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海神天兵

秦國水師吃了敗仗,這原也在無敵的意料之中。

反正一早無敵將水軍翻江營全數調給子岸的時候,就計劃好了讓他敗着玩兒。對於秦國這種原本就沒有水師的軍隊,順便拉扯點人組個隊建個水師就想把人家老牌水上大國拉下船來,這豈非是可能之事?

因此,無敵在做好損控工作之後便也放手去練,有道是“剩者爲王”,只有在這場越楚水軍激戰當中剩下來的秦軍將士,纔有可能是日後秦軍水師的脊樑。而所謂的損控,也就是損失控制,秦國的水軍與別的兵種不同之處就在於:一、待遇好,餉酬高。二、沒有督戰隊。

按照無敵的建軍思路,水軍不同與陸軍的特色就在於水軍是靠船吃飯,換言之就是:哥乾的過你,那就啥也不說;哥要是幹不過你,哥換條船繼續跟你幹。

因此,秦國水軍軍事規章裡明確規定:水師作戰時,船舶指揮將領必須以保障士兵生命爲第一要務,戰況不利於己方或船隻受損程度達到臨界值,無法繼續作戰時,應立即棄船撤離。

人,永遠要比船重要!

船毀了可以再造,人死了不能復生了!

正因爲秦國水軍有如此條例,這才使得楚軍將秦國船隻派上去當炮灰時,損失的反倒是自己的人馬。

不得不說次水戰可是給秦國水軍開了一次眼界,讓老秦人明白了這個時代的水戰究竟該怎麼打。戰國的時水戰,並未如後世那般慘烈,以子岸所見,楚越兩軍的水戰主要也就是三種作戰方式:其一是衝撞,直接以船首撞擊。其二是箭擊,遠射火箭近拋勁矢。其三便是接舷跳幫肉搏戰。

只是秦楚聯軍與越軍地力也太過懸殊。越軍有近兩百艘主力戰船。這種被命名爲大翼地船寬一丈五尺二寸。長十丈。乘官兵水手九十一人。配有鉤、矛、斧各四把三十二張。箭三千三百枝;又有中翼過百艘。這種船型寬一丈三尺五寸長九丈六尺;寬一丈二尺。長九丈地小翼戰船。則不可計數。

秦此來。本就是爲了向楚國地水軍學習經驗因此出戰之時早就跟將士們交代了對策。接戰之後。秦國水軍負責操船。而登船地楚國水軍負責指揮和交戰。兩軍戰船在江面上或衝撞、或對射、或跳幫肉搏。秦軍並不參與。一旦發現船隻損毀過重。負責指揮地秦軍軍官便會以軍號下令棄船秦軍士兵便會毫不猶豫地轉身投入江中。向兩岸渡逃離樣一來船上正與越人酣戰地楚國水軍自然也就傻了眼。

秦楚聯軍在昭關再佈防線之後。秦軍私下統計得出了此戰秦軍死五百三十七人重傷八十二人地損失。而楚軍戰死者則是四千有餘殘難記。至於越軍損失。卻是大翼三艘。中翼十二艘。小翼百餘首。傷亡應在一千左右。

統計了戰損。秦軍方面還算鎮定。覺得此點損無傷大雅。而楚軍地將領們卻是暴跳如雷。在主帥大帳裡鬧騰着要斬殺不戰而退地秦軍將士。以慰那些冤死在長江裡餵了水魚地楚軍將士在天之靈。而楚軍水師主將看着子岸一臉地黑灰。反倒是爲秦軍說起了話來。言道秦軍水師草創。未曾經歷過大戰。士兵當中有貪生怕死之徒也是自然地事。

如此譏諷言語。要是換了往日。有人敢說老秦人貪生怕死。只怕子岸早就將起來。可此時他那火爆脾性早就轉了。直言秦軍不善水戰。既是聯軍自以擅長水戰地楚軍爲主。如今戰敗。如何要秦軍擔責?見子岸擺出正理。況且秦軍確實唯楚軍馬首是瞻。楚軍將領當即也笑不起來了。

秦軍本來就說不會水戰。也是你楚軍負責調度指揮作戰。如今戰敗了你卻怪罪秦軍作戰不力。這豈不是天大笑話?

到了後來,楚軍也不好推諉戰敗之責,只得將此事分別報給兩國的國君定奪。而秦楚聯軍的水寨也將越軍水師生生堵在昭關,就等着戰機出現,一戰破敵。至於分兵的另一路秦軍水師也適時的出現在越軍背後,只是無人得知這號稱八萬人馬的步伍當中,卻有三萬消失不見,去無影蹤。

話說回來,秦楚聯軍的水師和越軍水師在昭關對峙相持,秦軍主力與越軍主力也在廣陵城下上演着愚敵以自娛的大戲。

從嬴無敵五年十二月初到六年的正月末,秦軍基本上就沒幹什麼正事,就是每日裡派出大軍列陣,然後出列三人與越人單挑戲耍。這其中秦軍也並非是每戰皆凱,時不時越

也會派出武林高手,爆出冷門。而秦軍也總不能都的老面孔去應戰,因此秦軍之內也造成了一種別樣的情勢,那便是每日出戰的人選,得由前一日晚間秦軍內部的擂臺比武決定,凡出戰者,勝可獲賞百金獎賞,敗也有五十金撫卹。

如此一來,秦國的士兵人人踊躍,都想爭得名額去軍前與越人鬥勝。而越國那邊雖然偶有勝利,卻是越戰越餒,一開始越王也覺得如此每日單挑,不乏是一個打發時間、消磨時日的好事,可一個半月下來,越國敗多勝少,雖然越國人人習武,個個使得一手好劍,可碰上了好勇鬥狠的秦人,卻沒想到竟是在單打獨鬥這種越人強項中落了下風。最讓越人可氣的是,自打秦人連續幾場鬥劍敗北後,便不再派出用劍的戰士,而是清一水的拿起了大棒鐵錘。

武功再高,也怕棒敲,越國銅劍犀利,可對上大棒鐵錘,便也只有吃癟的下場。

因此鬥陣一個半月來,秦軍大營的轅門外所掛的鬥勝牌明明白白的寫着:秦國勝九十八場、負三十一場,平六場。

到了嬴無敵六年二月初三這天,兩軍鬥陣秦國接連勝了兩場後,再也耐不住性子的越王大怒之下派出使者取消了第三場鬥勝,反而向無敵下達了決戰書,要求兩軍於二月初六這天決一死戰。

對此,無敵自然麼意見,當即應了越國使者。

大秦嬴無敵六年二月初,當日風和日麗,暖風徐徐,蘇北平原上一副草木蓬勃,生機盎然景象。

辰時剛過,蘇原的東邊便揚起了一陣濃烈的塵煙,只見身穿土紅色戰服的越軍漫山遍野的向秦軍大營壓了過來,直至距離秦軍大營不足五里之地這才收住腳步。而越軍停步之後,便見當先兩輛華麗的馬戰車從中軍駛出,奔在前面是一輛載着面“越”字大旗的駟馬戰車,車身古樸,以少有的紅色戰馬拖拽,而緊隨其後的一輛華麗戰車卻是四匹白馬駕拉,在土紅色的海洋裡顯得分外搶眼。

只待越軍擺好了陣勢,秦軍這纔開轅門,慢慢悠悠的從大營中行出,就在營前列陣以待。

無敵對戰車的研究還算徹,知道這是一輛配備五名車戰甲士的春秋時代老式重型戰車,目前基本在山東六國當中已經絕跡。見越軍要戰前對話,便帶了大哥嬴虔和三名鐵衛,以及一名楚王派來的特使,策馬迎了上去。

來近前,無敵見白馬戰車當中,一個年紀不過三旬,生的眉清目秀的男子着大紅斗篷,手執一把奇形佩劍,傲然而立,想必此人正是越王無:!

無敵等人近前,越王無站在戰車上巍然不動,低頭斜眼打量着策馬奔馳而來的無敵,揚鞭以陰陽怪氣的周室雅言笑道:“都說西秦窮卑,秦人莫是連一輛督戰車都拿不出來麼?”

無敵不駕車,策馬來見,本沒有思慮什麼禮儀,聽到無:竟然用此爲話柄,當即對他的印象大打折扣,不由回道:“戰車?過時咯!”

“此話何意?”無:聽出話中譏諷,當即反問。

無敵笑道:“朕在少梁山上便說了,戰車這種玩具已經過時了。”

“哈哈哈哈哈!”無:哈哈大笑,恍如根本聽不出無敵的譏諷般笑得非常張狂,喝道:“狂妄鼠輩,可知我大越的海神天兵戰法麼?”

“什麼戰法?”無敵聽來一笑,卻是調侃道:“天兵戰法?不過蝦兵蟹將,也敢自稱天兵?”

“好!”越王一跺腳,指揮大戰車與護衛戰車飛馳向戰場右邊一個山包,越王向東海方向深深一拜,猛然回身,拔出青光閃爍的吳鉤大吼:“海神駕臨!天兵奮威!”

隨着悠長尖銳的呼號,那面紅色大旗左右急速擺動,便見越軍陣前的三百多輛戰車飛馳兩邊,“嗚嗚”的海螺號聲響徹山谷,土紅色海洋中便涌出了一個怪誕猙獰的大陣士兵們戴着青面獠牙的海藍色面具,扛着碩大的色皮盾,執着閃亮的吳鉤彎劍!

這便是天下罕見而越國獨有的“海神天兵陣”。隨着這大陣涌出,越軍僅有的三百多輛戰車與數萬騎步兵便分列在“海神天兵”的左右,護衛着大陣側翼壓了上來。

看這陣勢,無敵當即傻眼,向身旁的大哥嬴虔笑道:“喔唷!越人想要拼命?”

嬴虔大笑道:“哈哈哈,便讓大哥衝殺一陣,撈些魚蝦下酒。”

第289章 劃江而治第54章 西豲狼主第101章 天之所欲第297章 火龍焚城第152章 進逼櫟陽第166章 櫟陽書院十一塑國築鼎第224以逸待勞第262章 大發其財第95章 天命最高第227章 秦楚十約第242章 越女刺秦第17章 烈女白荷第289章 劃江而治第48章 烽煙驟起第217章 天賜嬴球第35章 陽谷論策第36章 蒼狼獻子第253章 塵埃落定第188章 蠶羌蠶劼第27章 血戰山村第49章 請戰西豲第116章 壘謀疊計第97章 天命在我第78章 公叔病逝第180章 天公地道第131章 顏率獻周第73章 英雄戰車第62章 焉塞烏逢第201章 大秦七律第303章 圈地遷民第266章 暴君死來第165章 十二字策第47章 武器革新第280章 來兮歸去第237章 功臣歸來第313章 再施奇謀第118章 魏卬謀國第249章 愚敵以戲第68章 大開殺戒第35章 陽谷論策第84章 以酒論國第130章 罃王歸魏第208章 秦將大出第120章 乘風歸去第10章 風起雲涌第137章 農商爲本第238章 東海之濱第192章 鋒芒畢露第144章 以勢制力第278章 亞里斯多第125章 國士劍履第234章 四國連橫第10章 風起雲涌第237章 功臣歸來第254章 鋒芒初露第210章 櫟陽之晨第301章 過河拆橋第71章 初會龐涓第229章 盟約達成第301章 過河拆橋第71章 初會龐涓第79章 洛陽王城第289章 劃江而治第26章 君已入甕第256章 免貴姓嬴第220章 築鼎塑國第227章 秦楚十約十六爭霸天下第69章 馳援少樑第240章 予民希望第63章 烏氏玲瓏第287章 狼子野心第45章 財貨奇謀第171章 亙古之變第259章 旅者熊義第33章 忠誠衛士第31章 滿載而歸第95章 天命最高第186章 新初租禾第79章 洛陽王城第223章 圍點打援第222章 聲東擊西第308章 火龍神威第97章 天命在我第45章 財貨奇謀第311章 半渡狂擊第268章 大做文章第141章 懷技其罪第255章 放犬還家第204章 氣勢如虹第153章 半渡而擊第309章 不溫不火第125章 國士劍履第282章 相挾城下第185章 再見王良第48章 烽煙驟起第32章 顛倒黑白第38章 時機未至第19章 血染長街第108章 東風而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