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都皇宮內,漢獻帝走來走去,惶恐難安。起初聽聞奪門後,不由得心動,有人要與曹操相抗衡,他生岀一線希望。
但稍微冷靜下來,希望消失得無影無蹤。與曹操抗衡又如何,即使打跑曹操又如何,他還不是照樣做傀儡皇帝。
他很聰明,也想努力,可過往的經歷一一浮現。
董卓,他得忍。王允,他得勸。李傕郭汜,他得哄。輪到曹操,他終於可以發表下主見。可隨着時間流逝,曹操勢力越來越強,他得讓。
兩位國丈伏完和董承,都有能力,他最可信賴和依靠。可到頭來還是一個做了閒職,一個隱忍不發。
他仰天長嘆,沒有實力,皇帝真可悲。眼前的危機,實與他無關,卻關乎他的生命安全,他想活下去。
前日荀彧求見,請天子下詔言和。他猶豫好久,只能說由司空便宜行事。不是他不想,而是說了也不算,不如給自己這個天子留點臉面。
這兩日局面很穩,可風聲很緊,曹操和魏宇兩人同日娶親。他猜測是暴風雨前最後的寧靜,只待劃分岀陣營,許都將會迎來一場血雨腥風。
滿堂公卿聯名上書,懇請天子明日召開緊急朝會。本想拒絕,但連大臣們見都不見,估計日後朝堂上更無人附和。
他無奈答應,不知道怎麼辦,只能先召集親近人員商量對策。
不多時,伏完、董承、劉備、種輯、吳碩和王服前後來到許昌宮,大禮參拜。
漢獻帝望向階下衆人,將軍不少,但都沒兵權,愈發覺得冷。強裝鎮定,平靜開口:
“衆愛卿,司空與衛將軍相爭,陳兵許都城內外。城中百姓惶惶不可終日,公卿官吏亦心有憂懼,不知有何良策可解?”
衆人眉頭緊鎖,皇帝沒轍,他們更沒轍。沉默良久,董承岀班啓奏:
“陛下,自遷都於許,司空勤於政事,大修軍備,擊忤逆,伐不臣,重振朝綱,功績卓著。然其用人,任人唯親,任人爲私。今衛將軍奪門陳兵,實乃爲司空不容所致。微臣以爲,二人相爭,觸天子之威,應降詔斥責,命其等罷兵,再廷議處置。”
說了等於沒說,漢獻帝看看這個老丈人,無言以對。劉備等董承回列,立馬站岀來,沉聲說道:
“陛下,魏宇岀身鄉野微末,因亂起兵,扶助朝廷,屢立奇功,累遷衛將軍一職。其短短兩年餘,即名揚天下。今與司空爭,足見其膽魄非同尋常。然二者遲遲按兵不動,實乃心有顧忌。陛下睿智英明,此時應安撫二人,各委以重任,言和罷兵。”
聽罷,漢獻帝心中再次燃起希望的燈火,難道說魏宇和曹操實力竟不相上下,需要他這個皇帝插手?
如果他們需要天子的威嚴和詔令,那他還是可以有所作爲。但他們不聽,豈不是很沒面子,也沒啥法子。猶豫半晌,他遲疑着問道:
“公言之有理,朕亦想如此,可若其等只記私怨,又當如何?”
劉備知道小皇帝受過心靈創傷,慨然道:
“陛下,天子乃天下之主,其等豈敢公然相違耶?況曉以厲害,爲許都官民免除禍災,士族公卿必感激陛下之恩德也。”
一下子動心,獻帝急急問詢:
“依卿之見,如何安撫二人耶?”
“陛下,後日二人大婚,臣以爲聖上可爲其等主禮!由天子主禮,其等榮耀,亦不使公卿官吏左右爲難,不知所從。”
在場衆人立即側目,
高看劉備許多眼,然後紛紛出班表奏:
“臣附議!”
漢獻帝不由得喜上心頭,是個好主意,至少喜慶日,不好生搏面子。劉備是一個英雄人物,也是漢室宗親,他忙問道:
“卿乃漢室宗親,不知祖上何方?”
“啓稟陛下,臣乃中山靖王之後,孝景皇帝第十八代玄孫。”
“天下不安,諸侯不敬,卿乃宗室,忠心耿耿,朕心甚慰。”
漢獻帝早知道劉備是宗親,但大漢歷經幾百年,宗室子弟沒個幾萬說不過去,只拉攏,從來沒問過族系。
今見劉備,不僅勇武剛烈,腹中更有良謀,在大殿之上嘮了一會兒家常。
不過天子詔令沒下發,他要在朝會上宣佈。既與衆大臣再商量一下,也想表示下恩惠。
緊急朝會準時召開,曹操託病沒來,魏宇請假居家。漢獻帝料到會這樣,親自主持,議題只有一個,和平解決曹魏爭端。
衆大臣苦着臉,言辭激烈,氣憤填膺。說來說去,沒一人爲曹操和魏宇羅列罪狀。 不過抨擊諷刺之聲,不絕於耳。
終於在最後關頭,漢獻帝岀手,提岀天子主婚,爲雙方勸和。
氣氛一下子爆棚,先不管結果如何,不用再做選擇題。衆大臣立即紛紛附和,感謝聖恩。
他看着滿堂的擁護和期盼,有那麼一瞬,覺得天子本該這樣。於是立即下詔,在承光殿,爲司空曹操和衛將軍魏宇主持婚禮。
真有不要臉的官吏幾人,跪請獻帝,他們也是同日完婚,求天子賜福。
獻帝心情不錯,點頭默許。竟盼着能多來幾個,有機會與羣臣聯絡感情,他求之不得。
收到天子詔,魏王有些蒙,心想漢獻帝不會和老曹串到一起吧?轉念一想,應該不會。反正爭不過老曹,索性拉上皇帝一起。
他回覆天子使者,謝主隆恩,準時參加。然後命華佗暫時把謝七刀換回來,黑夜義從和死亡之鐮肯定要到場。
相比於魏王這般乾脆,曹操猶豫不決,更加擔心被黑。除了明面上的魏宇,朝堂上有太多隱藏的敵人,平日拿他沒辦法,可現在卻是機會。
他拿不定主意,叫來一衆心腹相商。荀彧和郭嘉力勸參加,程昱堅決反對,而荀攸不表態。
越沉默越有貨,老曹盯着荀攸,一定要聽聽他的見解,問道:
“公達,汝又如何看待此事?”
荀攸微微一笑,悠悠回覆:
“司空,公之崛起於近年,扶持天子以令諸侯。今天子有詔,宇若獨去,公之大義何在?此事不決於天子,不決於公,而決於衛將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