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文武之爭

面對王守義的指責,汪伯彥、張俊等人,只能是耐心的解釋。

汪伯彥、範仲尹、張俊等人,都是地道的科舉出身,是根正苗紅的士大夫,是朝廷的一品大員;而王守義不過是六品武將,過去還是殺豬的出身,典型的下等民,即便是後來攀上了皇上,高升起來,底蘊也不足。

若是在太平年月,一個六品武官,遇到一品文臣,絕對是跪下請安,阿諛巴結,好似孫子一般。

可是此刻,在金軍南下,敵情一抹黑,他們不得不重視這位低賤的武將,徵求這位武將的意見。並一起協商作戰細節。

槍桿子裡出政權。先是有槍桿子,然後纔有國家政權。當槍桿子失控時,國家就會出現混亂。唐朝之敗,就在於槍桿子失控,武人勢力過於膨脹,威脅了國家穩定。

而到了宋朝,借於唐朝之弊端,實現以文制武,爲的就是壓制槍桿子。

在宋朝,一直是文官壓着武官,文官一直高高在上,武將一直低低在下。

可若是認爲,武將沒有一絲反抗之力,那就錯了。

正所謂,縣官不如現管。

大宋從中央到地方的一切要職,多由科第出身的文官擔任,甚至掌握全國軍權的樞密院,各地方州縣的軍隊指揮權,都交給了文官,而武將主要是次要的官職,或是受到強制。

這時大宋出現了一種怪現象,文官擔任主職,武將擔任副職;文官有決定權,武將有執行權;文官負責戰略層次,武將負責戰術層次。文官控制着軍隊的名分,靠着官位,靠着分化瓦解。使武將彼此對立,操控軍隊;而武將則是靠着“非暴力不合作”,抗衡文官。

文官表面上掌控軍隊大權。可實際權力還是落在武將手中。

若是文官無能些,甚至有可能被武將架空。成了牌位。

此次武備學堂召開開幕儀式,多數武將參加,只留下少數武將呆在城內,皇上又被困在城外,此刻王守業成爲了襄陽城內最高級別的武官,除了依靠他,沒有武將可以依靠。

一旦王守義不配合。他們空有內閣的權威,空有樞密院的權威,也不一定能調動到一支兵;若是此刻王守義投降金軍,襄陽鐵定失守。他們這些文臣,鐵定淪爲金軍的俘虜。

當然了,這只是假設。

實際上,王守義對陛下最爲忠心耿耿,殺他容易。投降金軍難。

可王守義,玩起非“暴力不合作”,他們也沒轍。

汪伯彥、張俊等人不可能像後世的袁崇煥那樣,不經請示就斬殺毛文龍。不說成功率有多高,即便是成功了。惡劣影響太大了,他們的官也做到了頭。

況且,皇上說過,以文制武,不是內行插手外行,內行指揮外行;而是文人負責軍隊紀律,負責思想工作,負責後勤糧草運輸;而武將排兵佈陣,調兵遣將,出擊敵人。

此時,這些大臣只能“說服教育”爲主…………

王守義道:“各位閣老,此次金軍南下速度太快了,沿路州縣根本來不及點燃烽火,或是快馬報信,若是所料不錯,此刻金軍必然是晝伏夜行,專門行走偏僻的角落,才避開大城池,免去了被發覺。而這股金軍人數少而精,若是派兵兩萬出擊,必然重創,甚至是全殲!”

“此話有理!”張俊點頭道,“只是二萬似乎有些多了吧!”

這兩萬,不是指兩萬民夫,或是雜兵,而是指兩萬精兵,

“襄陽城內,兵馬至少有二十萬。這二十萬軍隊中,一半是民夫,搬運攻城器械還可以,對戰金軍,絕對是一潰千里;還有五萬是預備軍,頂多是做到隊形齊整,一旦遇到血戰,也會崩潰。”汪伯彥道,“唯一善戰的只有陛下親衛近五萬之衆,若是抽調兩萬大軍與金軍一戰。襄陽城必然空虛,一旦金軍奇襲,襄陽恐不保!其實兵力空虛是小,一旦戰敗兩萬兵馬覆沒,那時襄陽可能就不保了。襄陽不保,全軍士氣必然潰散,士氣一散,那時大軍潰敗,皇上就危險了。“

襄陽城,就是一個大龜殼。

只要是保住了襄陽,靠着襄陽鞏固的城防,強兵在手,儲備充足,足以抗住二十萬金軍進攻;可若是大龜殼丟了,即便是城外取得大捷,也是大敗。

謹慎爲上,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金軍發起進攻,到渡過黃河,到兵臨襄陽,都需要籌備糧餉、鼓勵全軍士氣、任命元帥等,需要經過一系列過程,涉及極廣,不可能一點風聲也沒有。可是金軍就這樣來了,好似天兵天將降臨,一點徵兆沒有。”

張俊道,“金軍,千里奇襲襄陽,我們竟然一點消息也沒有得知,這不可能。我懷疑這是假的,是有人造謠,刻意蠱惑人心!”

張俊有些懷疑這是假消息,只是事關皇上安危,哪怕是假的,也要重視。

一旁的範仲尹沉思道:“只是萬一是真的…………不能不防!”

接着,呂頤浩、朱勝非、 沈該、 陳康伯、權邦彥也是紛紛說出了意見,說一千,到一萬,根本在於慎戰。

因爲此刻,對金軍的一切虛實,都是不知曉,他們不得不採取最爲保守,最爲謹慎的戰略,這固然會失去戰機,但是也避免了犯下大錯誤。

而此時,僅僅是靠着猜測,就盲目大軍出動,太冒失了。

“最多隻能是一萬!”最後,文臣們集體拍板。

“進攻纔是最好的防禦,一味的防禦,處處防禦等於處處不防禦。而最好的防禦,就是積極進攻,消滅了敵人,敵人死光光了在,自然不需要防禦了。不需要防禦纔是最好的防禦。”

“若是出動兩萬兵馬,我有九層信心,將金軍一股重創金軍;可若是僅僅一萬,救援有餘,追殺不及!”王守義道,“若是這一戰,不能全殲這股金軍,讓它從容退去, 必然大漲敵人士氣,不利於我軍防守!”

汪伯彥作爲文臣之首,率先道:“王將軍,此戰不求勝敵,只求救回陛下!!”

“是!”王守義無奈道。

儘管不贊同這個提議,王守義也只能接受。他只是一個武夫,在士大夫盛行的大宋,他就是一個打醬油的。若不是戰事危急,若不是急於救援陛下,這些文臣們,未必能記起他這個低等的六品武官。

如今,沒有盲目下達命令,找他商議,已經是給他面子了。

不要不識好歹。

只是,王守義感到很是可惜,一個殲滅金軍精騎的機會,又要丟失了。

騎兵一旦不勝,可以從容撤離,想要狙殺騎兵,只能是守株待兔,在金軍必經之處,進行伏擊。而襄陽附近都是平原地形,想要伏擊,人數必然衆多,不然即便是敵人一頭撞入口帶着,也未必能紮緊口袋。

一萬兵馬,救援有餘,重創不足,更不用說全殲了。

……

而此刻,在襄陽城內,也是暗流涌動。

在一個大戶院落內,有幾百的金軍死士匯聚在一起。原本這些人分散在襄陽的各處,有的是農夫,有的是小商人,有的是道人,有的是江湖賣藝的,各類行業都有,混雜在偌大的襄陽城,根本察覺不出異端。

只是隨着,一道命令的下達,這些隱藏在各處的金軍密探,迅速的匯聚在一起。

而發出號令的,正是金軍密探首領素衣。

“各位,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素衣開口道,“四皇子打到了襄陽城下,不久之後就有三萬大軍,就要圍攻襄陽了,我們的任務,就是打開城門,接應四皇子進城。只要進了襄陽,那個宋朝皇帝就是喪家之犬,必死無疑!”

“現在,頒發武器!”

打開地下室,各種武器被拿出,迅速的武裝起來。

很快,七百全副武裝的金軍士兵出現了,身上穿着宋人的鎧甲。

“襄陽淪陷,就在這幾天了!”素衣想着。

第248章 貳臣養成計劃第273章 紀念宗澤老大人第415章 迎回二帝,孝道!第247章 武備學堂之戰第315章 我需要一塊磚第452章 兵臨幽雲!第132章 普及軍事常識第215章 變法(一)第414章 賣皇帝掙錢第266章 國之將亡,豈能沒有祭品第123章 抗金方略第425章 時機未到的刺殺第47章 再回汴梁第129章 國亂思良相第135章 李綱的執拗第251章 逼着貳臣當忠臣(中)第340章 開闢第二戰場第380章 又見夜襲第52章 勝利背後的危機第220章 泉州的信第125章 帝王之術第199章 覆蓋式轟擊第64章 忻口伏擊第408章 都是可憐人第224章 秦檜的蛻變第253章 僥倖獲勝第367章 激烈血戰第41章 完顏斡不離的算計第6章 “宋朝版”的論持久戰第83章 襲擊再至第380章 又見夜襲第137章 塵埃落定第200章 戰後第169章 名將養成中第441章 尋找新大陸第465章 瘟疫爆發第419章 清洗的五月第139章 衙內鬧事第394章 富平之戰(六)第333章 一同跳火坑第202章 揚州下雪第376章 朝堂爭吵第471章 何爲永恆?第267章 夜戰八方第85章 憤而出戰第310章 公元1229年,趙樸十九歲第154章 金軍由盛轉衰的開始第18章 計劃受阻第360章 婁室論戰第463章 彈劾王彥第112章 身在風月,心憂天下第375章 登陸遼東第52章 勝利背後的危機第403章 高麗使者第261章 謀戰第267章 夜戰八方第315章 我需要一塊磚第322章 糧價降了!第356章 種田與打仗第411章 金國的爭論第261章 謀戰第339章 移民東北第329章 野蠻其身體第375章 登陸遼東第404章 高麗公主第378章 岳雲在廝殺第176章 發現金軍第89章 宋朝版的特種兵第255章 竭誠則吳越爲一體第60章 窮途末路第258章 金兀朮的算計第9章 六賊第296章 奇襲水師第192章 明處議和,暗處偷襲第306章 江南之殤第40章 抗金派內部的分裂第131章 現實是殘酷的第463章 彈劾王彥第433章 各回各家,各找各媽!第218章 算一算海軍的賬第418章 詔獄開始了!第57章 女真雙壁第17章 新軍計劃第102章 宴會歌舞第251章 逼着貳臣當忠臣(中)第438章 內閣換人第329章 野蠻其身體第209章 王師來了第249章 法不誅心,還是莫須有殺人?第138章 早朝第380章 又見夜襲第420章 殿前跪求第444章 岳飛北伐戰略第421章 賢妃第469章 滅國次之,誅心爲上第160章 昂貴的火器第55章 思想教育第435章 金軍南下,流民作亂第258章 金兀朮的算計第113章 璇兒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