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憲植的死,讓黃如清很是消沉了一段時間,這讓母親很擔憂。她與丈夫一商量,便派人接女兒回家。至於戴府,由於已經沒有什麼親人了,房子便被變賣。
黃如清的父親,便是奉天城最大的金店“瑞桓昌”的執事黃獻廷,他同是還是奉天商會的副總會長,在商界的地位很超然。看着原本水靈靈的女兒幾天就凋零下來,很是心疼。女婿的死,他心裡面倒是長吁了一口氣:原本把如花似玉的女兒嫁給戴憲植,是看中了他背後大帥的威勢,哪想到這小子爛泥扶不上牆,愣是沒起半點作用。他死就死罷,女兒也終於解脫了,她還年輕,還可以嫁個好人家。
可是這件事他很惱火:就因爲睡了一個不守婦道的小妾、打碎了幾個不值錢的燈泡,女婿的命就沒了?這也太不給臉了吧?如果張作霖只是關他幾年,他完全也可以借這個由頭給女兒另外改嫁。
可是牽涉到女婿的死,如果自己不發一點聲,會讓人覺得黃家也沒什麼了不起。聽說三弟在鄉下的家產都被查抄了,人到現在還沒放出來;大哥也因此被架空了民政廳廳長的職務,眼見得卸任就在眼下,再整出女婿這件事,他有時也懷疑:這大帥是不是跟黃家頂上了?怎麼處處與黃家作對?
而且張作霖一定會因此防着自己,這奉天總商會會長的職務,做不到年底了!做生意靠的是一股人氣,如果因爲這件事蔫了,未來就會不好過了。
張作霖槍斃小舅子的事,奉天鬧得是無人不知,馮德麟自然是得訊了。他也是老奸巨滑之輩,前段時間藉機生事沒有得逞,還憋着一口氣呢,現在又瞧上了這個好機會。他派人聯繫黃獻廷:“營救三老爺之事,愚兄尚在籌劃,又聞賢女婿身故,不勝悲痛之至!奉天已被張作霖魚肉多時,人神共憤!惜其羽翼已大,無法正面交鋒。聽聞張作霖招兵買馬,省城財政十分吃緊。弟宜發揚優勢,攪亂其銀根,讓其經濟大亂,則兵馬無餉,自然離心。兄再乘隙施壓,必可驚動中樞,或行撤換或行驅離,則可從根上消除張氏影響,黃家也可報一箭之仇。至於三老爺之事,亦可迎刃而解。”
說穿了,馮德麟要釜底抽薪,借黃獻廷之力,攪亂奉天經濟了。這個事很可行,事實上,老黃早就在幹了。
自民國初,國家即發行銀元,即我們常說的大洋,這個可是實打實的東西:中國此時還沒脫離銀本位,以民國三年版本的銀元爲例,它含銀量89%,重7錢2分,是爲一元。但是銀元的幣值太大了,市面流通很不方便,就像現代有了百元大鈔還要發行爲數衆多的零錢一樣。那個時代各省都有鑄幣權,當然是指小錢,在奉天,就發行了許多零鈔,稱爲奉天小洋券。
之所以叫做“小洋”,實際上是與“大洋”相對而論的。在我國古代,需要以銀爲主要貨幣,但最早的銀幣卻來自於國外。早些年,凡是來自於外國的,習慣上加一“洋”字,外國人鑄造的銀幣,自然也是如此,稱“洋錢”。當時還有個習慣叫法,即以元爲單位的大銀幣稱大洋,而以角爲單位的輔幣的小洋,我們通常所說的奉大洋、奉小洋即來源於此。
奉小洋票以現銀爲本位,清光緒32年開始發行。民國成立後,交通銀行立即發行小洋票50萬元,用以收回清代發行的舊紙幣。1913年,國有的奉天官銀號(後改爲東三省官銀號)、奉天興業銀行發行了一角、二角、五角等三種面額小銀行兌換券,俗稱奉小洋。
起初,奉小洋可無限制兌現,即憑兌換券就可以從銀行如數兌取小銀元。這時候的奉小洋,購買力旺盛,民衆也有信心。
可惜好景不長,到了民國五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深水區。由於歐洲國家大都採用金本位,而亞洲國家大都採用銀本位,所以歐洲國家到亞洲來買戰略物資,就必須賣金買銀才行。這樣一來,便出現了金價大跌而銀價大漲的局面,稱之爲“金賤銀貴”。
因爲銀錁子比小銀洋值錢,如果將小銀元熔化成塊,換取黃金,便可獲利。於是,滿鐵附屬地的日本人勾結中國錢商,每天拿幾萬元到奉天的銀號兌換小銀元,然後在奉天或者大連,將小銀洋熔化成銀錁子,再倒買倒賣,以求暴利。有資料記載,如此兌換,每萬元即可獲利五六百元。
但擠兌行爲與貨幣流通有着本質區別,中國錢商雖知有利可圖,畢竟還有些顧忌。但是日本人就不管這些了,破壞我國的金融體系,原本就是他們的“使命”之一。有些無業日本人,乾脆幹起了“黃牛黨”的營生。東三省官銀號的店面裡,經常有日本人擠兌。據稱,光是日本人的擠兌,每天就不下四五萬元。1916年8月,擠兌數額則達到七八萬元。因爲銀價不穩,加之擠兌成風,東三省官銀號損失慘重,據曾任東三省財政廳長的荊有巖回憶,僅東三省官銀號,每日就有“八九萬元虧損”。幣值不穩,奉小洋的信用江河日下。
兩家有資格發行奉天小洋券之一的奉天興業銀行本身也有隱患。這個前身爲奉天農業銀行的官督商辦的銀行,成立時額定股本奉小洋一百萬元,開業之初,即1913年7月,奉天興業銀行原擬以40萬元的準備金,發行紙幣80萬元,誰知竟一發而不可收,一直髮了150多萬。
嚐到甜頭的當局在兩年時間裡只增加到官股70萬元、商股60萬元,至1914年12月20日,卻共發行小洋票690萬元。它的資本本來就低,又急功近利超額發行鈔票,在危機時刻銀行經辦人又欲以“加大紙幣發行力度”來增加贏利,而在這期間,奉天財政司又將官股全部調回,更使得準備金嚴重不足,使得信用一落千丈。
這不是奉天第一次金融危機。
當初東三省第一任總督趙爾巽因爲日本商人拒收奉小洋,就曾經被迫與三井洋行“談判”。最後的結果是商定九條協議,將價值721933.685兩的房產契據,由東三省官銀號轉入三井洋行作爲“擔保”,直至“市面平穩紙幣暢通無阻”之時方可收回抵押物。這樣,日商才勉強地同意收受奉小洋,原有奉小洋也暫不兌現。直到1912年,東三省官銀號才收回抵押物,算是平息了這場風波。不過,以一國地方政|府,竟屈尊向另一國商人提供“擔保”,無論如何也是屈辱的,這也算是那個時候的“時代特色”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