。此次旌旆來沈,以公出未遇爲歉。諸希厚照,不備。”
他決定寫回信的時候,正窩在於一凡在大帥府的臥室裡調笑美女。反正都是虛假的事,犯不着當真。就是他一字不回,孫逸仙他們也會假惺惺地高調說他“極力贊同、竟無一句可回”之類的吧?
因此,這篇極文縐縐的迴文,其實從頭到尾都是於一凡的手筆。她寫這篇文章時,張漢卿還偷覷過三次她的下頷、一次鼻子、無數次胸。
宣傳領域的高手國民黨和實力派奉系聯手,其他小弟們都不甘示弱,也紛紛通電錶示呼籲和平,最後連直系也不得不連篇累牘地聲明其和平的誠意,搞得張漢卿怪不好意思的。大家都要和平,到底是誰要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