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大勢

隨着時間的推移,曹錕、張作霖和徐世昌對靳雲鵬內閣,卻都不滿意了。

直系認爲,靳雲鵬偏向奉系,在財政和權利的分配上,因爲靳雲鵬和張作霖是兒女親家,靳有意向奉系傾斜。這也是實情。因此,曹錕對這個內閣漸生厭情,意欲改組。

本來靳雲鵬是親奉疏直的,奉系對靳應該好些。但靳在一些問題的處理上,難免不考慮直系的一些要求,或者說,也要顧及到直奉雙方的實力均衡,這也使張作霖不滿。使張作霖最不滿意的是,靳雲鵬竟然爲平衡直奉勢力,擬任命吳佩孚爲兩湖巡閱使。

他絕對不能容忍這件事的發生,雖然他兼着蒙疆經略使的頭銜,但主要頭銜部分還是東三省巡閱使。若非張漢卿在湖北的行動已在實質上已打亂歷史的流轉,讓吳佩孚無法染指湖北,張作霖最看不起的小師長也許一下子就會提到和張某人平起平坐的位置上。這個事是他的逆鱗,動這個主意的靳雲鵬就該死。

總統徐世昌和總理靳雲鵬之間,矛盾也是非常尖銳,幾乎不能共事。徐世昌和舊交通系分子關係密切,淵源很深。舊交通系首腦葉恭綽亟想把靳雲鵬趕下臺,在出了讓奉系購買交通銀行股份的主意後還想利用掌握中國財政金融的特殊有利地位,掀起一次倒閣風波,扶持親日派的舊交通系骨幹樑士詒。

到了冬季,北京政|府達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鬧窮的風潮業已波及到了中|央政|府僱員,並進一步擴大。先是教育部部員舉行“同盟罷工”,其它各部部員也因欠薪而“怠工”,日常政務幾乎不能進行。更有甚者,參謀部自動請求解散,許多部的長官也要求辭職。

陸軍總長蔡成勳、海軍總長李鼎新、司法總長董康等,面對部員索薪,無計可施,只得要求辭職。各省軍閥一面截留稅款,招兵買馬;一面卻用十萬火急、百萬火急的電報向北京政|府催餉,暗含殺機。更爲嚴重的是,日本人在華盛頓會議時期散佈五國共管中國財政的謠言,藉以破壞中國國內銀行的信用。因此,自11月16日起,北京、天津等處的中|央銀行和交通銀行發生了擠兌風潮,漸漸蔓延到了漢口。

張漢卿不願意發生這樣的變更,歷史就是因爲張作霖倒靳扶樑,最終給吳佩孚以藉口,才發生了導致奉軍第一次大敗的直奉大戰,將奉系在關內經營多年的事業毀於一旦。靳雲鵬雖然左右搖擺,也是因爲實力較弱、擔心地位不保所作的平衡之舉而已,總比有潛力的舊交通繫好得多。

畢竟其在位時北方安定,於自己實力擴充方面也一直抱以默允的態度。且靳內閣曾爲英美各國所承認,併爲大部分省份軍閥所贊同,具有法理上的正統優勢。現在曹錕反靳,趁此機會,奉系更要以扶靳爲契機,在北京人事行政上佔有更多的話語權,可能比倒靳更有好處。

思謀再三,張漢卿先發密電於張作霖,電雲:“父親大人均籤:竊聞我人有棄靳擁樑之舉,學良絕不贊成。現國家局勢,皆在父親之手。中國孱弱,實無力盡驅列強,雖英、美、日均爲一丘之貉,但日本尤爲我東北之心腹大患。若樑士怡輩執政,則爲曹、吳所素忌,形勢將急劇惡化,直奉必有一戰。我勝,則英、美不甘於日本獨佔|中國,必有反彈,而日人則坐得漁利,於北方形勢不穩;我敗,則痛失一統天下之大好局面,從此勝負易手,將來未可料也。適學良已與美人取得互諒,以求漸次取代直系地位。南方亂局漸起,父親可利用孫逸仙之名望,行統一中國之大計,方可不仰人鼻息。以上種種,均賴政局之穩。

直系錢糧本依中|央,彼雖兵多,然北、西、南均爲我所得,發展乏力,已成困獸。皖地平癟,魯地不安。父親當控制中|央財權,而後以各省自治爲號,則人心向奉,而直系勢力爲各省所不容。彼時統一軍政,行廢督裁兵之名,則其軍後勤無着。且我欲東下皖、魯,打通津浦線,南北奉軍聯成一體,則我軍力量倍增,直軍發展困頓,假以時日,彼消此長,可不戰而平北方。”

另以明電一份,通電支持靳雲鵬,併發出“統一全國”的口號,電文是:“陝甘鄂巡閱使張漢卿致電徐總統世昌、靳總理雲鵬、孫逸仙先生並各省軍政領袖:自袁總統反覆以來,民國四分五裂,法統不存,政分南北。國之大廈將傾,民之人慾無存。當此之時,列強環繞,亡我之心不死,黎民生活困頓,經濟危如累卵。南北分裂以來,國家由武人、官僚的割據壟斷,各省人民,因受武人、官僚專制壟斷之毒,奮起而爭自由。以奉人自治始,發展到現在成爲國家統一委員會聯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其是非功過,已有公論。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逸仙在宣言書中即已指出:所謂獨立,對於清廷爲脫離,對於各省爲聯合,蒙古、西藏,意亦如此,行動既一,決無歧趨,樞機成於中|央,斯經緯周於四至,是曰領土之統一。各省自治如此者什年乃至二十年後,再有異軍蒼頭特起,乃是徹底的總革命。

爲今之計,當重開南北議和之會,廢督裁兵,還政於民,廣修水利,扶助農工,普及義務教育,整頓財政,軍隊統一於國家。衆志成誠,共御外辱,取消治外法權,收回租界,海關自主,行三皿煮義,建設統一、強大之新中國。”

張漢卿洋洋灑灑,欲以聯省自治組成統一之中國,即爲聯邦制之濫揚。這是爲了迎合諸路軍閥:民國時期,勢力弱的軍閥爲保存實力,即號稱“保境安民”,勢力大的軍閥如皖系,即叫囂着“武力統一”。而今奉系一派獨大,各省均惴惴不安。若以各省自治爲名,則均可保留實力,成一省之霸主。所以四川、兩廣、雲貴、湖南、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西均紛紛通電贊成。處在直系壓力下的山東、河南亦極力支持。在第一次粵桂戰爭後的廣東督軍新秀陳炯明先行通電錶明態度,讚賞聯省自治,這讓由上海南下廣州,力主“北伐”的孫逸仙無可奈何。

其實張漢卿打心底不贊成聯省自治。中國有兩千多年的中|央集權王朝歷史,《三國演義》第一頁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歷來傑出的政治家,無不在國家分裂的局面下以武力打開局面,實行大一統,從而名垂史冊。不是說中國人一定不能實行聯邦制,只是千年以來慣性使然。兩千年來的封建制度使中國人的帝王情結很難在短期內被克服,看一看辛亥革命後幾年袁世凱還想着稱帝、張勳還要復辟就知道了。

聯邦制的優勢當然也是極爲明顯的,但是在中國卻非常行不得:一是缺少民意基礎,缺乏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又是分裂的前兆;另一個是帝國主義勢力的滲透,很容易扶持地方勢力,成爲新一代軍閥及外國勢力在中國的代理人。之所以清晰喊出這個口號,僅是爲了在現階段打倒直系時減輕來自其它地方的阻力而已。

非常不爽的是吳佩孚:聯省自治,財政歸於省,則省防軍省管,中|央財政僅支持所正式編制軍隊。以河南、河北兩省地方財政無力且想來也不願供應直系6個師4個混成旅的龐大編制,則直系陷入兩難境地。將軍隊交於中|央,則直系失去了角逐政壇的資本。皮之不存,毛將附焉?反對各省自治,則爲越來越強烈的民意呼聲所不容,於法理上也站不住腳。

只有奉系從中得利:張作霖以東三省強大的工農商礦業資源完成了財政的第一桶金,15省加入聯省自治後其實已將軍、政、財權牢牢握在手中,形成遊離於中|央政|府之外的事實上的獨立王國。經過5年的建設,東北的瀋陽、長春、哈爾濱等大城市規模已不下於上海,史實上也因此奉系纔有在第二次直奉大戰後稱霸蘇、滬的能力。因此在北京政|府財政捉襟見肘時,奉系治下經濟活動正進行的如火如荼。

至1921年底,奉系總財政收達到創紀錄的5.7億,是同期中|央財政(除奉系外總收入)的6倍。如此雄渾的經濟實力讓張作霖及其他的同僚們底氣大增。他們知道,以這樣的能力,入主北京統一中國已爲時不遠了。也趁此機會,奉系通過向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中國交通銀行(後來又有中國農民銀行)注入大量現銀,取得絕對控制權,並平靜地化解了這一次的財政危機,從而也將舊交通系排擠一邊。

奉系經濟已有成型的班底,舊交通系目前的用處已不大,底氣也遠遜於奉系,想在這場一邊倒的較量中謀取話語權,這是缺少政治智慧的表現。從樑士詒、朱啓鈐擔任天津投融資委員會副主任開始,舊交通系作爲民國史上勢力厚重的一方,已經漸漸淡出政治的視線。

虧得葉恭綽還想着借重自己的智謀東山再起。若非他在目前因爲對中|央各銀行的資本運作有較深的瞭解還能有點價值,他的交通大學校長的職務也保不住。

東北銀行通過少量入股,即取得中|央銀行的控股權;東北農業銀行用它絕對的資本量取代了中國農民銀行。奉系憑藉龐大的經濟能力大舉挺進京、津各地,各個行業都被以奉系各行業公會(托拉斯的宣傳與統戰機構)的勢力所擠佔----單一的作坊式單元,怎麼能和已經初步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的東北大型企業相抗衡?而且行業公會又擅長於力量的集合!

這就像在沙漠裡行走多時突然遇到了泉水一樣,龐大而有力的東北金融集團、工業集團潮水般迅速地湮沒了衆多星羅棋佈的海島般的實業,他們已經用新的高度審視華北這塊熱土。除了軍事活動被嚴格限制外,京、津、熱諸地的經濟命脈,已經掌握在奉系手裡。

經歷了倒閣風波的靳雲鵬也徹底倒向了張作霖。他頂着總統徐世昌的壓力,將奉系要員劉尚清、潘復、孫烈臣召進了內閣,分別任財經、農工及極重要的陸軍總長,使主要閣員均爲奉系人馬。

這還不算,以人民黨爲首的政治勢力也藉此機會開始向國會進發----老國會的議員們都是在奉系岷起之前當選的,許多人並不認同作爲“衣食父母”的國家統一委員會,這讓張漢卿非常不滿,期待着通過一場選舉改變現狀。

他相信,只要經歷一次國會改選,有15個省之多的奉系一定會在國會佔有相當地位,並堂而皇之地控制政|府而不用使用各種陰謀策略,此之謂“陽謀”。因爲他們常在香山開會,人稱“香山會議派”,作爲人民黨黨魁的張漢卿也成爲民國第一個十年後中國北京政壇提到的最多的名字。

鑑於孫烈臣已經進入中樞,繼續擔任奉軍關外總司令已經不合時宜,而且他的身體狀況也是張漢卿一直擔心的----不管怎麼說,離他歷史上1924年的大難時間已經不多了,雖然張漢卿已經替他安排了專職的保健醫生且認爲身體狀況良好。經孫烈臣“推薦”,張作霖認可,軍事委員會批准,郭鬆齡晉升爲關外奉軍總司令。

郭鬆齡取代孫烈臣進階爲奉軍三大支柱之一(其二爲吳俊升、張作相),是張漢卿系全面滲透並接管奉系的標誌。

經過人民黨的努力推動及宣揚,“國家統一”已成爲民國北方一個非常響亮的口號。強有力的組織、宣傳及動員能力使人民黨在國人的意識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而傑出的軍事、政治、經濟能力,是奉系所提倡的“國家統一委員會”帶給國人鮮活的希望的保證。

越來越多的人們相信,奉系統一中國已是板上釘釘,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第809章 東北大學的大學問第880章 輕敵第690章 閱第986章 人民黨的好朋友第70章 少將軍的生意經第326章 請願第486章 東北義勇軍第877章 平壤戰役第493章 決戰前夕第511章 推心置腹第848章 用實力說話第636章 意志的較量第465章 不差錢第92章 後院起火第660章 說客第313章 勝利第828章 監視第466章 陝西爭奪戰第959章 嚴防死守第575章 利好第341章 斬首第846章 中國已經崛起第876章 戰爭升級第776章 激情四射的夜晚第810章 新一任張女郎第452章 襲擊第531章 吳冠張戴第943章 突襲第16章 不速之客第337章 又見婉清第560章 做生意(下)第286章 督軍團天津會議第102章 葫蘆僧判斷葫蘆案第500章 且戰且退第235章 軍訓總監第981章 扎手第395章 鞏固西北第78章 裂痕第129章 將門虎子第27章 此間有美女否第325章 間島問題背後第503章 三家進剿第902章 遭遇第374章 弱國無外交第94章 聽黃調第59章 機鋒第137章 軍紀第613章 和談第417章 兩顧茅廬第578章 去他媽的風度第799章 政治家的行徑第135章 洗腦第203章 回擊第788章 上門好女婿第406章 海軍的三駕馬車第612章 逼宮第381章 入蒙第901章 僵持第392章 求和第647章 張府的座上客第728章 盛愛頤的邀請第216章 非常手段第782章 第一次政治危機第423章 又見麗人行第689章 文化戰線上的較量第610章 孫文北上(上)第866章 民國第一場海戰第531章 吳冠張戴第306章 當斷之斷第562章 羅敷有夫第950章 將戰爭進行到底第532章 財大氣粗第215章 皿煮集中制的第一次實踐第216章 非常手段第491章 黑喇嘛第170章 閨房之樂第298章 冷槍第279章 新文化運動的旗幟(上)第207章 交易第808章 出京第21章 初見蔣百里第896章 “無恥”的對手第269章 行政管理之初體驗(上)第841章 虛假的皿煮與國民第467章 試探第15章 前門有感第66章 誓言第80章 自污第825章 一切盡在掌控第801章 逆轉第396章 投石問路第193章 小張縣長的強硬第386章 唐努烏梁海第662章 溫水煮青蛙(下)第417章 兩顧茅廬第83章 喝花茶第16章 不速之客第791章 熱絡第345章 好事近第445章 火車一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