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蜜蜂科技的計劃中,未來還會有一個“虛擬星空”軟件項目,以原本的蜜蜂3d大學和3d地球歷史拓展而來,目標是在虛擬世界裡面創建出一顆顆完整的星球,既可以是基於衛星地圖數據的“2003年的地球”(民用數據有三年延遲),也可以是基於資料推演的“1855年的地球”,甚至是“銀河首都科洛桑”這樣完全是想象出來的虛構城市(《星球大戰》)。
自然的,這麼龐大的乾脆不是單一一家公司,簡單幾個人就可以完成的,這個計劃會是一個類似cta百科一樣的公衆參與項目,而現在蜜蜂旗下的設計人員和測試人員正在不斷調試“虛擬星空工程”的編輯器,使其能夠變得更加方便易用,而且還要方便外語用戶使用。
之前的“3d地球歷史”實際上已經開放了用戶編輯創建地球歷史剪影副本的功能,但是因爲編輯器功能不完善的關係,發展狀況並不好。網站上點擊量最高的“地球剪影”只有兩個,應該是“2003年的地球”,應該是“明朝的地球”,前者是實際上就是美化修改,增加了大量細節的google地球數據,後者則是馬競在連載的兩本明朝背景小說《明朝我來了》和《江湖大蝦米》的共用背景。
爲了獲得第一手資料,蜜蜂科技在鷺大研究生院找了不少志願者參與軟件使用調研,對於其他語言版本的開發提供了不少有價值的線索和建議。
而這個編輯器使用的便是馬競折騰了幾個月終於弄出來的腳本語言第一個穩定版。這個被湯佳怡命名爲“馬良神筆”的腳本語言是對所見即所得執行的相當好,在ai行爲、超大地圖與海量物件的管理能力等方面也是業界頂尖。唯一的缺點就是必須聯網,否則會很卡——顯然它的編輯器也使用蜂羣網絡的計算力支持。
不止被用於設計星球,“馬良神筆”也被用於蜜蜂旗下所有軟件的皮膚外殼設計,以及簡單小工具軟件的開發。
此外還有一個缺點就是“馬良神筆”對使用者的中文書面語言能力要求較高,因爲腳本支持“完全的自然語言編程”,而中文書面語則被作爲編程工具。不過這並不是有一個“中文編程e語言”,在這裡中文命令語句並不會像其他編程語言裡面控制符一樣立即被執行,而是被視作助記符和註釋一樣的存在,真正的控制符用戶並不能直接操作。
這樣不夠直接的使用方式固然限制了軟件的使用範圍,但也使得“馬良神筆”變得易學易用起來。還在內測期間,只靠萬餘名先鋒體驗用戶就已經創建了一千個虛擬星球了,更加好做的軟件皮膚更是多不勝數了。
當然這裡面也有“虛擬星空”項目一項特殊規則的原因,爲了防止用戶過分分散的關係,“虛擬星空”引入“大千世界”的概念,不過卻不是佛教概念裡面“世界的千倍是小千(kb?),小千千倍是中千(mb?),中千千倍是大千世界(gb?)”,而是使用字面意思。“虛擬星空”面向公衆只開放一千個虛擬星球的編輯位置,除此之外,任何人依然可以創建新的虛擬星球,但是這個星球暫時只存在於你自己的“小千世界”裡面,每個賬號最多可以收藏一千個虛擬星球。其他人只能通過輸入指定星球編號的方式參與到星球創造與改造過程當中來。
吸取之前“3d地球歷史”的教訓,“虛擬星球”項目在易用性、娛樂性方面大大加碼,每隔一段時間同類星球之間會爆發“星戰”,其實就是兩個版本互相比對覆蓋的圖像化動態化表現罷了,其實放到百科網站上面就是獲勝用戶的版本被系統認可,收入“2003年地球”詞條被大家看到,而失敗用戶的版本就只有其自己和其他收藏用戶查看。
但是引入戰爭概念以後,一下子就變得刺激激烈了起來。
比如有100個玩家同時創建了2003年地球的鏡像,公共數據都是引用的“2003年地球”這個公共數據,個人又都在上面做出自己的改動,移山填海、栽樹開溝什麼的完全都可以。當爆發星戰時,系統會把所以有“2003年地球”的鏡像數據進行疊加,出現衝突的地方就會爆發星戰,表現出來就是兩個星球通過時空蟲洞被暫時連接到了一起,然後兩邊的生物開始互相活動,佔領對方的地盤,擴大自己的生存空間。
最後形勢佔優的一方將獲得星戰勝利,“他們”對於星球的改變會登錄到“2003年地球”這個本體上面去。
初期因爲一千個虛擬星球空位還很多的關係,大家都會選擇創建或者改造自己最感興趣的星球,捏山挖海,打造各種匪夷所思的綺麗景緻,彼此相安無事,甚至還互相曬美圖炫耀。
但是在第一次星戰爆發並且強制“直播”以後,很快爆發了一波創建星球的熱潮,一千個大千世界名額很快被用完,然後星戰一下子變得激烈起來。
那些風景黨們一下子倒了大黴,因爲無心經營他們打造的虛擬星球上面很多都沒有設置生物選項,就算有也多是各種蝴蝶、螢火蟲之類裝飾性的小蟲子,基本上風景黨們在星戰初期都是大敗虧輸,只有極個別玩極端環境的傢伙因爲極端環境坑殺了“蟲洞入侵者”的關係僥倖獲勝。
“青山綠水、瑰麗仙境大敗虧輸,窮山惡水、岩漿寒風大獲全勝”的事實讓論壇一下子熱鬧了起來,各種刷屏抗議層出不窮,直到馬競以官方大版主的名義發佈了一個星戰視頻,這才稍稍平息了事態。
“虛擬星球”裡面所有的星球都是源自十幾個預設模板,包含了最常見的幾種天體:恆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等,預設生物也是包含了地球常見生物已經常見幻想生物。用戶在常見星球時,系統會根據星球的自然環境,自動推薦生物,用戶只需要選擇其中一部分或者全部即可,雖然可以對每一種生物進行美化,甚至修改改進其ai腳本,但是用戶並不能直接操控這些生物角色。他們(它們)都是在各自預設ai的控制下,“真實”地生活在所在星球上。
而根據系統設定,美好而適宜的環境對於這些虛擬生物會有吸引作用,其實那些風景黨們當初只要稍稍用點兒心,仔細安排一下風景區周邊的物質出產與生物種類,很快就能聚集出大批生物的。
當然,現在只是星戰的初級階段,大家的都使用默認生物,未來會有更多ai修改版的生物出現,星戰最終也許會發展才文明對撞的世界大戰也說不定。
最近爲了迎接國際版發佈,官方也是推出了不少活動,星戰密度大增。按照馬競原本的計劃,“虛擬星球”應該是全球同服的,全世界用戶共同編輯一千個虛擬星球,所以迎接國際版的所謂內測活動目的很單純就是刺激發動更加密集的星戰,合併星球,從而爲國際版用戶騰出一些空位來。不過公司的公關顧問反對這個想法,認爲這麼做一方面需要解決國際線路的帶寬和延遲問題,也可能因爲各國政斧內容監管政策而引發不必要的麻煩,所以最後服務器就從原本的一個全球統一服務器變成了一個國際服加數個國家服的形似。
各個國家服務器只允許本國註冊用戶創建星球,其他國家的註冊用戶只有查看的權力,所有人都可以登錄國際服,在國際服創建星球。各個國家服務器並不完全獨立,國家服務器和國際服之間也會定期爆發星戰,把各個國家服務器上面的精華內容轉移到國際服上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