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賦稅、苛刻的徭役、報紙的宣傳、謠言、錦衣衛……這一整套攻勢下來,盛國皇帝很快就會淪爲像隋煬帝一樣的人物,迅速失去民心,君臣離心,幾十年都恢復不了元氣。
當然,這些東西楊沐也就當故事聽一下就好了,偶爾聽着樂呵一下,因爲在他的心裡,盛國已經不是主要的對手了。
接下來,該面對晉國了。
晉國這一個國家,僅僅是國土面積就是其餘國家的很多倍,國力強盛,加上背後的伐魏聯盟,糾集十幾個小弟起來,簡直是一個龐然大物。
太鼎四年開春,蒼國一片安瑞祥和,正在歡度春節的時候,外交部那邊傳來了消息。
一個壞消息。
魏國,被迫遷都了!
遷都,這是一個國家在死戰的情況纔會出現的事。
一般來說,兩國交戰,但凡有一點餘地,都會進行和談而不是遷都,魏國將都城遷到了北方,也就是說都城馬上就要淪陷了,到了無可抵擋的境地。
持續了近兩年的伐魏大戰,就要落幕了麼?
楊沐嘆了一口氣,本來還想着派人去與魏國接洽,偷偷運點武器裝備給他,沒想到這麼快就不行了。
不過,也有一個令人欣慰的消息,那就是阮國經過這近兩年的時間,成功吞滅了周圍的所有威脅,在兩個月前讓蒼國使臣回來,要購買大批的武器裝備。
其中,三十萬柄朴刀,兩萬柄騎兵彎刀,二十萬套戰甲,再加上六百萬鏃箭頭。
如果不考慮更新換代的話,這些裝備幾乎能夠裝備起整個蒼國了。
對此,楊沐當然是不會答應的。
盛國的鐵石還是剛剛交付,蒼國的產能連自己都不能夠滿足,哪有這麼多武器裝備賣給阮國?
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呀!
正想着拒絕,忽然之間,楊沐想到了一個問題。
按理說,如今伐魏之戰進入了尾聲,周圍能滅的幾個小國,阮國也滅得差不多了,以楊沐對阮國女皇的瞭解,對方絕對不是一個窮兵黷武的女帝,此戰之後最應該的是休養生息,讓百姓們恢復生產,囤積國力,消化吞併的土地。
這一點,別說是楊沐了,就連一個普通的臣子,也明白這個道理。
就拿晉國來說,這一戰之後,若非必要之戰,最少也會讓國內恢復個一兩年,稍稍喘息一下,而不是更加大規模的擴軍,勞民傷財。
除非……阮國還有戰事?
想到這裡,楊沐立即叫沈安取來了地圖,攤開之後仔細查看。
相比較而言,如今的大禮王朝諸國版圖,和兩年前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在這種變化中,蒼國吞併洞國,奪下盛國西南大部分土地,顯得有點不起眼了。
首先,晉國吞滅芒國,這是去年早就發生的事。
阮國、風國、曹國,三國聯軍攻滅了朱國,之後又因爲土地分配問題,風國與阮國鬧掰,被阮軍伏擊了一次,大規模的潰退,被強勢的阮國所滅。
北邊樑國,也趁着諸國大戰之機會,一舉滅掉了宿敵烏國。
在南境,更是風雲詭譎,吳國大軍分兩路進攻,一舉滅掉了豐國和歐國,莽國滅掉了芷國。
楚國滅的國家最多,先是滅掉了旁邊的呂國和金國,再通過半攻打半誘降的方式,吞併了雨國和亢國。
最讓人想不到的,就是雲國。
可以說,雲國是異軍突起,過去一直以防禦性國策爲主的雲國,一舉端掉了許國和唐國,又與楚國結盟,滅了石國。
不到兩年的時間,大禮王朝的諸國,簡直可以與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時期相比,北邊在大規模的混戰,南邊由楚國這個龐然大物牽頭,上演了一出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戲碼。
爲何說南邊的諸國都是小國?
這就有歷史淵源了,當初大禮王朝分封諸國的時候,其實是從北邊開始分封的,到了後來發現可以用來分封的土地越來越少,就只能是封一些小國了。
即便是經過兩百年的兼併,南方諸國也還是顯得很小,這一次被滅的諸國中,有一大部分都是南方的國家。
仔細看了一下地圖,整理了一下局勢,楊沐就將注意力轉移到了阮國上。
其實,這一次伐魏之戰,阮國是最得益的國家。
魏國西邊的諸國中,阮國已經可以稱老大了。
可憐晉國精心謀劃一場針對魏國的大戰,不想卻讓另一個國家乘勢而起,成爲了另一個魏國!
估計,此時晉國皇帝也頗爲頭疼吧……
楊沐一邊想着,卻隱隱明白了阮國女皇的用意。
她怕晉國。
一旦魏國被完全吞滅,晉國是否會立即趁勢西進,攻進阮國呢?
或者說,阮國也在做一個準備,一個隨時與晉國翻臉的準備,所以才從蒼國這裡預定大批的武器,用來打造一支王牌精銳,日後好與晉國抗衡。
從其預定的武器看,兩萬柄騎兵彎刀,拋除更新換代,也就說要組建起一支不少於一萬人的騎兵部隊了。
想到了這一點,讓楊沐有了點興趣。
蒼國欠缺的是時間,無論是新兵訓練,還是洞國的消化,加上戰略物質的囤積等等,這些都不是一兩個月就可以做到的。
現在,魏國指望不上了,阮國有沒有可能呢?
就算是晉國和阮國不可能幹起來,能不能拖一段時間呢?
當即,楊沐將孔尚賢宣進了宮,對於這種縱橫捭闔之事,孔尚賢一向最爲拿手,也有一套自己的見解。
果然,一番探討之下,孔尚賢的也是同樣的看法,並且建議按照阮國所要求的購買數量,折中一半,將兵器售賣給阮國。
一半的數量,也就是十五萬柄朴刀,一萬柄騎兵彎刀,十萬套戰甲,再加上三百萬鏃箭頭,按照商務部劃定的售價,一共是八百多萬兩銀子。
如今的蒼國,並不差這一點銀子,但是戰略意義卻是非常重要的。
在處理了這件事之後,楊沐並沒有懈怠。
而是下令工部和商務部,立即擴大鋼鐵廠的規模,並且馬不停蹄的幹起了另外一件事。
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