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王府,李佑的書房。
_ Tтkan_ C〇
蕭乾在蕭婉玉的陪同下,進了書房,他第一眼看到的東西,就令他很不滿。
別人書房的書架上,不管讀不讀書,都會擺上一大堆書裝逼。李佑的書架上卻擺着一堆零食。
李佑讓出自己的座位,殷勤地請老爺子上座,然後拿出一些點心擺在他的面前,說道:
“蕭大人,民以食爲天,這是我最近研製的食品,您嚐嚐這個。”
蕭乾一臉嚴肅,剛要義正言辭地講一些老年人教育晚輩的話,蕭婉玉拿起一塊點心,送到了老人家的嘴邊,親暱地說道:
“爺爺,您嚐嚐吧,這點心綿軟可口,十分好吃,您嚐嚐試試。”
老爺子在來之前,就已經答應了孫女,要好好說話,孫女的舉動無異於是在提醒他。
蕭乾無奈地接過點心,吃了幾口,感覺還不錯,臉色也開始平和下來了。
共同分享,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比如香菸、零食等,能夠增進人際之間的親密感。此乃辦公室文化的一大要訣。
蕭乾放下手中的點心,鄭重地問道:“殿下,你說的那些商人自願捐款助學,確有其事?”
李佑不做回答,對外面說道:“叫趙靖書進來。”
早已經等在外面的趙靖書應聲進來了。他施禮說道:“下官趙靖書見過僕射大人。”
蕭乾對他沒有印象,問道:“你是?”
趙靖書說道:“回僕射大人,下官是民生研究院農業處監正,原任涇陽縣縣令。”
“嗯,有點印象。你在涇陽縣搞得不錯嘛,安置了很多流民,縣裡的賦稅也有很大的增長。陝州刺史專門上過奏章,建議對你進行表彰。”蕭乾點頭說道。
趙靖書連忙說道:“下官不敢居功,這些都是殿下指點做的。”
蕭乾望了一眼李佑,對趙靖書說道:“你說說情況吧。”
趙靖書說道:“是,僕射大人,下官接到現任涇陽縣令的的邀請,專程回到涇陽縣,和商人們舉行了座談,商人們都很支持官府的辦學計劃……”
他詳細彙報了和商人們座談的結果。然後說道:“涇陽縣令已經得到了陝州刺史的批准,專門向尚書省遞交了報告。這是副本。”
說着,他遞給了蕭乾一份文牘。
蕭乾這些天沒有上班,沒有看到這份報告,李佑專門爲他準備了一份副本。
蕭乾看完後,盯着趙靖書說道:“你確定沒有對商人們施加壓力?”
趙靖書目光平和地迎着蕭乾,肯定地說道:“商人們完全處於自願,下官絕無任何逼迫之舉。”
蕭乾的臉色愈發的好了起來。
李佑取出一份文牘,遞給蕭乾,說道:“蕭大人請看這份文牘。”
蕭乾接過文牘,打開後仔細看了一會兒,眼睛亮了起來,他問道:“這些商人們在哪裡,我要親自詢問。”
知道蕭乾要來,李佑已經派人通知了名單上的那些商人,很快他們就被叫了進來。
蕭乾說道:“殿下,給老臣準備一間屋子,老臣要單獨詢問他們。” ωωω¸ тт kān¸ C ○
李佑笑道:“蕭大人,您就在這裡問吧,我到外面去等候。”說着,就走了出去。
到了附近的屋子裡,早已經在等候消息的張寶貴和陰廣浩,緊張地問道:“怎麼樣,佑哥,談通了嗎?”
李佑搖搖頭說道:“還不知道呢。這老爺子可是不好對付的。”
三兄弟胡扯着打發時間,終於等到了白虎過來叫人,他說道:“王爺,蕭僕射請您過去。”
李佑回到書房,蕭老爺子瞪着他看了一會兒,起身說道:“殿下,這件事老臣考慮考慮,回頭再說吧,告辭了。”
說完,站起身就走了。
“哎,這老爺子,行不行你給個話兒啊!”李佑這個鬱悶啊,心中暗道。
李佑不敢逼迫老爺子,只好陪着笑臉說道:“好,我送送您老。”
蕭乾冷冷地說道:“不必了。”說完,在蕭婉玉的陪伴下走了。
李佑是個急脾氣,這樣的結果令他很難受。他狠狠地瞪了蕭乾的背影一下,正想用目光揍他幾下,卻看到蕭婉玉回過頭來,衝着他嫣然一笑。
“哇,搞定了!”李佑知道事情成了,心中興奮不已,忍不住朝着蕭婉玉做了一個飛吻的手勢。
蕭婉玉不明白他啥意思,邊走邊琢磨,似乎明白點了,於是臉紅了。又覺得不一定是,是自己想多了。於是,她也開始胡思亂想。
望着蕭乾消失的背影,李佑叫道:“白虎備馬,我要進宮!”
兩儀殿,李世民的書房。
聽完了李佑的彙報,李世民心中興奮,讚道:“好兒子,你又爲朝廷解決了一件大事。好,很好。嗯,你跟我說說,你是怎麼做通那兩個老傢伙的工作的。”
李世民爲什麼一定要做通孔穎達和蕭乾的工作呢?
原來,李佑爲了幫助李世民打破門閥氏族壟斷人才的局面,向他建議了一個完整的系列計劃。
第一步,劍走偏鋒。
貞觀初年,由於教育資源大部分掌握在門閥氏族手中,文官體系也主要掌握在他們手中。一旦李世民做出的決策不符合他們的意願,他們就進行抵制。
貞觀2年,李世民爲了提高朝廷運轉的效率,決定裁撤一批無用官員,結果引起了文官集團的抵制。事情最終不了了之。
貞觀6年,李世民再次進行機構改革,結果引起了文官罷朝,整個朝政幾乎陷於癱瘓。
李世民找藉口,處死了一名官員,殺雞儆猴,仍然無濟於事。最終,李世民做出了重大讓步,實行了散官制度,這才平息了事態。
散官就是朝廷將裁撤下來的官員,作爲備用官員,只發基本工資,不擔任朝廷中的職務,相當於體現提前退休。
這樣,機構是精簡了一些,可是,朝廷也因此背上了額外供養一大批散官的包袱。
而且,經過了這件事情,文官們對李世民更加警惕了,對於人才的控制也更加嚴密了。
李世民大力提倡科舉,可是經過科舉選拔的人才數量有限,每三年一次錄取的進士不過二十幾人,明經錄取的也不過百餘人。對於泱泱大唐來說,連杯水車薪都算不上。
而且,唐初的啓蒙教育,基本上是私學,私學基本上是控制在門閥氏族的手中,一般百姓根本就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
可以說,離開了門閥氏族提供的人才,李世民手中幾乎沒人可用。
李世民大力興辦官學,力圖打破門閥氏族的壟斷局面,可是限於財力和教師人才的制約,李世民只能慢慢地想辦法。
李佑經過研究,發現了一個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