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邊什麼情況蘇小晚不知道,不過,送走了她們,心裡也不是很平靜。
誒!韓冬晨這是被人惦記了啊,現在這麼出名了,以後惦記的人會越來越多,越優秀的人,面對的誘惑也就越多,也會有更多人的追求,這是社會法則,你沒有辦法更改,只能讓自己變的越來越好,才能比肩,自怨自艾,早晚會出局。
打定心思後,就又去研究報紙去了,對於,是不是能把真像傳出去,蘇小晚並不擔心,對她來講都沒所謂,別人怎麼樣,她都不在意,她只看韓冬晨的態度就夠了。
日子靜悄悄的過,從剛開始,還不是很適應韓冬晨晚上不回家,後來也習慣了,而且,還越來越隨意,不像以前那麼拘謹了,每天沒事就看報紙,這一年的報紙都快看完了。
前兩天,自家育的小菜苗長出來了,還是和王紅、鄭海梅一起去種的,現在隔兩天去澆點水就可以了,之後就看它們自己慢慢的長就行了。
董玉嬌那邊,最近沒什麼消息,只是那天晚上好像哭聲挺大的,在人就沒見過其人了,包括周教導員也一直都沒回過家屬院,軍屬院裡說什麼的都有。
但是,蘇小晚對這些都不太關心,也不知道都說了什麼,她每天很忙,也從不下樓去說八卦,大家也以爲她上次受傷還沒好呢,在家養身體。
這天,蘇小晚還在看報紙,有小戰士就過來敲了門,說有她的信件,讓她去投遞站取,取回來一看,是陳大娘的回信,蘇小晚很開心。
從寄信到收到回信用了一個星期時間,這主要是陳奶奶,在收到信後,晚了兩天才回,時間就給耽擱了。
陳大娘信中說身體一切都好,現在退休了,平時就鍛鍊身體,和大院的人聊聊天。
信裡還笑罵了蘇小晚是個小鬼精靈,不過言語中能感受到老人的喜愛還有關懷,表揚了韓冬晨,又說了一些和大院人的相處之道,做軍嫂的一些其他的事情,和一些應對方法。
林林總總的寫了一堆,不過就這樣一封信,讓蘇小晚感覺到很溫暖。
然後趕緊給陳大娘回了信,寫了一些菜地的事,還有一些鄰居的趣事,把自己受傷了的事也提了提,又說了點自己的擔憂和害怕。
然後,間接的問了下自己是不是闖禍了,表達了下自己的迷茫和無助,之後,還有一些關心,一些注意飲食的話,就把信給郵寄出去了。
蘇小晚並沒想讓陳大娘幫解決什麼事情,只是作爲一種情感的表達和傾訴,這也是一種信任,在交往中,大家需要共同經歷些什麼,分享些什麼喜怒哀愁,甚至一些小秘密,這樣才能使關係更加緊密,親近。
再有老年人,一般也挺喜歡幫助人的,尤其是在言語中,一生的智慧總是想要傳承下去的。
做完這些,蘇小晚也要開始着手寫作的東西了,買了好幾份最新的報紙,每份報紙上面的週刊種類都有不同。
有《中青年日報》《人民日報》《新華日報》《解放軍日報》《工人日報》《中國兒童日報》......等。
還有女性類的日報,這時候國家提倡,女人能頂半邊天,國家還提倡和支持,女性自主自立。
還有一些描述故鄉或者風景類的等等。
蘇小晚花了大概一個星期的時間,把收集的報紙上招收稿件的都寫了一遍,然後貼上郵票。
寫完一個發出去一個,現在的很多通訊都是靠信件的,發去的地方有的遠有的近,但是大致上一週時間就能收到了,要是稿件被徵用了之後,會把匯單郵寄過來,這也大概一週的時間,算下來,往返也要半個月的樣子。
而且,每寄出一份的稿件上,裡面都會寫清楚寄件人地址和寄件人姓名,還有存摺信息,現在用的是韓冬晨的存摺,等過些天,在去辦一個自己的。
蘇小晚還給自己取了一個筆名叫“沐陽”,原本是想叫沐晨來着,不過,琢磨了半天還是選擇了沐陽,取義是沐浴陽光的意思,沐晨也很好,但是,晨光沒有中午的陽光溫暖。
蘇小晚把這些稿件寄出去,也是想先試一下水,探一探行情。
蘇小晚對現在的文學環境不是很清楚,雖然她上輩子出生在八十年代中期,但是,太小根本沒印象,長大後,瞭解的也不多,因爲工作的關係,到是對大的商業變動知道一些,所以,對於現在這個時代的文學環境,瞭解的很少。
記憶中好像是這個時期剛剛恢復高考沒多久,很多知青返鄉,文/革好像也剛結束,還有一些在文/革期間受到迫害的人,大部分這樣的人成爲了當代的作家,也形成了很多學派,很多文章的主題都是與文/革的歷史記憶有關。
像什麼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等,很多都是對民族、國家命運的深切思考,這一類的。
好像這個時代是寫書和出版的黃金時代,出版書好像也不花錢,只要出版社的編輯認可,就可以出。
具體的蘇小晚也不知道,只是大概的印象,不過,現在先寫一些小文章,看一下環境在做下一步的計劃。
日子就這樣簡單的進行着,期間又收到了陳大娘的回信,信中提到對蘇小晚身體的關心,還有對她的寬慰,大概意思就是,不是她的錯,讓她不要擔心,要相信部隊,相信組織,相信黨。
最後還表達了對她的想念,邀請她有時間去家裡做客。
蘇小晚收到信後,覺得自己有必要去看望一下老人家了,反正,這邊離城裡也近,這人要長走動纔會親近,於是決定明天就去。
正好醃製的辣白菜也好了,可以帶去給老人家嚐嚐,哦,對了,再做個小點心吧,做酥餅好了,也方便,不過家裡沒有葷油了,趕緊穿衣服去小市場買塊肥肉去,回來好渣油。
穿戴整齊後,開門正好看見王紅帶着孩子從樓上下來,她也正好要去小市場買東西,於是兩個人正好結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