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軍炮
這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不但當無敵傻了眼,也讓觀摩的西域使者們全數瞠目結。就連正忙着研究四輪軺車的波斯使者三人也齊齊被這聲在無敵耳中還算不上驚天動地的巨響給嚇得魂不附體。
火這東西,自有人類文明以來就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另一方面也幫助人類互相毀滅。歷史上有多少名勝古蹟和歷史瑰寶被付之一炬,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真是數不勝數,而就無敵看來,今日只怕會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也將會被付之一炬,成爲一樁千古憾事。
劇烈爆炸之後,蘑菇狀的濃煙滾滾從會稽南門前的甕城內升起。不消說,甕城裡用來埋伏滾油定然是被引爆了。墨家的學術寶典《墨子》中在講守城時講得很清楚,守城三大利器便是:護城河、望樓和建甕城。甕城,又稱月城、曲池,是古代城池中依附於城門,與城牆連爲一體的附屬建築,多呈半圓形,少數呈方形或矩形。當敵人攻入甕城時,如將主城門和甕城門關閉,守軍即可對敵形成“甕中捉鱉”之勢。還有一種武器叫磙子,點上火以後,從城牆上滾下來,把企圖攻城爬牆的敵人都給滾下去。
但諷刺的是,這些爲越過製造了守城器械的墨者,卻在兩日前只應無敵的一個入門級的離間計便被越王下令守軍給擒拿剿殺了。無敵雖然不相信今日有墨者在秦軍就打不下會稽的這個說法,但他更怕揹負一個“殺墨”、“屠墨”的罪名,畢竟墨者出現在會稽,乃是應越國之邀來扶助越國。離間計使出之後,等同於讓秦國找到了一個很大的臺階:你看,越人背信棄義,竟是將幫助他們守城墨者給殺了,秦軍滅了越國自當是有理的。
不過無敵也是懊惱,相比起來他損失了愛妻的信任和苦獲這個子門弟子的性命,當真是得不償失。也就在無敵唏噓不已的同時,會稽南門前矩形甕城內的火勢越發大了,滾滾的濃煙之中不但夾雜着淒厲的慘叫,也發散出了一種怪異的焦糊味。
在這中味道的刺激下,鐵壁.盾陣當中近半數的新兵裡接二連三的有人終於抗不住,開始大口的嘔吐起來。倒也不能怪這些新兵素質太低,要知道之前盾陣向陣前移動時,用鐵頭戰靴踢碎腦袋的越國士兵的屍體,此時就陳列在盾陣之內,與這些位於後排新兵親密接觸着。這固然是一種練膽的方式,可場面也太過血腥了少許,着許多屍體原本就是密集的重矢射得千瘡百孔,又被踢爆腦袋將白裡透着紅,紅裡透着黑的腦漿濺的一地都是,再被甕城內飄出的人肉焦糊味刺激嗅覺,焉有抗住之禮。
“嘿!新兵蛋子……”一名老兵看着身旁.抱着青剛木撐杆的新兵笑罵道:“看準點再吐,莫濺了衣裳”。
扶着撐杆的新兵也是一個五.大三粗的漢子,雖然他不斷的乾嘔着,可手中卻還牢牢扶助撐杆,支撐着頭頂上的無敵盾陣,只見他伸手用衣袖一抹嘴巴,大咧咧的憨笑道“叔,沒事。君上都說了,吐啊吐的就習慣了!”
哪知老兵卻笑道:“看這陣勢,只怕今日你們是開不.了葷腥了。”
“怎地,君上還能不要咱去攻城?”新兵不解問道。
老兵一指濃煙滾滾的甕城笑道:“瞧瞧!纔出火龍炮.就已經是這陣勢了,咱的獨腳大將軍還沒出哩!就是用咱們攻城,怕也就是用得着入城去給越軍收屍。”
還別說,這老兵看得還真準,他所指出的問題也.正是無敵當下正在考慮的問題。按照原定的加護,下面還應該安排有獨腳大將軍發射猛火油彈和石彈衝擊會稽城牆,最後還有超級無敵大將軍炮以毀滅性的巨石拋射徹底擊毀會稽城牆。哪知現在確實高起了盛大的煙火表演,讓無敵始料不及之餘,也擾了景監忽悠西域使者的大好機會。
也就在城上城.下都在愕然的看着這場煙火表演的時候,觀禮臺上又是一聲大喝:“景監大人,着火龍炮不管多少錢一具,我們都買一千具。”
這大嗓門景監不用回頭看便知是馬其頓的使者,景監正要起身回觀禮臺,波斯使者就不樂意了:“景監大人,這多功能炊事車,我波斯訂購二十輛,火龍炮我們要兩千具。”
也就在城下的景監,正樂得合不攏嘴算着一筆又一筆的訂單能爲秦國帶來多少利潤的時候,城上的越王無疆卻是看着熊熊燃燒的甕城欲哭無淚。適才秦軍火龍炮引爆的不單單是安置在甕城內的滾油機關,連帶着還有整整一千名剛剛調入甕城內準備用來與秦軍鐵壁盾兵拼殺的越軍死士。這一千死士是越王無疆看着秦軍強弩手退下,盾牌兵上前之後下令派上,卻不想竟是歪打正着的被秦軍給全部消滅了。
越軍設置在甕城內的滾油裝置,最直觀的實例便是《墨攻》中,革離冒死發動的機關。所謂的滾油,便是在甕城內用大甕盛裝油脂架上高處大火燒滾,當敵軍攻破甕城的城門,殺入甕城時,便用機關將大甕打破,滾熱四濺的油脂不但能將周圍的敵軍燙傷,引上明火後還能出現燒烤效果。
雖然《墨攻》當中哪一段的畫面看其來特技很假很弱智,但它所演示的威力卻是貨真價實的。看着甕城爲的死士們哭喊着被烈火吞噬,越王無疆兩腳發軟,有一種支持不住想要跪下的衝動,可他的理智卻告訴他此時要是倒下,那麼越國便是完了。因此無疆只能強作鎮定的指揮救援,但最後只從火海種救出了一百多擁擠在南門火海外幸運兒。
從早上到現在,算上着八百多被白白燒死的死士在內,越軍已經損失了接近五千人。其中一千餘人是在城牆上被秦軍超遠程羽箭所射殺,出城突擊秦軍強弩不對的兩千餘人也是全軍覆沒,可居然連秦軍的一根汗毛都沒撈到。無疆這才知道,昔日苦獲和墨家子弟爲何時刻不停
夜以繼日、費盡心機爲會稽造出瞭如此多的守城器械。
可這時,一切都是悔之晚矣。
也就城上的無疆心煩意亂,茫然不知所措的指揮着救災時,城前的秦軍陣地上卻是在悄然拆卸火龍炮。一炮立下赫赫軍威的火龍炮此時已沒了繼續發射的必要,自然是要撤下來。二替補上場自然也就是秦軍人人熟知的獨腳大將軍炮。
此時上場的獨腳大將軍炮自然還是大梁襲擾戰時無敵首創的車載牽引式人力拋石機,所謂拋石機其實種類很多,通常簡稱的拋石機指的是配重式拋石機。
利用陪重物作爲配重發射的拋石機最早是出現於中世紀初期,使用至十五世紀,主要用於圍攻和防守要塞。當世界上第一門火炮在中國誕生之前,我們的祖先使用的重型武器之一就是這種拋擲石彈的石炮——拋石機。所以古代的“炮”字偏旁是“石”而不是“火”。又叫拋車、發石車等,總之是用來攻守城堡,以石頭當炮彈的遠程拋射武器。
而最早出現的“石包”字,所指的就是古代中國出現的人力拋石機,發射的方式就是多人一同拉下槓桿的一邊拋射另一邊的石彈。炮也是中文中對所有種類投石機的泛稱,有輪子的通常稱行炮車。
中國的拋石機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是純利用人力的人力拋石機,是用人力在遠離投石器的地方一齊牽拉連在橫杆上的梢(炮梢)。炮梢架在木架上,一端用繩索栓住容納石彈的皮套,另一端系以許多條繩索讓人力拉拽而將石彈拋出,炮梢分單梢和多梢,最多的有七個炮梢裝在一個炮架過,需250人施放。
而據說出現於戰國時代的這種拋石機,是由魯班及其後人所製造。據《范蠡兵法》記載:“飛石重十二斤,爲機發,行三百步”。石彈出現更早,也就是先有“彈”後有“機”。新石器時代出土文物中,有一些經過打製加工過的石塊,就是原始人使用的“石彈”,不過那時只用於拋擲。“石包”問世以後,成爲戰爭中的重型武器。三國時,各國君臣都十分重視拋車的製造和使用。著名的官渡之戰中,曹軍運用一種可以自由移動的拋車,擊毀袁軍的櫓樓及戰車,這種威力強大的拋車被稱爲“霹靂車”。當時的拋車多數是將炮架固定在地面上或底座埋在地下施放,機動性差,安裝費時費力。後來爲了便於移動,在炮架下面安裝了車輪。又因爲炮架笨重,要隨時變換拋射方向,仍是十分麻煩的事情。爲此,人們發明了“旋風拋車”。這種拋車的炮栓能夠水平移動和旋轉,可向各個方向拋擲石彈,又稱爲“旋風炮”。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將炮安裝在車上的“拍車”,或將炮安裝在船上的“拍船”,可以隨軍機動作用,成爲當時的重武器。隋朝末年,魏公李密命令護軍將軍監造拋車,一次製造了300架,稱爲“將軍炮”。
而秦軍現在所展示的,正是集合以上各家所長而製出的獨腳大將軍炮。炮身安裝在雙駒拖拽的大型戰車上,可自由的進行三百六十度轉向,炮手由一百名身強力壯的士兵擔任,百人一齊拉動炮繩可將二十斤重的石彈拋出五百餘步。
便說這是,炮車一出,十萬秦軍便齊聲大喊:“將軍!將軍!將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