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敏也在圍觀的人羣當衆,他看到了李佑,就迎了上來,陪在他的身邊,一起觀看那兩輛馬車。
這兩輛馬車跟大唐以往的馬車不同之處在於,它是四個輪子的,而在此之前唐朝馬車都是兩個輪子的。
很多人看國產古裝劇或者一些老照片的時候都會發現,中國一直都是兩輪馬車,而從來沒有出現像福爾摩斯探案裡面那種,在大街小巷穿梭的四輪馬車,而實際上四輪馬車在載重和舒適度方面都完爆兩輪馬車,英國女王出門也是坐的四輪皇家馬車。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中國一直都是兩輪馬車,而沒有出現四輪馬車呢?
中國古代沒有四輪馬車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人一直沒有解決四輪車的轉向問題,中國人的四輪車是簡單地將四個輪子安裝在一個固定的車架上,因此無法轉向,這樣的四輪馬車雖然看起來有四個輪子,但卻沒有任何實用價值,即便有四十個輪子也白搭。
清明上河圖中出現的四輪車,雖然有四個輪子,但卻是典型的不能轉向的四輪車,這種車一直使用到建國後的五十年代初。四個窄窄的鐵箍木輪裝在車架上,由三到四頭牛拉着,轉向問題是靠四頭牛憑力氣大生拉硬拽解決。(確切的說是靠車轍解決轉向問題,車輪子把路面壓了很深兩道溝,車輪就在溝裡滾動,秦始皇搞車同軌得目的就是爲了這個方便。)40年代出生的北方農村人都見過。
要想製造出四輪馬車,就必須先製造出轉向差速器,解決四輪轉向問題,西方發明了轉向架,四輪車就可轉向自如了。西方的四輪車前兩個輪子裝在一個車架上,後兩個輪子裝在另一個車架上,後面的車架架在前面個車架上由一根立軸連接。實際上是兩個兩輪車的組合。這就是著名的四輪車轉向問題,這是個曠世的問題,可惜中國人幾千年也沒解決。直到西方人來到之前,中國人一直使用兩輪車。
歐洲出現四輪馬車古羅馬時期就有,但不普及,直到15世紀凱爾特人大規模應用,特別是在胡斯戰爭中四輪馬車發揮了重要作用。拿破崙時代是四輪馬車的頂峰,載重量達到了1.5噸,拖重炮和軍隊後勤運輸都是四輪馬車。
四輪馬車李佑早就想搞了,可是這件事說起來了簡單,卻是一件十分複雜的事情,因爲要建造一輛四輪馬車,不單單是要建造如上面所說的兩個兩輪馬車連接在一起那麼簡單,而是要建造相關的產業鏈。
比如螺絲釘、螺栓、螺母、齒輪、齒條、彈簧、軸承、減震器等等,這裡面又可以分得很細,比如說軸承,要有強度也很高的鋼材,要能夠製造加工大小不一的鋼圈,這是要求有精密的切削手段,也就要求有高強度的切削工具,要有很高的光潔度,就要有相對應的拋光機械。要製造鋼珠,還要有相應的模具,要想防止軸承的磨損,還要有相應的潤滑油。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東西,卻在整個工業生產製造領域卻起着重要的作用。總的來說就是,中國古代的科技長期落後,因此無法生產製造具有四輪轉向能力的四輪馬車。
李佑來到朝廷後不久,就在研究院裡面設置了一個研究機構,專門兒研究四輪馬車的製造,這是提高大唐整個工藝水平的一條捷徑,只要能夠製造出四輪馬車,就標誌着大唐整個工業加工工藝的突破性變化,就能夠形成一條機械加工的產業鏈條。有了這樣的工業加工基礎,再去發展大唐其它的工業製造,進步的速度就會加快了。
在李佑的指點下,研究院用了三年時間,終於完成了四輪馬車的製造。
白虎駕駛馬車,李佑、尉遲寶琪、田敏和趙富一起體驗了四輪馬車。
當馬車飛速行駛的時候,田敏十分好奇,問道:“殿下,馬車跑這麼快,爲什麼沒有感到很大的顛簸呢?”
李佑讓白虎停下來,帶着大家下了馬車,來到車輪的旁邊,他指着連接車駕的部分說道:“看到那兩片鋼板了吧,它們能夠隨着車輛的行駛上下顫動,這就減弱了車廂上感覺到的震動。這個叫鋼板彈簧減震器。”
第二天早朝以後,這兩輛馬車出現在了朱雀門前的廣場上。
李世民帶着文武百官參觀了這兩輛馬車,並親自乘坐體驗了一番。
趙富介紹完了客運馬車以後,指着貨運馬車介紹道:“陛下,這輛貨運馬車,可以載重2000斤,在水泥馬路上每個時辰行駛35裡以上,普通的道路每個時辰也不低於20裡。”
李靖很高興,他說道:“陛下,咱們大唐以往的貨運馬車,最多可以載重500斤,行駛速度不超過10裡。有了這樣的運輸能力,對於軍隊的調動可是大大的方便了。”古代馬車載重也可以達到800斤,可是隻能緩慢行進,快速奔跑是不可能的。
李世民喜歡高上大,他問道:“要是六個輪子,八個輪子,甚至十個輪子,是不是可以運送更多的貨物啊?”
李佑說道:“父皇說的是,在道路條件好的情況下,多增加牽引的馬匹,是可行的,可以稱之爲載重貨運馬車。”
李世民很高興,咧着嘴笑了。
李佑說道:“父皇,四輪馬車的製造,不單單是發明了一種新的運載工具,而是標誌着大唐整體的工業製造水平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這麼說吧,就以製造弓弩來說吧,同樣的工匠的數目,比如都是500人,同樣的時間裡,假如高句麗人能夠製造出一千把,大唐現有的工藝製作水平,就能夠製造出一萬把,效率是他們的十倍,質量也會遠遠高於他們的製作水平。
可以說,大唐現在已經擁有了強大的兵器製作基礎,也就有了更大的戰爭潛力。當然了,用在民用上,大唐的工業製造發展也是上了一個臺階。”
在李佑的幫助下,大唐的工農業、科教衛生各個方面都在加快發展,原本整體實力就高於周邊國家的大唐,越來越拉開了與同時代的國家的差距。
李世民很高興,說道:“幹得好,朕要大大地獎勵你們。”
李佑忽然有些燒包了起來,他說了一番話,直接遭到了衆人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