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1章 嶄露頭角

bookmark

“嗯,種地這事兒想得挺好!那邊的土地還算肥沃,又不缺水,確實應該種地種菜。教會了他們之後還有一個好處,方便控制,種地的總比打獵的要聽話。

就這麼辦吧,一定要叮囑好手下,在日常接觸中不許仗勢欺人也不許騙人,更不許太軟弱。土著人很好滿足,也很貪婪,把握好尺度。

通知巴達維亞的荷蘭人,從下個月起就可以向恩鳥港送貨了。價格方面讓日月銀行出人去談,把合同儘量籤仔細,別等以後讓朕來幫着擦屁股!”

海軍參謀部的計劃整體上很完善,但缺乏細節。這也不能怪他們,沒有殖民經驗,有些事肯定不會憑空想出來。沒關係,這不是還有自己呢嘛,可以跟在後面拾遺補漏。

只要把好望角的軍事基地站穩,以歐洲人目前的狀態應該不會太快發起大舉進攻。小規模來幾艘船等於白送,自己也就可以把大部分精力挪到國內和北方去了。

首先有動作的是刑部,11月初,修訂了快兩年的《新大明律》終於熱乎出臺了,由皇帝召開大朝會當衆宣佈,並下旨兩京十三省自景陽十六年起廢《大明律》,啓用《新大明律》。

這個消息基本沒在朝野引發什麼轟動,主要是拖的時間有點長,商議的次數也有點多,早就沒有太多秘密可言。

估計最不適應也最不願意改變的就是各地的訟師和師爺,本來已經爛熟於胸的舊法廢了,還得重新背新的,年紀稍微大點可能就吃不消了。

其實年輕點的也不見得能好到哪兒去,新法與舊法相似之處不超過三成,新增的律條多達700多。光背下來沒用,還得理解並從中找到縫隙,纔算得上比別人高明。

可能是看到頒佈新法這麼大動靜都沒人站出來作對,皇帝信心大增,不到半個月又宣佈了第二件大事,在河南、山西、陝西三省推行新政。

擢山東巡撫周道登任三省總督,授太子少師,統領三省新政推廣,治所西安。

右副都御使、陝西巡撫李起元,遷陝西左布政使;福建左參議袁崇煥遷進河南右布政使;廣東左參議繆昌期遷進山西右布政使;廣東右參議姚廣善遷進山東右布政使。

周道登巡撫山東督導新政,幾年下來政績斐然,此次出任三省總督並不意外。這個職位除了監督之外,更主要的是協調,非常適合他圓滑的性格和多變的手腕。

原山西左布政使張偲去年病逝,皇帝一直沒補充,應該是早有它意。陝西巡撫李起元在延安府建立煉油廠的問題上做了很多工作,算不上保皇派骨幹也得是新政的堅定支持者,由他接任合情合理。

袁崇煥和繆昌期都是景陽十年甲寅科的進士,在縣衙裡鍛鍊了兩年,又在廣東和福建的參議位置上熟悉了三年,一看就是標準的新政後備力量,此時正好用得上,還專業對口。

現任河南左布政使牛應元、山西左布政使陳於廷都還恪盡職守,比較聽皇帝招呼,也沒犯什麼錯,年紀還都不是特別大,直接撤換不太合適。給他們當個副手,既可以起到督促作用又可以順勢接班,算得上正常操作。

唯有廣東右參議姚廣善屬於異類,他既沒有進士出身也不是舉人,連秀才都沒考過,是個純粹的白丁,而且特別的年輕,今年週歲才25。

在明代非皇親國戚想當官,尤其是文官,通常只有三條路。第一、科舉,從童生開始一級一級往上考,最次也得到舉人才有出仕做官的資格。

第二、監生。選擇各地品學兼優或者勳貴子弟入國子監學習,通過內部考試後也可以獲得做官資格,但有些職務不能做。

第三、舉薦,也叫舉孝廉。這個比較好理解,就是由官員推薦。比如在治下發現了非常特殊的人才,可以按照一定程序推薦給朝廷,破格提拔成爲官員。

到明中期之後,舉孝廉制度基本成了擺設。監生雖有,卻要比科舉地位低,升到一定職位就到天花板了,只能算對官員子弟和勳貴子弟的一種福利。

姚廣善就是被舉孝廉,才從廣東肇慶府某縣衙的小吏變成了縣官,然後一步步升到了從四品的右參議職務。

那他有何德何能,從小吏一路暢通無阻,只用了八年時間就成爲封疆大吏的呢?三個字,海戶司。

姚廣善出身於海戶司,排行朱一!從利瑪竇在北宮門外皇莊裡籌備歐羅巴神廟開始,他是第一個被收養的孤兒,當時只有7歲。

七年後他也是第一批從海戶司畢業,但沒有進入海軍,而是與十多位學弟被安排到廣東和福建的縣衙當中做小吏,專職推廣新政。

光靠李贄、袁應泰等人在高層施壓,新政真沒那麼容易推廣,很容易被當地官員合起夥來推諉、拖延。而姚廣善等海戶司成員就是在底層具體操辦和監督反饋的手和眼睛,上下一起動才能找到突破口。

但洪濤想得更長遠,他不光要這些年輕人成爲新政的助力,還要把他們培養成大明未來的棟樑。去各地當小吏,只不過是體察民情、熟悉官場運作的實習,等年紀大一大、心性成熟些、經驗更豐富時,再走上前臺。

可是當小吏與做官完全是兩碼事,爲了給這些孩子弄到官身洪濤可算絞盡了腦汁。常言說的好,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辦法還真讓他給找到了,那就是舉孝廉。

這個原本由朱元璋用來拉攏士紳地主階級的政策,雖然已經很久不用了,卻沒有被廢止。那就拿來用用吧,你們不是張嘴閉嘴就願意提祖制嘛,咱就順應一次,看誰敢反對。那可是開國皇帝提倡的,誰反對誰就是大逆不道!

沒人舉薦?不可能,李贄和袁應泰主政的時候每年都必須舉薦好幾個,只要舉了皇帝就批!待山東和直隸也被納入新政範圍,能安排的小吏和能舉薦的官員就更多了。

截止到目前爲止,少說也有三百多名海戶司畢業生在七八個省份的縣衙、府衙裡任職,小半通過舉薦已經有了官身,品級最高的就是姚廣善。

第811章 嶄露頭角573.第573章 小藥治大病第917章 大炮一響,國庫空了第1115章 咖啡館053 忠臣173.第173章 司馬遷二世第742章 三個驢友第889章 蛋殼上有裂縫第1083章 初探美洲2443.第443章 日新月異3057 順手牽羊480.第480章 薈萃一堂2第836章 皇帝的野望493.第493章 錦上添花者257.第257章 薩琉戰爭514.第514章 相國府第707章 戰備公路第990章 神秘艦隊第1017章 死咬不放第772章 新科技396.第396章 日本和尚第115章 九卿逼宮2464.第464章 種植園2607.第607章 莽古爾泰293.第293章 老天爺的兒子第958章 十年之後5第957章 十年之後4330.第330章 敏感話題3第890章 下兩個蛋第1108章 靈感270.第270章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6第1043章 規劃亞洲2202.第202章 存錢罐第1061章 反哈聯盟第859章 安南內附第969章 太歲頭上動土168.第168章 三十六行5639.第639章 巴達維亞第1021章 惡虎難敵羣狼第945章 黔國公沐家133.第133章 揣摩聖意498.第498章 破案132.第132章 人是鐵飯是鋼183.第183章 舉起屠刀009 太子妃和選侍166.第166章 三十六行3583.第583章 太監監國041 除舊迎新387.第387章 工業基地第768章 左右互搏660.第660章 畫大餅413.第413章 京城保衛戰8313.第313章 水清好還是水渾好第732章 餘波146.第146章 銀貴(白銀盟主5)408.第408章 京城保衛戰3371.第371章 點 線 面第965章 小琉球大基地2第723章 擠兌3447.第447章 日新月異7241.第241章 決戰紫禁城3597.第597章 大金國277.第277章 初現端倪499.第499章 用心良苦第876章 蓄勢待發434.第434章 何患無辭280.第280章 意料之中的意外2498.第498章 破案第753章 新軍制6第1090章 與哲學家爭論2036 精神力第836章 皇帝的野望171.第171章 代價2第1076章 仇人見面030 李贄633.第633章 弱國無外交第728章 織網415.第415章 京城保衛戰10085 各懷鬼胎540.第540章 船廠鎮3270.第270章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6339.第339章 那就讓明白人算吧494.第494章 軌道016 先露一小手234.第234章 毒!2第702章 鹽禍第895章 破陣2400.第400章 德川幕府044 早朝2508.第508章 聰明學生第743章 都是人才137.第137章 熱火朝天(白銀盟加更2)第1081章 科倫坡就是卡蘭巴449.第449章 冤大頭來了004 體會050 暗中積累189.第189章 舉賢不避親第103章 十王府(盟主加更2)第919章 人口第781章 大洋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