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列維時期,伊朗國內存在着這麼幾股勢力,以巴列維國王爲代表的王權、以教士階層爲代表的教權、圖德黨、立憲主義派及美蘇爲代表的外國勢力。
這幾股勢力之中,以本土王權和教權勢力及美蘇勢力最大,而蘇聯支持的圖德黨和民族主義者的立憲主義派屬於非常弱小的勢力。
在巴列維二世時期,王權前期弱小,後期變得強大;教權始終是教權;圖德黨迅速發展,但是遭到打壓;民族陣線前期強大,後期變得弱小。
外國勢力中的英國勢力被美國勢力取代,美國勢力成爲伊朗最大的外國勢力。
因爲巴列維二世是美國支持的,而蘇聯支持的圖德黨屬於在野勢力。
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不同力量之間可以互相敵對,也可以互相支持。
一個勢力中的力量可以支持本勢力,也可以反對這股勢力而與其他勢力合作。
但是最爲基本的一點,就是各種勢力都在爲自己的利益而爭鬥,最後的結果往往取決於外國勢力的介入程度。
在巴列維二世早期,由摩薩臺領導的民族陣線以獨立自主的態度及策略,使其成爲伊朗最大的勢力。
在國際氣候以美蘇爭霸爲基礎的情況下,伊朗又是石油產區,無論是美國和蘇聯都不可能允許伊朗獨立自主,這就意味着伊朗必須選邊站隊。
站隊蘇聯的摩薩臺最終被美英支持的巴列維二世,以政變的方式迫使其下臺。
1960年,巴列維二世徹底掌控了軍隊、特務機構及政局,這意味着以美英支持的王權完全佔據上風。
在摩薩臺時期,民族陣線與教權及圖德黨聯合來對付王權,使王權的統治基礎軍隊國家化。
世俗化政策和土地改革帶來的結果使民族陣線與教權分裂,而土地改革則獲得圖德黨的支持,英波石油公司國有化使英美勢力開始反對摩薩臺內閣。
這一系列措施,導致後來幾股勢力聯合起來反對摩薩臺內閣。
在摩薩臺內閣時,王權、教權及英美勢力聯合來對付摩薩臺的民族陣線及支持者圖德黨,最後以一場陰謀迫使摩薩德下臺。
不同的利益卻有相同的訴求,這個訴求就是摩薩臺下臺,而其利益考慮是摩薩臺**損害了王權的統治基礎軍隊控制權、英波石油公司的利益、教權的反世俗化利益及土地利益。
在推翻摩薩臺內閣後,以美國支持的巴列維二世王權勢力變得一家獨大。
巴列維二世重新掌控軍隊、建立特務機構薩瓦克、控制內閣議會,擁有統治權力且打擊反對勢力的基礎。
隨後,巴列維二世推行世俗化及土地改革促使與教權分裂,站隊美國的立場決定了必須打擊圖德黨,民族陣線已經徹底淪爲了口炮黨。
無論是自強自立的摩薩臺時期的立憲主義改革派,還是君主專制的巴列維及巴列維二世,都要推行世俗化及土地改革。
這就使教權覺得無論哪種制度或者主義上臺,都會對他們開刀。
世俗化中司法改革和解放婦女對教權中的教義不符,在改教義還是反對世俗化的問題上,教權堅持反對世俗化。
在土地改革中,中高階教士都是大地主,要分給佃農土地,土地哪裡來?
只能是從這些教士手中取得,無論是**購買,還是強制分配都是教士們不願意的。
教士階層是一個以家族和血緣爲基礎的階層,這個階層以伊瑪目後裔,或者是教士階層之間的聯姻來維持在教士階層中的地位。
這種地位可以是繼承,也可以使以師生之間的繼承等方式來穩固教士家族的等級關係。
這就導致了老教士家族是大地主,而新崛起高階教士不是大地主,所以在教士階層的政治態度中,可以分爲保守派和激進派。
保守派爲既得利益的地主階層,而激進派爲新崛起有地位但沒有與地位相同經濟利益的新勢力階層。
由是不是大地主這個標準決定了,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教權內部也有着不同的支持勢力。
不過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反對世俗化和土地改革,因爲有一些新興的高階教士也想成爲大地主。
這種教士內部的差別,導致教士內部的保守派與統治勢力或者是勢力最強大者合作以保護自己的利益。
而激進派則以反對君主專制和反對外國勢力爲名,尋求與其他勢力聯合來滿足自己的利益訴求,但是這種利益訴求在本質上與保守派是相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