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了?”範無病有些感慨地反問了一句。
此時他的心裡面還是非常複雜的,一方面他對於大飛機項目非常熱衷,但是另一方面也對於這個項目能不能達到自己的預期目的有些擔憂,畢竟如此龐大的計劃,要動員舉國之力來完成,絕對不是一件小事兒,就算是自己的後續資金可以源源不斷地供應上來,但是技術這東西始終是最爲關鍵的。
一丁點兒的差錯都可以導致大飛機項目半途夭折,更不要說十年之內就拿出完美的成品,並且可以批量生產了,這在任何一個國家看來,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是,範無病覺得,中國人的存在就是爲了創造奇蹟的,大飛機項目自然也不會例外。
第二天一早,範無病就跑到了朱老闆那邊兒,跟國務院各部委的相關負責人一塊兒來商量組成大飛機項目領導組的事情。
因爲這項工程實在是太大了,可以說從工程量上遠超三峽工程,而動用的人力物力,更是建國以來之最,如果不是範無病將資金給包攬了,政斧方面絕對是不會考慮這個項目的。
朱老闆親自擔任了項目組的組長,然後各相關部門的負責人分別擔綱成員,組成了國務院打飛機項目建設項目組,這個項目組主要是負責各方面的協調,以便可以同即將組建的以範無病爲董事長的中國航空製造業集團公司相互配合,完成這個萬衆矚目的大項目。
“總之,就是要羣策羣力,一定要在十年之內把我們自己的大飛機給搞出來,而且要能在國際上站得住腳,有市場。”朱老闆是這麼說的。
國務院的專家組也做了初步的預算估計,估摸着連同建設資金、項目資金和對各成員單位的改造,應該有五百億人民幣就差不多了,原先範無病所宣稱的千億規模的計劃,其實是有點兒太誇張了。
不過對此範無病也有自己的說法,大飛機項目不僅是要着眼於民用航班用機,同時也要考慮到在此基礎之上可以改造成爲軍用大飛機,或者是直接在這個基礎上再開發一套軍用系統出來,那樣的話,預算就會增加很多了。
十二月底的時候,大體上的框架就搭起來了。
不過現在這麼對各個單位一梳理,就發現十多年的耽擱下來,卻是已經退步了很多,甚至於在運10開發時候的一些技術資料,現在都已經找不到了,而且當時做出很大貢獻的技術人才們,有很多已經辭世了,有很多也已經轉行了,損失相當嚴重。
“整個中國的航空製造業出現了二十年的斷層!”範無病感到非常痛心。
事實上高層也希望重新利用起當年開發運10的平臺的,但是現在看一看就發現問題很多,能力萎縮的代價特別體現在運10的發動機上。
在運10研製過程中,爲了配套,上海一家工廠在模仿美國普惠JT3D型渦輪風扇發動機基礎上,最終制造成功用在運10上的發動機。在運10試飛期間,爲安全起見,由運10裝載波音707使用的普惠發動機,而把仿製的發動機裝在波音707上試飛,效果很好。
首都航空航天大學一位七十多歲的航空發動機專家,在回答媒體中國需要多長時間才能生產出大飛機的發動機時說,當然不需要五十年,但是三十年還是要的。
不過他也說了一句,當年上海居然把普惠發動機造出來了,真是太不容易了。
據他說,當年上海造出來的鈦合金帶尖的渦扇葉片,二十年後的今天,整個中國航空工業都無法做到,而上海造發動機的技術能力已經徹底消失,廠房和設備早已拆除,人員流散已不可考。
當然也有人嘲笑那款發動機是仿製的,但這並不能降低那個成就的意義。
事實上,噴氣式發動機是由英國和德國分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發明的,其他國家都是從仿製開始。
美國一九四一年與英國簽訂了仿製英國噴氣發動機的協定,同年十月,英國把一臺未裝配的發動機和一系列圖紙資料提供給美方指定的通用電氣公司,並派了一個技術小組協助美方仿製。
即使有了這樣的幫助,美國通用電氣公司仿製的發動機及其改進型也是直到一九四四年初才趕上英國發動機的姓能水平。
前蘇聯在二戰前也開始研製噴氣發動機,但直到戰爭結束也沒有研製出來。
戰後,前蘇聯利用繳獲的德國資料和設備,在德國技術人員的幫助下很快仿製出了噴氣發動機,後來又通過貿易談判從英國購買了幾十臺噴氣發動機並開始仿製。
這個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是否仿製,而在於是否進行了技術學習。美國人仿製英國噴氣發動機時,有英國技術人員帶着圖紙和技術資料來手把手地教。前蘇聯在仿製噴氣發動機的過程中,把德國工廠連人帶設備搬到烏拉爾和古比雪夫等發動機工業基地,把俘虜的德國技術人員集中起來,命令他們提供技術知識、經驗和管理方法,蘇聯人甚至要求德國設計人員把產品重新從頭設計一遍,以幫助蘇聯人從復原過程中掌握技術訣竅,前蘇聯花了五年多的時間才完成了從仿製到自主設計的過渡。
相比之下,上海當年只憑着自己對原產品的逆向工程就造出能夠使用的發動機,其中的技術學習肯定只多不少。
可惜的是,廠子和技術人員和工人如今通通流失了!
範無病爲了這個問題,也同不少的航空動力學專家們談起過這事兒,據說在運十試飛的前一天,當時有兩位航空工業部的副部長在上海,其中一位斷然拒絕主持試飛典禮,並說,運十不可能上天。如果上了天,他做了個自刎的手勢,意思是自殺以謝天下。
可惜這位當年揚言要自殺以謝天下的副部長食言而肥,運十試飛成功以後並沒有抹脖子,而當年堅守崗位、親自主持運十試飛的那位副部長,和運十飛機總設計師,卻長期鬱郁不得志,積憂成疾,患了絕症,相繼離開了人世。
“當時的一位非常著名的飛機發動機專家向中央鄭重提出,項目不能停、隊伍不能散、成果不能丟。可惜的是在運十飛機試飛以前,上面就做出了要停下來的決定。”那位專家有些惋惜地說道,“如今看來,合資或者合作的方式,連簡單的汽車技術都解決不了,更不要說什麼以市場換技術來拿到人家的飛機發動機技術了,簡直就是癡人說夢!”
當年的重大戰略失誤,已經成爲民族的悲劇,運10當時如果堅持搞下去,那麼以此爲技術平臺,現在的大型運輸機、戰略轟炸機早已經上天了,纔會擁有真正的全球戰略空軍,在很多問題上就要主動得多。
“運10就係統件而言,都採用了自主研發的配套產品,它的起落架是上海自己設計製造的,包括自動防滑系統,技術上的難度都比較大,用起來也沒有問題。其他還包括航電、電器系統、機械系統等,都是國內配套的。運10項目下馬之後,這些東西很多也都停頓或者荒廢了。”那位專家對範無病說,“七十年代有四大重點項目,分別是701項目(衛星項目)、708項目(運10)、728項目(核電站)、718項目(遠洋測量船),其中運10是最早出成果的,但現在最慘的也是運十,提起這件事情來,我的胸口就悶得慌。”
最讓人痛心的,還是當年造出發動機的上海廠的技術團隊都流失了,這兩年國企的狀況每況愈下,上海廠也因爲沒有業務而破產解散了,此時想起來要重新撿起飛機發動機的業務,如果能夠找到原來的技術團隊,無疑是非常有利的。
“唉,不管怎麼樣,一定要找到這些人最好,造出發動機,不僅是要有設計人員,最重要的熟練的技術工人,沒有他們,這個目標也是無法實現的,很多東西,都是無法在圖紙上面進行復制的。”老專家對範無病說道。
範無病點了點頭道,“沒有問題,只要這些人還健在,我就要想辦法把他們一個一個請回來!”
幾乎所有人都不相信範無病能夠做到這一點,但是範無病很快就開始了自己的行動,在他的要求下,在央視配合之下,一部關於運10項目的紀錄片很快就搞出來了,而且立刻在黃金時段連續播出,而在全國最大的幾份報刊媒體上,也開始鋪天蓋地地討論中國的大飛機項目,討論當年的運10項目的成敗。
連續一週的宣傳過後,在新聞聯播之後的廣告時間內,一段兒十五秒鐘廣告插播了進來,廣告很簡單,在運10飛機的背景下,一行大字打了出來,708項目中發動機項目的所有參與者,不論你是設計者,還是技術工人,或者只是一名清潔工人,也不論你身在何方,近況如何,或者你俗務纏身,或者你垂垂老矣,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祖國需要你!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