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0章 虞翻論士

孫策心中暗喜,卻還有些忐忑。雖說在座的都是心腹,即使是荀攸也在虞翻的逼迫之下主動表達了稱臣的意思,但他們是不是都像虞翻這麼堅定,這麼迫切,他心裡並沒有把握。或者有人覺得沒必要這麼急也說不定。

孫策輕輕地蹙起眉頭,神情疑惑。“仲翔,你究竟在說什麼?”他又轉向張紘。“先生,正名……有這麼重要?”

張紘起身離席,整理了一下衣襬。雖然他的衣襬一絲不亂,連一點皺紋都沒有,但他這麼做卻顯得非常莊重。“將軍,虞長史說得有理,名不正,則言不順,將軍統領五州,造福萬民,誠天下之幸,但鎮北將軍乃權宜之計,兼領豫州尚可算是代父行職,其他各州難免惹人非議。欲使五州爲一,必先正名,使各州文武知有所歸,安定民心。”

說完,張紘向孫策深施一禮。“將軍,虞長史乃是謀國之言,臣附議。”

話音未落,郭嘉、龐統離席而起,躬身施禮。“臣附議。”

杜畿眉頭緊皺,沉吟片刻,起身離席。“臣附議。”

周瑜相互交換了一個眼神,回頭看看荀攸和辛毗。荀攸點點頭,率先起身,辛毗也站了起來,向周瑜施禮。周瑜起身離席,與杜畿並肩,荀攸和辛毗也站在周瑜身後,一揖到底,齊聲道:“臣,附議。”

孫策如釋重負,欠身還禮。“得諸君錯愛,策不勝惶恐,願與諸君併力,爲天下求太平,共富貴。諸君請還座,我們再議議當如何正名。”

“喏!”衆人轟然應喏。再次施禮,返回座位。

虞翻再次施禮。“正名之前,敢爲將軍說天命。”

孫策點點頭。

虞翻環顧四周,朗聲道:“盤古開天地,女媧生人,伏羲創易,其後三皇五帝、又有三代、至於今不知凡幾千年,論說天命者不知幾許,至於如今,則有三統五行之說。翻五世傳易,浸淫易學近三十載,亦曾膺服此說。然數年前得遇將軍,東海觀濤,茅塞頓開,方知昔日所學縱使不能稱爲謬誤,至少也不是全面的。”

虞翻轉身看向孫策,向孫策再施一禮。“多謝將軍,啓我矇昧,令我知昨日之非。”

孫策哈哈一笑。“那是仲翔自己的悟性,非我之功。”

周瑜等人有些茫然。他們不知道這是虞翻和孫策互相吹捧還是真有所指。論學問,虞翻無疑是在座衆中的佼佼者,也就是張紘能和他相當,其他人的經學水平都不堪與之匹敵,孫策本人就更不用說了,說他目不識丁可能有些過份,但他對經學的理解最多相當於蒙童。虞翻給他啓蒙還差不多,他給虞翻啓蒙?

張紘略有所思,忽然說道:“仲翔所說,莫非是指將軍與爾等東海觀濤,證張平子大地如雞子之說?”

虞翻笑笑。“原來長史也聽說過?”

“聽說過,盛孝章的文章裡提過一句。”

虞翻讚了一句:“長史不愧是廣陵名士,春秋名家,能於細微處見精神。不過長史沒有親歷其事,也難知我當日之震撼,說是天地傾覆也不爲過。那日之後,我用三年時間反思昔日所學,始有天地初開,雲散天青之感。諸位,三統五行,不過表相,真正的天命是什麼?是人心,更準確地說,是士人之心。”

衆人面面相覷,不知道虞翻想說什麼,但他們知道虞翻雖狂,學問卻是真的好,三年反思,想來必有所得,自己聽不懂是正常的,正說明虞翻的領悟有價值。所以一個個聚精會神,等着聽虞翻的解釋。

孫策也很好奇。當日東海觀濤,郭嘉、楊修等人都在,但他寄予希望最大的就是虞翻。這幾年,虞翻一直沒有任何表示,此刻突然重提此事,想來是真的有了收穫。

“什麼是士人?”虞翻頓了頓,給衆人思考的時間。

衆人沉默着,等待着虞翻的回答。自從孫策在講武堂開講,蔡琰做《士論》,士人的定義有了變化,什麼樣的人才是士人已經引起了很多議論,此刻虞翻再提此事,想必有所創見。

過了片刻,虞翻說道:“所謂士人,我認爲就是有智慧、有能力、有擔當、有堅守的人。不論男女老少,只要符合這四點,都可以稱爲士人。”

張紘興趣大增。“仲翔,你這四有頗是新穎。不知有何據?”

“士志於道。有智慧,能悟道。有能力,可行道。有擔當,敢行道。有堅定,能守道。聖人生而知之,中人學而知之,皆可聞道,而愚人學而不能,不足以爲士;知道而不能行,不可謂真知道、知真道,不足以爲士;有擔當,方願披荊斬棘,爲道犧牲付出,怕苦怕累,貪生怕死之人不能行道,不足以爲士;有堅守,不爲富貴而淫,不爲威武所屈,不爲貧賤所移,如孟子所謂之大丈夫,乃可謂士,否則一步踏錯,便是小人、佞臣,不足以爲士。”

虞翻停了一下。“諸位以爲然否?”

杜畿頜首附同。“然則,此與天命何干?”

“因爲唯有士人當道,才能實現天下大同。”

杜畿若有所思,微微頜首,眼睛也變得亮了起來。周瑜背後的辛毗和荀攸交換了一個眼神,也露出驚異之色。張紘笑道:“仲翔,快些說,當吊人胃口。”

“人生於世,不論智愚、賢與不肖,皆願生於大同治世,但能實現天下大同的人唯有士。農夫黔首雖終日辛勞,面土背天,耕桑稼穡,但他們不知道,汲汲一生僅能溫飽。士乃民之精英,他們知道、行道、守道,若人人皆士,大道可行,天下大同可翹足而至。”

張紘點頭附和。“果能天下皆士,大同可不求而至。”

“士乃民之精英,故能順應士人之心的舉措便是符合天命,違逆抗拒士人之心的就是違逆天命。若有道之士流竄江湖,而小人佞臣滿朝堂,則天下大亂,天命失也,必待革命而後能安。諸位以爲然否?”

“然!”這次衆人沒什麼猶豫,都表示贊同。不管他們是不是符合士的標準,卻幾乎都以士自居,對虞翻這種士人之心即天命的說法自然不會反對。倒是孫策心裡有些惴惴。聽虞翻這語氣,怎麼感覺比黨人還要激進?

“由古至今,戶口藩盛,士人漸衆。天地之初,無有文字,百姓唯知結繩計事,口耳相傳,無士,唯有聖人。伏羲創易,倉頡造書,乃有文字,先有官學,世卿子弟可學,乃有士人之始。夫子有教無類,士人漸衆,至戰國則遊士行於天下,朝秦暮楚,興國亡國但在一言之間。漢興,孝武帝興儒術,光武帝重氣節,大儒列於朝,三萬學生聚於太學,自儒門創建起未有今日之盛也。以此觀之,則上古乃聖人之世,三代乃公卿之世,而今乃是士之世。以此觀之,今勝於古,漸近於大同,言必稱三代乃腐儒之見,不足與論。”

郭嘉“噗嗤”一聲笑了。“以仲翔之見,現在不是末世,乃是自古未有之盛世?”

“奉孝一言中的。”虞翻頓了頓,目光炯炯。“如今士人衆多,爲何有道遠竄,柔佞滿朝,天下大亂,民不聊生?這豈是大同之世應有之相?夫易道唯變,禍福相倚,君主欲得士心,當明士道。明士道者可得士人之心,得士多之利,天下大治。不明士道者雖有士而不明其心,不得其利,反得其害。何也?不明士道,士人越多,危害越大。仕進無門,處士橫議,至乃結黨爲亂,黨錮再興,而終至於崩潰。”

衆人相對沉默,尤其是站在孫策身後的楊儀最有感觸。

漢家重儒術,儒門自創立以來,沒有一朝一代像漢朝這樣重視儒術,不僅天下郡縣有學校,僅太學就有太學生三萬人。士人之衆,亙古未有。可是這麼多士人卻沒有帶來大同之世,反而帶來了大亂。

這是很多人都覺得無法理解的地方。在此之前,很多人都覺得是朝廷親小人,遠賢臣,重用外戚和閹黨,清流斥退,濁流橫行。現在看來,這個結論恐怕流於膚淺了,虞翻的見解更接近於實際,大漢的崩潰和士人的數量猛增有很大關係。想做官的讀書人太多了,數萬人遊蕩在洛陽城,就算把所有的外戚、閹黨清都除掉,也沒有那麼多的官職來安排他們。在仕途利祿面前,能行道、守道的人越來越少,私心作祟,門生故吏因此而起,結黨營私在所難免,黨錮之禍幾乎是勢在必然。

孫策拓展士人的定義,將農工商和武人都納入士人的範圍,不僅沒有對士形成擠壓,反而給了他們一個迅速壯大的機會。仕途畢竟是有限的,但學問是無限的,士人不再汲汲於仕途爲念,並沒有因此失去仕途,卻打開了另一片天地,士人的數量不再成爲限制。有印書坊,有幼稚園、郡學、木學堂和講武堂,用不了多久,士人的數量就會得迅速提升。從這一點來講,孫策的功德不亞於夫子創立儒門,有教無類。

“將軍則不然,既明士道,更能養士。使文士著書史,武士戰疆場,醫術治百病,匠士造器物,農士勤稼穡,各展所長,各安其業;興教育,建諸堂,使百姓子弟能受聖人之教,士人日衆,天下皆士指日可待。功不亞於伏羲創易、倉頡造書、夫子立儒門,故士人之心在將軍,天命亦在將軍,不興其誰?”

辛毗忍不住問道:“長史所言,甚是有理。不過我亦有不解之處,還請長史指教。”

“說。”

“將軍明士道,行新政,建諸堂,的確是不世功業,有開創之功,但有開創之功並不等於就有天命。你剛纔提及伏羲、倉頡和夫子,伏羲、倉頡久遠,暫時不論,夫子可未曾有天下?如果朝廷西遷關中,荀彧在關中效仿將軍,推行新政。曹操在益州,曹昂在兗州,皆有效仿之舉,就連袁譚在冀州也有繼踵之意,難道他們都得了天命不成?”

“說得好!”虞翻讚了一句。“你們一定也有這樣的疑問吧?”

衆人笑笑。雖說辛毗有故意挑刺的感覺,但他們也的確有這樣的疑問。只有郭嘉搖着羽扇,笑而不語。孫策原本也有些疑問,一看郭嘉這副神情,忽然有所領悟。以虞翻的聰明,他怎麼可能在這麼重要的場合留下破綻,讓別人抓住。如果有破綻,那只有一種可能:他故意留下的陷阱。

“伏羲久遠,倉頡也不近,這兩人我們都暫且不論,只說夫子。夫子文武兼備,爲士之楷模,聖之時者,爲何他未得天命,不僅不能用於魯,周遊列國也未能立足?無他,未得其地也。魯地多山少田,東有齊,北有趙,南有楚,如何能立國?若他能效舜避丹朱,泰伯避季歷,事則不然。伍員、范蠡之輩,德能不及子路、子貢,亦能乘風雲而起,以夫子之德能,遷居於吳,以子路爲將,子貢爲相,焉知不能立國而有天下?”

辛毗愕然,盯着虞翻看了半晌,咬咬牙,退了回去。衆人見了,也忍俊不禁,暗自感慨虞翻口才好。虞翻繞了這麼大一個圈子,最後居然還留了一個陷阱,真是太陰險了。舜避丹朱是孫策早就在宣傳的故事,其意是暗示自己是舜,長安的天子是丹朱,雖然一時不得不避,但將來終究是要有天下的,是爲他自己造勢。虞翻在這裡又提泰伯奔吳,等於在爲孫策造勢之外,又爲吳地造勢,契合東南有王者氣的傳說,爲吳地立國造勢。

有其人,有其地,再加上天命所歸,不改朝換代都說不過去。至於與孔子並世的夫差、勾踐,誰在乎他們,況且現在東吳也沒有有和孫策抗衡的人。

孫策心裡明白,虞翻在爲他的陽羨立都計劃打伏筆。不過這個計劃並不容易。在哪兒立都不僅涉及到地理形勢,還有經濟利益。帝都在哪兒,哪怕是臨時的,都會對當地百姓帶來很多好處,名利雙收。只要立過都,哪怕只一天,將來都可以減免賦稅。這可是爲本地百姓謀福利的好事,誰敢輕易放棄?

果然,短暫的沉默後,張紘不緊不慢地開了口。“仲翔之意,是正名之外,將軍返回吳地麼?”

虞翻點點頭。“請長史指教。”

“仲翔說天命在將軍,我非常贊同。將軍明士道,行新政,使士人各展其長,各得其所,這的確是天下大同的必經之路,非將軍不能當此大任。正名亦是當務之急,使五州一體,知君臣之義,方能同舟共濟,安內攘外。但天下未安,立國於江東,偏居一地,我以爲不妥。”

第1241章 劉備反擊第2177章 鄧芝第1799章 一將難求第570章 隱憂(亂武三國打賞加更)第2057章 暗戰(有空來潛水打賞加更)第1194章 七歲看老第1275章 倖臣第526章 以肉飼虎第187章 童言無忌(書友love北斗楓萬點打賞加更)第226章 破綻第2301章 家業大了煩惱多第1516章 犧牲第1318章 逆鱗第714章 閉門羹第501章 百無一用(江都侯打賞加更)第737章 民心即天命第249章 真真假假第1099章 捉摸不透鍾元常(殤今恫古打賞加更)第2326章 作鳥獸散第789章 小題大作(gaolaochou打賞加更)第2220章 沮授進計第2280章 天下輿圖第2489章 另有文章第1374章 儒門的迷惘(醉愛哥基打賞加更)第1542章 懼內的郭嘉(鷹緣帝打賞加更)第1073章 殺人與誅心(亂武三國打賞加更)第1222章 多難之秋第188章 攻心(書友兢兢業業寂寞哥萬點打賞加更)第2407章 一以貫之第2450章 百里才第2267章 阿斗(求推薦!求月票!)第1273章 輿論攻勢(殤今恫古打賞加更)第876章 天災示警(醉愛哥基打賞加更)第2032章 誰家少年(171021102948988打賞加更)第2231章 君臣兄弟(求推薦!)第347章 勢均力敵第1017章 開戰第2101章 這鍋我不背第071章 欲速則不達第1235章 甲騎突陣第2030章 身不由己第615章 賭一賭(亂武三國盟主加更)第1124章 打工的第1245章 運氣來了第1456章 困獸猶鬥第1625章 賢內助第1235章 張郃戰趙雲第1024章 一命換一命(佐菲獸盟主加更)第1499章 牢騷第433章 交接第1166章 聞名不如見面第2561章 困獸(求推薦!)第2537章 中秋第2572章 天下歸吳第2313章 陷陣營第830章 夜渡(gaolaochou打賞加更)第453章 厚彼薄此第1698章 裝神弄鬼(求推薦票!)第111章 牆倒衆人推第126章 反擊第1113章 封侯第1292章 孔融與禰衡第656章 大局(佐菲獸打賞加更)第2042章 時機未到第214章 袁術的遺產(書友前途河亮萬點打賞加更)第1354章 驚變第088章 父與子第1710章 舊事重提第2442章 金幣第2461章 閨蜜第1220章 亂世人第1171章 張弛有度第804章 凌操鬥甘寧第1873章 羊質虎皮(求推薦!)第1902章 欺之以方第1170章 郭嘉的樂教第166章 大勢已去第739章 劉繇(真。龍之暴炎打賞加更)第721章 不可留第2001章 新年致辭第1614章 杜白頭第470章 項羽刀第978章 進退兩名士第1967章 人心苦不足第1664章 明察秋毫第2244章 再相逢第1860章 燈下黑第683章 青龍偃月第1809章 時乎運乎第1342章 知易行難第1002章 運輸大隊長(求保底月票!)第338章 棋逢對手第2016章 夫復何言第137章 講武堂第283章 新氣象(求保底月票!)第643章 少年公子(書蟲小6打賞加更)第1630章 內外有別第553章 釜底抽薪(gaolaochou打賞加更)第2512章 雄心壯志第2243章 渤海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