鯤鵬折卻垂天翼,豈任時人笑敝裘
關於王舜臣老將軍的隕落,看見有些兄臺覺得不大合理。
首先申明:小弟不是槓啊,只是之所以這麼寫,的確有自己的思路,因此和兄臺們做個彙報。
這些想法,本來想設計在情節裡去表達,後來想想着實有水文嫌疑,乾脆開個單章,就當——
求月票吧!
嘿嘿。
下面小弟聊聊自己的寫作思路,感興趣的哥哥們可以一起探討。
小弟曾看過一個觀點,並且深以爲然,記不得是哪個作家說的了,大意是:筆下的人物,有時寫着寫着,就會演繹自己的故事。
我的理解是,性格決定命運,當書中的人物有了自己的性格,那麼很大程度上,也就決定了自己的命運。
這本小書,其實沒有細綱,對於絕大多數人物的命運,並沒有綱領性的設計,情節推動時,他們的性格,就會決定自己的命運。
書裡的人物可以分爲兩種類型——
一類是水滸、說岳等著作中原有人物,他們的性格基本來自於原著,加上一些合理的增補完善;
另一類是歷史人物,他們的性格,是小弟以他們在真實歷史中的表現爲藍本,加以揣摩,進而演繹。
這裡只說一個王舜臣。
關於王舜臣的記載,只有《宋史·列傳九十四》中,關於種世衡的傳記裡,提及其孫種樸時,帶及的一筆——
“羌知樸來,伏以待。樸遇伏,首尾不相應,樸殊死戰,爲賊所殺,以馬負其屍去。羌乘勝追北。師還遇隘,壅迮不得行。偏將王舜臣者善射,以弓卦臂,獨立敗軍後。羌來可萬騎,有七人介馬而先。舜臣念此必羌酋之尤桀黠者,不先殪之,吾軍必盡。乃宣言曰:“吾令最先行者眉間插花。“引弓三發,隕三人,皆中面;餘四人反走,矢貫其背。萬騎〈目咢〉眙莫敢前,舜臣因得整衆。須臾,羌復來。舜臣自申及酉,抽矢千餘發,無虛者。指裂,血流至肘。薄暮,乃得逾隘。將士氣奪,無敢復言戰。當是時,微舜臣則師殲矣。事聞,贈樸雄州防禦使,官其後十人。”
主將種樸被殺,羌人萬騎,趁勢追殺,偏將王舜臣是個懂射箭的,把弓掛在臂上,一個人走在最後。七個羌人奮勇當先,王舜臣覺得這必然是羌人中最悍勇的,不先幹掉,我們肯定跑不掉了,於是放話:“我要讓敢追在前面的眉間插花”,隨後三箭射到三個,都射在臉上,還有四個就跑,被射穿後背。嚇得萬餘羌人不敢上前,王舜臣趁機整頓了兵馬,待羌人殺上來時,他兩個時辰射了一千多箭,箭無虛發,指頭裂開,血流到肘子上,敵人氣爲之奪,不敢繼續再打,當時如果沒有王舜臣,必然全軍覆沒,事後,朝廷追贈戰死的鐘樸雄州防禦使,其後代十人都封了官職。
王舜臣官至蘭州知州,這是百度百科記載的,宋史中是否有,我沒有找到。
那麼開始分析——
種樸戰死於宋元符二年,也就是1099年,王舜臣生卒年不詳,設定他打出傳奇一戰時,四十歲,因爲一個沒有背景的普通士卒,一步步做到偏將,爲時應該不會太短。
二十一年後,童貫徵方臘,推算王舜臣年紀,已過花甲。
童貫很不喜歡姚平仲,但是徵方臘還是帶上了他,“功冠諸軍”,這可以看出童貫有務實的一面。
既然不喜歡的姚平仲,都因爲其勇猛而帶上了,再帶個傳奇射手王舜臣,也很合理吧。
但是如果還是二十年前的王舜臣,這種變態箭法實在太過兇猛,所以結合史書中對他“指裂”的描述,補了一個設定,就是其實他是半廢狀態,殘血浪全圖,只有前三箭能保持最高水準。
而在性格上,設定王舜臣具有兩個特質,第一是“驕傲”,第二是“勇於任事”,這兩個設定都來自於對史實的解讀。
“吾令最先行者眉間插花。“在還沒有射箭之前就放出這種狂言,細細一品,像不像喬丹說:下一球我要從你左邊過去。
這是一種驕傲,但不是傲慢,而是一種對於自身技藝極度自信纔會有的驕傲!放在籃球上對比,喬丹、科比、小弟,皆如是。
因爲這種驕傲,他會”不那麼喜歡“如今只能射三箭的自己,就像小弟不喜歡現在扣不了籃的自己。
也因爲這種驕傲,他不會像訴苦一樣告訴別人:唉,我現在啊,只能射三箭咯……
前文有過鋪墊——當時王舜臣見劉延慶危急,連續三箭射殺三個飛將,劉光世叫他再把方七佛射了,(王舜臣聞言,不由苦笑,低頭看着劇烈顫抖的手指,眉目間流露出一絲英雄老去的無奈和悲涼。)
同樣因爲這種驕傲,他會對姚平仲說”想學?我教你啊“。
勇於任事更簡單,所謂兵敗如山倒,憑着自己的本事逃跑容易,還是帶着大家一起反敗爲勝容易,不問可知,如果沒有勇於任事的氣概,他不會”獨立敗軍後“。
那麼老將的基本性格特徵明朗後,再看劇情的推進——
這不巧麼?恰好是衆人帶傷,輪到了包道乙出馬挑戰。
對於一衆宋將,包道乙是個法師,大家根本不是一個維度上的,自然而然會有猶豫。
但是此刻必然需要有一個人出場。
遍顧衆將,這個人選,是,且只能是王舜臣。
因爲他的驕傲,因爲他的擔當,更根本的是因爲他遠程射手、壓陣老將的定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比起近戰系武將更能剋制法師。
現在,王舜臣自己知道,他只能射三箭,同時他並不知道老包擅長的法術是什麼,所以對他來說,戰略很簡單,就是先下手爲強。
因此他出戰時,去了盔甲,光着兩條膀子,只帶一弓三箭,目的顯然是爲了把自己的攻擊力發揮到極處,去掉可能有影響的一切束縛。
但是包道乙作爲一個修道者,他的靈覺比常人敏銳,一感受到王舜臣的目光,就覺得要歇菜,於是不顧一切直接開大——飛劍術。
所以此時!他們是同時出手的,(寶劍出手瞬間,王舜臣弦振霹靂,兩箭如石火電光射出)——
箭快,劍亦快!
包道乙低頭躲過了眉間一箭,寶劍同時落下,斬斷王舜臣左手。
這時飛在空中的第二箭,射在了包道乙的心口。
第三箭已上弦,但沒來及拉弓,膀子就沒了。
這裡需要說明——
包道乙的飛劍,是bug級的存在!原著中,近戰超級達人,反應比老虎還快的武松,被他一劍飛來,砍的左臂“伶仃將斷”,王舜臣無論武藝、年齡,都遠不及壯年武松的高度,又是攻擊狀態,能全力側避,只丟了一條胳膊,已經很厲害了。
他不知道包道乙長了顆“偏心”,他只知道自己一箭射中了對方心窩,所以(看也不看)。
現在,局面是一死一傷,王舜臣的選擇可以有兩個——
第一個,拍馬回陣,療傷看病。但是他已經年過花甲,而且膀子齊肩而斷,在這個年代,活命希望如何,作爲老兵,心中有數。
第二個,反正都這樣了(最好結果變成殘廢),直接再幹把大的!
一個對於只能射三箭的自己都不滿意的人,對於一箭都不能射的未來,我認爲大概率是不願接受的。
其實這些心態可以在書中寫一寫,但是如果寫的話,那種電閃雷鳴的變化感就沒有了——那一章兩千來字,其實寫了挺久的,一個老將,一個老賊,對稱的死法。
一個驕傲的老將,再打出傳奇一戰後,沉寂二十年,此時此刻,面對作爲弓箭手的職業生涯徹底終結的一刻,我認爲在他心中,一個包老道尚不足夠。
那麼在場之人,誰夠分量?
這是基於王舜臣的性格、經歷,在劇情推動下,產生的化學反應。
後面作爲寫作者,小弟所要解決就是兩件事,第一,沒了膀子,如何射出最後一箭?第二,魔教巨梟,憑什麼躲不過這一箭?
第一個問題,就很自然的想到了以口開弓的橋段,但是否太過扯淡,就此百度了半小時,在殘奧會上、美國達人秀上,都有人演繹過用口射箭的技能,那我想一個傳奇級射手,應該也能做到,至少不算犯規。
第二個問題,方七佛很自然的站出來,想要攔住王舜臣,想要擋住射箭的線路,但事實上擋住了方老大的視線!
爲此又百度了一回,確定弧形箭是有物理依據的,這些都截圖發在了彩蛋裡——雖然是小說,也儘量在合理範圍內誇張,不能左腳踩着右腳飛。
這就是王舜臣最後爲啥衝方七佛一笑,因爲方七佛上了當,七佛子如果不聞不問,以方臘的武藝,很大可能是挪移開這一箭。
也正是因爲他的這份驕傲,纔會固執的選擇射方臘的眉心,”眉間插花“是王舜臣自己的原話,我覺得只有把技術玩成了藝術的人,纔會自然而然的說出這種風趣化的形容。
正所謂——
猶記昔年白羽颼,千矢驚裂羌胡眸。
丈夫安忍老牀榻,壯士豪來射鐵鍪。
烈馬踏雲飛將膽,雄虹貫日落魔酋。
鯤鵬折卻垂天翼,豈任時人笑敝裘。
當然,其實這樣去解釋,很大程度上證明作者寫的有問題,該交代的沒能交代明白。小弟對此仔細反思,覺得最終是時間問題,網文的日更屬性,導致了疏漏之處的必然,但我自己沒能好好利用時間,纔是根本問題。
遙想當初有存稿時,每天發佈之前,會用個把小時時間再梳理一遍稿子,調整一些類似沒交代清楚或者其他之類的問題,質量就會高上一些,後來長期現寫現發,現在看來問題還是很大的。
這個毛病,會在三月改正,我要重新成爲一個有存稿的老飛俠。
感謝大哥們的投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