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啖蟹 (2)

鄉音制麻花不曰店而曰攤,蓋大抵簡陋,只兩高凳架木板,於其上和麪搓條,傍一爐可烙燒餅,一油鍋炸麻花,徒弟用長竹筷翻弄,擇其黃熟者夾置鐵絲籠中,有客來買時便用竹絲穿了打結遞給他。做麻花的手執一小木棍,用以攤趕溼面,卻時時空敲木板,滴答有聲調,此爲麻花攤的一種特色,可以代呼聲,告訴人家正在開淘有火熱麻花吃也。麻花攤在早晨也兼賣粥,米粒少而汁厚,或謂其加小粉,亦未知真假。平常粥價一碗三文,麻花一股二文,客取麻花折斷放碗內,令盛粥其上,如《板橋家書》所說,“雙手捧碗縮頸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代價一共只要五文錢,名曰麻花粥。又有花十二文買一包蒸羊肉,用鮮荷葉包了拿來,放在熱粥底下,略加鹽花,別有風味,名曰羊肉粥,然而價增兩倍,已不是尋常百姓的吃法了。

麻花攤兼做燒餅,貼爐內烤之,俗稱洞裡火燒。小時候曾見一種似麻花單股而細,名曰油龍,又以小塊面油炸,任其自成奇形,名曰油老鼠,皆小兒食品,價各一文,辛亥年回鄉便都已不見了。麪條交錯作“八結”形者曰巧果,二條纏圓木上如藤蔓,炸熟木自脫去,名曰倭纏。其最簡單者兩股稍粗,互扭如繩,長約寸許,一文一個,名油饊子。以上各物《越諺》皆失載,孫伯龍著《南通方言疏證》卷四釋小食中有饊子一項,注云:

“《州志》方言,饊子,油炸環餅也。”又引《丹鉛總錄》等雲寒具今名曰饊子。寒具是什麼東西,我從前不大清楚。據《庶物異名疏》雲:

“林洪《清供》雲,寒具捻頭也,以糯來粉和麪麻油煎成,以糖食。據此乃油膩粘膠之物,故客有食寒具不濯手而污桓玄之書畫者。”看這情景豈非是蜜供一類的物事乎?劉禹錫寒具詩乃雲:

“纖手搓來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詩並不佳,取其頗能描寫出寒具的模樣,大抵形如北京西域齋制的奶油鐲子,卻用油煎一下罷了,至於和靖後人所說外面搽糖的或系另一做法,若是那麼粘膠的東西,劉君恐亦未必如此說也。《和名類聚抄》引古字書雲:“餅,形如葛藤者也。”則與倭纏頗相像,巧果油饊子又與“結果”及“捻頭”近似,蓋此皆寒具之一,名學因形而異,前詩所詠只是似環的那一種耳。麻花攤所制各物殆多系寒具之遺,在今日亦是最平民化的食物,因爲到處皆有的緣故,不見得會令人引起鄉思,我只感慨爲什麼爲著述家所捨棄,那樣地不見經傳。劉在園範嘯風二君之記及油炸鬼真可以說是豪傑之士,我還想費些工夫翻閱近代筆記,看看有沒有別的記錄,只怕大家太熱心於載道,無暇做這“玩物喪志”的勾當也。

炒米和焦屑

小時讀《板橋家書》:“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覺得很親切。鄭板橋是興化人,我的家鄉是高郵,風氣相似。這樣的感情,是外地人們不易領會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買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開水”,車站碼頭都有得賣,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專業的作坊做的,不像我們那裡。我們那裡也有炒米糖,像別處一樣,切成長方形的一塊一塊。也有搓成圓球的,叫做“歡喜團”。那也是作坊裡做的。但通常所說的炒米,是不加粘結的,是“散裝”的;而且不是作坊裡做出來,是自己家裡炒的。

說是自己家裡炒,其實是請了人來炒的。炒炒米也要點手藝,並不是人人都會的。入了冬,大概是過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篩子,手持長柄的鐵鏟,大街小巷地走,這就是炒炒米的。有時帶一個助手,多半是個半大孩子,是幫他燒火的。請到家裡來,管一頓飯,給幾個錢,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們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齊,沒有零零碎碎炒的。過了這個季節,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讓人覺得,快要過年了。

裝炒米的罈子是固定的,這個罈子就叫“炒米罈子”,不作別的用途。舀炒米的東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個香菸罐頭。我的祖母用的是一個“柚子殼”。柚子——我們那裡柚子不多見,從頂上開一個洞,把裡面的瓤掏出來,再塞上米糠,風乾,就成了一個硬殼的鉢狀的東西。她用這個柚子殼用了一輩子。

我父親有一個很怪的朋友,叫張仲陶。他很有學問。曾教我讀過《項羽本紀》。他頗有田產,不治生業,整天在研究《易經》,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個人用蓍草算卦。據說他有幾卦算得極靈。有一家,丟了一隻金戒,懷疑是女用人偷了。這女用人蒙了冤枉,來求張先生算一卦。張先生算了,說戒指沒有丟,在你們家炒米壇蓋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時就不大相信,算卦怎麼能算得這樣準,怎麼能算得出在炒米壇蓋子上呢?不過他的這一卦說明了一件事,即我們那裡炒米罈子是幾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這東西實在說不上有什麼好吃。家常預備,不過取其方便。用開水一泡,馬上就可以吃。在沒有什麼東西好吃的時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來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點心,鄭板橋說“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一大碗,其實沒有多少東西。我們那裡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橋所說“佐以醬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現在歲數大了,如有人請我吃泡炒米,我倒願來一小碟醬生薑——最好滴幾滴香油,那倒是還有點意思的。另外還有一種吃法,用豬油煎兩個嫩荷包蛋——我們那裡叫做“蛋癟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這種食品是隻有“慣寶寶”才能吃得到的。誰家要是老給孩子吃這種東西,街坊就會有議論的。

我們那裡還有一種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煳鍋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們那裡,餐餐吃米飯,頓頓有鍋巴。把飯剷出來,鍋巴用小火烘焦,起出來,捲成一卷,存着。鍋巴是不會壞的,不發餿,不長黴。攢夠一定的數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來,焦屑也像炒米一樣,用開水沖沖,就能吃了,焦屑調勻後呈糊狀,有點像北方的炒麪,但比炒麪爽口。

我們那裡的人家預備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來還有一層意思,是應急。在不能正常煮飯時,可以用來充飢。這很有點像古代行軍用的“”。有一年,記不得是哪一年,總之是我還小,還在上小學,黨軍(國民革命軍)和聯軍(孫傳芳的軍隊)在我們縣境內開了仗,很多人都躲進了紅十字會。不知道出於一種什麼信念,大家都以爲紅十字會是哪一方的軍隊都不能打進去的,進了紅十字會就安全了。紅十字會設在煉陽觀,這是一個道士觀。我們一家帶了一點行李進了煉陽觀,祖母指揮着,特別關照,把一罈炒米和一罈焦屑帶了去。我對這種打破常規的生活極感興趣。晚上,爬到呂祖樓上去,看雙方軍隊槍炮的火光在東北面不知什麼地方一陣一陣地亮着,覺得有點緊張,也很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飯,這一晚上,我們是衝炒米、泡焦屑度過的。沒有牀鋪,我把幾個道士誦經用的蒲團拼起來,在上面睡了一夜。這實在是我小時候度過的一個浪漫主義的夜晚。

第二天,沒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炒米和焦屑和我家鄉的貧窮和長期的動亂是有關係的。

第28章 燙飯 (1)第52章 南北的點心 (2)第36章 大餅油條豆腐漿 (2)第9章 喝豆汁兒 (1)第44章 豬頭肉滄桑錄 (2)第19章 我愛武漢的熱乾麪第12章 開封灌湯包子 (2)第38章 吃瓜子 (2)第40章 吃喝之道 (2)第46章 “佛跳牆”正本 (2)第19章 我愛武漢的熱乾麪第4章 煎餅花兒(2)第32章 從許餅說到常三第30章 稀粥南北味 (1)第44章 豬頭肉滄桑錄 (2)第48章 吃酒 (2)第36章 大餅油條豆腐漿 (2)第37章 吃瓜子 (1)第13章 螺螄第2章 一魚兩吃黃河鯉第30章 稀粥南北味 (1)第47章 吃酒 (1)第46章 “佛跳牆”正本 (2)第42章 人生一世 (2)第44章 豬頭肉滄桑錄 (2)第19章 我愛武漢的熱乾麪第19章 我愛武漢的熱乾麪第13章 螺螄第36章 大餅油條豆腐漿 (2)第2章 一魚兩吃黃河鯉第20章 徽州餜第2章 一魚兩吃黃河鯉第3章 煎餅花兒(1)第4章 煎餅花兒(2)第16章 過橋爆鱔段 (2)第23章 霜天爛漫菜根香 (2)第43章 豬頭肉滄桑錄 (1)第38章 吃瓜子 (2)第1章 家常豆腐第44章 豬頭肉滄桑錄 (2)第43章 豬頭肉滄桑錄 (1)第22章 霜天爛漫菜根香 (1)第46章 “佛跳牆”正本 (2)第13章 螺螄第22章 霜天爛漫菜根香 (1)第7章 你真的會吃烤鴨了嗎 (1)第19章 我愛武漢的熱乾麪第27章 榆錢飯 (2)第37章 吃瓜子 (1)第37章 吃瓜子 (1)第16章 過橋爆鱔段 (2)第3章 煎餅花兒(1)第27章 榆錢飯 (2)第22章 霜天爛漫菜根香 (1)第49章 話說揚州的吃 (1)第40章 吃喝之道 (2)第30章 稀粥南北味 (1)第26章 榆錢飯 (1)第35章 大餅油條豆腐漿 (1)第39章 吃喝之道 (1)第41章 人生一世 (1)第18章 野鴨鵪鶉斑鳩鵽第39章 吃喝之道 (1)第11章 開封灌湯包子 (1)第15章 過橋爆鱔段 (1)第40章 吃喝之道 (2)第45章 “佛跳牆”正本 (1)第10章 喝豆汁兒 (2)第37章 吃瓜子 (1)第39章 吃喝之道 (1)第1章 家常豆腐第16章 過橋爆鱔段 (2)第29章 燙飯 (2)第20章 徽州餜第37章 吃瓜子 (1)第13章 螺螄第1章 家常豆腐第21章 揚州名點蜂糖糕第11章 開封灌湯包子 (1)第35章 大餅油條豆腐漿 (1)第38章 吃瓜子 (2)第13章 螺螄第24章 啖蟹 (1)第43章 豬頭肉滄桑錄 (1)第17章 又到藕粥飄香時第51章 南北的點心 (1)第32章 從許餅說到常三第43章 豬頭肉滄桑錄 (1)第49章 話說揚州的吃 (1)第5章 臘羊肉第20章 徽州餜第23章 霜天爛漫菜根香 (2)第15章 過橋爆鱔段 (1)第36章 大餅油條豆腐漿 (2)第50章 話說揚州的吃 (2)第35章 大餅油條豆腐漿 (1)第32章 從許餅說到常三第21章 揚州名點蜂糖糕第46章 “佛跳牆”正本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