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敗得非常詭異,尤其是長城內外各大重鎮的駐兵眼見明英宗行走在危險的草原上,甚至也先已經追及御駕時仍不出援,導致百年不遇的慘敗。對此,不少人從陰暗面分析,認爲這其中暗藏陰謀。比如有人認爲並非是王振而是某些官員故意慫恿明英宗親征,並帶上許多重臣,然後與也先、邊將勾結,造成一場大敗,將這些重臣一網打盡,回頭再把責任推給王振,反正王振也死無對證了。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爲了完成明廷的權力換代,尤其是要把王振等人的利益攉到自己的盤子裡。
這些說法充滿了陰謀論的味道,不可盡信,但也不可不慮。至少,王振是一個率先冒頭的鉅貪,他被打掉後明廷開始了一個瓜分其利益遺產的進程,這點毫無疑問。這無論如何都點出了當時明朝政壇的一個重要特徵:大明王朝建立近百年,也受到明太祖鐵腕肅貪的重壓近百年,貪腐這個慢性病已經被壓抑了這麼久,終於要找到新的病竈重新發育了!而永宣盛世留下的班底依然對病魔的復甦非常不利,尤其令人意外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突然崛起的于謙,又是那麼的剛正,成爲繼明太祖之後,又一堵屹立在貪官污吏面前的高牆。不過貪官最大的特點就是膽大,他們是沒有被嚇跑的。胡惟庸這種小吏,爲了攬權貪財,敢於向戰神徐達、“小諸葛”劉伯溫伸出黑手,甚至蓄謀要和“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蓋世偉人明太祖生死相搏。現在,區區一個于謙,他們就怕了嗎?更何況,立功的也不止於謙一個,很多人藉着大功躥上高位,他們也並非沒有資格和于謙掰一掰手腕。
石亨本來是土木堡之變中的敗軍之將,正是他的潰敗將明英宗暴露在了也先的直線追擊下。而大潰敗之後,他卻毫髮無損地單騎溜了回來,這本身就讓人生疑。但當時精銳將校損失殆盡,于謙用人不疑,力薦石亨、楊洪等在土木堡之變中表現不佳的將領擔當大任。結果石亨等似乎知恥而後勇,奮勇血戰。儘管途中石亨又一度怯戰,要求于謙開門放自己進城,但于謙不答應,要求城下的部隊力戰,石亨倒也沒有丟臉,沒有逃遁,而是背水一戰,痛擊瓦剌,立下大功,戰後封武清伯,加太子太師,提督團營,躍升爲軍中大佬。
從人生低谷突然走上巔峰,石亨深知多虧了于謙,而由於明朝的制度,武將立戰功才能封世爵,文官一般是沒有這樣機會的。所以這一戰下來,石亨世封武清伯,功勞最大的于謙卻沒有封爵,石亨反而覺得有點不好意思,爲了表示感謝,石亨的做法是向朝廷舉薦于謙的兒子于冕出任都督前衛副千戶,以形成一定程度的世襲。但于謙卻堅決制止了這種做法,還說:“國家多事,臣子義不得顧私恩。石亨身爲大將,沒聽說他舉薦一位隱士,提拔一名戰士,以強軍助國,而獨獨舉薦大臣之子,這合乎公議嗎?”石亨一片好心卻被打了臉,不由得勃然大怒。而且漸漸地,石亨發現于謙雖然幫了自己大忙,但確實沒有半點私心,並沒有把他當自己人。石亨常有一些謀取私利的小動作,均被于謙制止,感激之情逐漸散去,仇讎過節次第累積。貪官污吏最大的伎倆就是結黨營私,所以要抓住各種機會以私利結交,于謙這種不合作的姿態讓他們很不爽。
當然,于謙不願與石亨結黨,還有的是人願意,除了軍中很多人想仰仗新大佬石亨提拔而投效的軍官,石亨還需要文官和宦官這兩條線上的同盟,徐有貞和曹吉祥很快成爲了他的盟友。
徐有貞其實就是在土木堡之變發生時首先倡議南遷首都以避戰的徐珵改的名字,當時于謙就當衆痛斥了他懦弱怯戰的行爲,激起了郕王和百官奮勇抗戰的決心,但徐珵的官聲也就算徹底毀了。景泰帝繼位後,徐珵謀求從翰林侍講晉升爲國子監祭酒,本來已經通過了多官會推這個最關鍵的環節,內閣也審議通過,報給皇帝御批。結果景泰帝卻鄙夷道:“這不就是當時提議南遷的徐珵嗎?他爲人這麼差,會壞了國子監學生們的心術!”竟然否決了朝廷決議。徐珵以爲是于謙從中作梗,深恨于謙。同時,徐珵明白自己仕途無望,於是想了個辦法,改名徐有貞,居然矇混過關,三年後升爲右諭德,繼而借治理黃河立下大功,連續升遷左僉都御史、左副都御史,最後登閣拜相,後來有人發現所謂徐有貞就是徐珵時,他官已經升上去了。這個過程免不得有人大力舉薦,也需要司禮監太監幫忙打圓場,不然很容易露餡,這個太監便是曹吉祥。
曹吉祥本是王振的門下,略通軍事,王振最喜派他外出監軍。多年來,曹吉祥跟隨朱勇、陳懋等名將轉戰麓川(今緬甸中部)、兀良哈(內蒙古東部)、福建等地,多有戰功。明軍出征,除了正規明軍,還經常徵發一些蕃族部落助戰。曹吉祥心思縝密,每次出征都要結交從徵的蕃族將領,籠絡爲私黨,甚至帶回京城蓄養,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秘密私人武裝。但隨着王振的隕落,明英宗下野,他在後宮的地位一落千丈,這時他也在積極尋找能夠結盟的對象。
於是乎風雲際會,徐有貞、石亨、曹吉祥,一個文官、一個武將、一個宦官抱着結黨營私的目的走到了一起,他們相互扶持,在各自的戰線上爲盟友提供助力,很快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利益團伙。但這個團伙始終面臨一個高聳入雲的障礙——于謙。于謙在土木堡之變中立下蓋世奇功,朝野稱頌。更重要的是,于謙堪稱讓景泰帝撿了皇位的首功之臣,景泰帝對他更是感激涕零。奸臣構陷忠良的一大傳統招數就是給昏君進讒言,借昏君之手冤殺忠良。但且先不說景泰帝是不是昏君,要在他面前進于謙的讒言也完全不現實。三位研究良久,要扳倒于謙這堵高牆,實現貪腐盛世,必須做到兩點:
1)要除掉景泰帝這個大後臺;
2)他們要立下一個比于謙更大的奇功。
這樣的功,當然就只能是擁立一個新皇帝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