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雍也覺得關靖這個主意不錯。公孫瓚原本並無固定的地盤,表公孫續爲一郡太守,總比讓他回安次這是非之地好,如此一來,劉備既不用吐出已經到手的安次,又能慷他人之慨,示好公孫續,不負故人,說不定還能和公孫續結爲盟友,互相依靠。
對公孫續來說,這也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就算孫策不同意,他也只會埋怨孫策,不會責怪劉備。
至於公孫瓚的舊部,也可以一分爲二,願意支持公孫續的就去支持公孫續,願意留下的就留下,好聚好散,免得左右爲難,心思不定。這樣一來,兵力也許會少一些,但內部的隱患得以消除,對劉備來說並不是什麼壞事。
劉備隨即又與關靖商量細節,關靖又提議說,簡雍沒有碰到袁譚的使者,並不代表袁譚就沒有派人與孫策聯繫。如今朝廷向孫策讓步,袁紹矯詔罪名確認,已然公佈天下,袁譚有被圍攻的危險。他爭於拿下幽州,但孫策一來,他不可能不擔心孫策從海路發起攻擊,必然會派使者與孫策聯絡。
劉備又有些緊張起來。“那孫策會和袁譚結盟嗎?”
“不太可能。”關靖搖着頭。“孫策應該不會希望袁譚掌握幽州。”
劉備也贊同關靖的看法。袁譚已經有了冀州,實力本來就不俗,再加上與烏桓人、鮮卑人的關係,一旦控制了幽州,孫策更難對付。一想到這些,他就心生妒嫉,不管他是否承認,世家子弟就是世家子弟,影響力絕非他這樣的寒門可比。他是幽州人,幽州世家卻看不起他,袁譚是豫州人,卻能在冀州一呼百應。這待遇相差也太大了。即使孫策手段高明,軟硬兼施,也花了幾年時間才勉強控制豫州。
關靖隨即爲劉備謀劃:一面派人與孫策談判,表公孫續爲太守,一面派人與袁譚聯絡,以備不測。袁譚現在更焦慮,他應該不會拒絕劉備的善意。反正不管和誰結盟都是權宜之計,關鍵就看誰能從中得利,壯大自己。如果孫策與袁譚交戰,不管誰勝誰負,對劉備來說都不是壞事,說不定還能等到第二個漁翁得利的機會。
劉備喜不自勝,險些再次落淚。他讓簡雍再辛苦一趟,他帶着最新的條件趕去青州,面見孫策,尤其是要想辦法見到公孫續。在此之前,劉備給公孫範寫了一封親筆信,說明原委,請公孫範配合。只要公孫範願意,他可以一併表公孫範爲太守,免得與張則同居一城,不敢安睡。
公孫範很快有了回覆,願意接受劉備的建議,派人隨簡雍去見孫策。
劉備隨即又派人去見袁譚,試探袁譚的口風,商議結盟,共抗孫策。
——
正如關靖所言,袁譚現在很焦慮。
朝廷詔書下達,袁紹矯詔罪名確鑿,犯大不敬之罪,下詔追繳車騎將軍、冀州牧印綬,奪爵。這些罪名看似動不了袁譚分毫,實際是影響非常大。既然袁紹的官職被罷免,那他這個冀州牧就名不正、言不順了。忠於他的也許沒什麼問題,不忠於他的人難免會蠢蠢欲動。如今孫策奉詔節制八州,萬一孫策再打着這個名義發起攻擊,袁譚內憂外患,形勢不容樂觀。
即使孫策派一個冀州刺史來,也會讓他很難受。
耿紀與郭嘉一席談,沒得到任何承諾,空手而歸,留守鄴城的田豐卻送來消息,市面上出現了不少荊州紙、豫州琉璃等商品,由汝潁系控制的紙坊紛紛減產,轉而經銷荊州紙。聽到這個消息,袁譚苦笑,這不用猜也能想得到,這是針對被他冷落的汝潁系而來,不管是孫策主動的,還是他麾下的汝潁人提出的,這都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
官渡之戰後,汝潁系已經大不如前,除了統兵的荀衍之外,大部分人都已經失去了權力,至少遠離中樞,郭圖、許攸去使各地,到現在還沒回來,汝潁系怨聲載道,現在孫策來這麼一手,無異於火上澆油。
是改變態度,轉而安撫,還是乾脆與汝潁系割裂?安撫需要財力、物力,而他手中已經沒有多少能夠自由支配的財物,無法滿足汝潁系的需要,就算他有錢,也不可能和孫策比拼財力。鑑於此,耿苞提議割捨汝潁系,讓他們回家,還可以減少一部分開支。袁譚卻不能同意,他可以暫時冷落汝潁系,但他不能完全放棄汝潁系,汝潁系是黨人中堅,與汝潁系割裂,就等於與黨人割裂,也與他的外大父李膺割裂。
這個損失太大了,他承受不起。
好在袁譚身邊有沮授。
沮授首先提出一個建議:向朝廷請罪,表示臣服,並象徵性的送一些貢賦,先解決名份問題。袁紹已經死了,可以存而不論,袁譚必須先取得朝廷的承認,名正言順的掌握冀州,讓其他人無機可趁,安定人心。孫策雖然沒有矯詔,但他不臣之意已經很明顯,朝廷只是無力制之,這才委屈求全。如果袁譚願意稱臣,朝廷沒有拒絕的理由。
與朝廷結盟之外,再送一部分汝潁系的家眷去長安,比如荀彧的妻兒。荀彧已經鐵了心爲朝廷效力,他的家眷離在這裡也沒意義,只會消耗糧食,送到長安,既能向荀彧示好,又能減少一些開支,同時化解孫策籠絡汝潁人的計策,既然汝潁人主持的紙坊不生產了,索性就將紙坊從他們手裡拿過來,交給其他願意生產的人,汝潁系也行,冀州系也行,只要是支持袁譚的人就行,儘可能打破這種涇渭分明的壁壘,淡化派系之別。
最後,沮授分析了各方形勢,認定孫策不可能全力進攻冀州,至少眼前不可能。孫策咄咄逼人,朝廷形勢危急,隨時都有可能鋌而走險,奮死一擊,如果是這樣的話,荊州或者洛陽隨時可能發生戰事。再加上孫堅轉任交州牧,千里遠征,也需要兵力、財力,孫策再富也不可能同時出兵,三線作戰,他只是虛張聲勢,只可能以一處爲實,其他兩處都是虛張聲勢,冀州恰恰是可能性最小的那一處。只要熬過這段時間,等到其他兩處開戰,孫策就沒有精力顧冀州了。
再者,孫策兵臨渤海,不僅袁譚有壓力,劉備也會有壓力,而且壓力更大。如果他們能和劉備結盟,停止衝突,一起對抗孫策,孫策未必敢全力以赴,真的出兵攻擊。這不是官渡,他沒有決一死戰的動機,完全可以緩一緩,準備得充分些再說。
袁譚覺得有理,正打算派人與劉備聯絡,劉備的使者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