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後人

公元1398年,大明王朝開國帝君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當時,由於太子朱標早死,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即明惠宗,改立年號建文。明惠宗在位期間,爲了鞏固皇權,大力排除異己,當時燕王朱棣坐擁重兵,明惠宗甚是忌憚,便以增添邊防軍事力量爲名,欲將朱棣的精兵強將調到邊關並藉機除掉朱棣,不料計謀被朱棣識破,朱棣巧立名目,以“清君側,靖內難”爲名,發動大軍南下,一舉拿下應天府,此事史稱“靖難之役”。暴亂之際,皇宮突發大火,明惠宗朱允炆自此下落不明。朱棣則順理成章的即位稱帝,並改年號爲“永樂”。永樂年間明朝國力昌盛,形成赫赫有名的“永樂盛世”,盛世期間,朝廷大力鼓勵農商。

當時的山西省雖然被朝廷調往河南等地的移民足有百萬之衆,但由於山西當時的條件得天獨厚,不論是農業還是商貿都發展得如日中天,成爲當時明朝的中堅力量。

此時,移民政策並沒有結束,只是因爲朝廷的局勢動盪,移民的事耽擱了幾年。待局勢穩定後,朝廷重新登記人口,只要年齡達標,家庭人口達標,仍然需要往其他發展落後的地方移民。而河南省由於黃河多次決堤,殃及百姓,導致省內多地老百姓家破人亡。禍不單行,那幾年又鬧起了蝗災,河南省包括周邊的山東省河北省等地顆粒無收。好在明成祖朱棣英明聖賢,免去許多雜稅苛政,又多次對受災民衆開倉放糧,受災的災民才得以渡過難關。

經過了許多年的移民,山西省幾乎每個村子都有大半的人被迫轉移到河南省山東省安徽省河北省等地落戶安家。好好地一家子被活生生的拆開,分居兩地,不得相見,此種滋味,甚是煎熬。

於是在永樂盛世期間,山西省的許多經商之人便假借做生意的名義,多次前去河南尋親,但是這樣的人是受官府管制的,外出的日期有一定的限制,少則數月,多則一兩年,如果到時候人不回來,官府就要採取措施,什麼措施?當然是殺殺殺了!要麼把不回來的人抓到了殺掉,或者有的地方連抓人都省了,直接就把他們的家人殺掉!如此一來,很多商人倒也本分,不管有沒有找到自己的親人,都會在規定的時間內回到老家山西。

王有田一家往河南搬遷的時候,把大兒子王豐年認給了村上的老光棍趙青牛做兒子,趙青牛將其改名爲趙來喜,如今也早已經成家立業。趙來喜十九歲那年,在義父趙青牛的主持下,娶了鄰村的一位姑娘爲妻,那姑娘名叫厲紅蘭,家中其他人早在幾年前就被迫搬去了河南,現在家裡只剩下自己和老母親一起度日,厲紅蘭嫁給趙來喜後,生下了三男兩女五個孩子。而後,趙青牛病逝,家中只剩下趙來喜夫妻倆和五個孩子共七口人。

王有田的二女兒王春花當時被許配給了周鐵匠家的兒子做童養媳,周鐵匠的兒子名叫周朝林,母親早逝,本是家裡的獨子。王春花來到周家後,一轉眼十幾年過去了,也已經到了該成親的年紀,兩人便舉辦了婚禮成了親。

而王有田的老父親,則早就在一家人分開不到一年就因病離世。

因爲環境條件好,周朝林成年後子承父業也做了鐵匠,一手打鐵的手藝爐火純青,十里八鄉非常出名,很快周朝林就在鎮子上買了房子,把父親和王春花接了過去一同居住。一年後,王春花生下一女,取名周香蓮。

這一年,明成祖朱棣大舉進兵漠北地帶,強勢打壓韃靼和瓦剌,導致朝廷的兵器弓箭等損耗很大,於是朝廷下令,從地方上徵召有手藝的鐵匠工匠,周朝林被招了去,此一去,就再也沒回來過,連個音信也沒有了。周家失去了頂樑柱,家道漸漸沒落,周鐵匠去世後,王春花乾脆賣掉了鎮子上的打鐵鋪和房子,又搬回來鄉下居住。

趙來喜如今也三十多歲,五個孩子中大點的都已經十來歲了。朝廷消停了幾年的移民政策又一次下達,像一塊石頭一樣壓在一家人的心頭。

這天一大早,趙來喜就找到了王春花的家,兄妹倆寒暄一番就談起了正事。趙來喜開門見山的直接對妹妹說:“春花,你也聽說了吧,換了皇帝后,很多地方的當官的也被換掉了。”王春花回答道:“當然聽說了,我前段時間還在鎮上住的時候就知道了。怎麼了哥?”趙來喜說:“還記得咱們爹媽當初搬走的時候嗎?那時候咱們兩個還小,爲了不讓咱們兄妹跟着受罪,這才把我認給了乾爹,把你許配給周朝林做媳婦的。”王春花聽了,眼中泛起淡淡的憂傷,回答道:“當然記得,這一晃十幾年了,還挺想爹媽的,哥,怎麼忽然提起爹媽了?”趙來喜說:“我前幾天聽人說了,這次移民是不把六歲以下的孩子計算在內的,你嫂子我們五個孩子,超過六歲的有兩個,加上你嫂子我們倆,六歲以上的才四口人,剛剛達到移民標準。”趙來喜有些爲難的看了看妹妹王春花,下定決心直接說明了心中想法:“花,哥想把孩子人給你個,這樣的話,咱們兩家都不用搬走了。”趙來喜說出這些話確實有些難爲情,王春花的丈夫周朝林被朝廷徵召去漠北冶煉兵器,至今音訊全無,家中只剩下王春花和一個剛滿四歲的女娃娃周香蓮相依爲命,生活過得頗爲艱難。

趙來喜又對王春花說:“春花,你放心,我和你嫂子每個月都會給你錢糧,不會讓你太爲難的。”王春花明白了哥哥的意思,自然也就答應下來。

於是,選了個日子,趙來喜和妻子厲紅蘭就帶了許多錢糧米麪,領着九歲的二兒子趙高成來到了王春花家,從此以後,趙高成和姑媽表妹一起生活,就此躲過了強制搬家的政令。

趙高成十分懂事,平日總是搶着幫姑媽做家務,砍柴做飯,洗衣種地什麼活都可以做,姑媽對趙高成也是十分疼愛。

趙高成十一歲那年,王春花覺得不能讓趙高成一直窩在家裡只做些農家雜務,那樣的話豈不是耽誤了孩子?於是和哥哥趙來喜商量了一下,狠狠心,自己出錢把趙高成送去了私塾唸書,趙高成很聰明,先生教的東西一學就會。也很勤奮,讀書回家仍然搶着做家務和照看錶妹,私塾的先生非常賞識他。

只讀了三年書,趙高成就在先生的鼓勵下參加了鄉試,考取了秀才。私塾裡教的東西已經不能滿足他了,而且,自己也已經十四歲了,是個成年男子了。畢竟古時候男孩子十五六歲就要結婚成家的。另外,趙高成也不想讓姑媽太辛苦,就去了鎮子上,想找個學徒的差事來做,畢竟既可以學點本事,又能掙點銀兩補貼家用,所以,當時的學徒行業很是受人歡迎。哪知道,趙高成找了好幾家酒樓藥鋪商行裁縫鋪衣帽店等等的地方,都被拒之門外,那些個商家有的是並不需要人手,而有的商家的掌櫃則就是看他瘦瘦弱弱的的樣子,感覺渾身沒一把力氣,不願理收留他。

一連在鎮子上逛了大半天,所有的大一點的地方都去打聽過了,趙高成還是沒有被人留下。趙高成覺得,可能這段時間那些掌櫃的確實不需要人吧,如此,那就先回去吧。既然不用再找差事,趙高成也就放鬆下來,在鎮子上四處逛逛看看,哪知,無心插柳柳成蔭,自己竟然被鎮子上最大的藥鋪濟世堂收留了!

藥鋪掌櫃本姓張,由於醫術高明,宅心仁厚,人稱張妙手,張妙手治一般疾病向來都是手到病除,爲什麼是手到病除而不是藥到病除?張妙手只需要給病人搭了脈,他說這病能治,開上幾服草藥,病人按照他的吩咐,服藥兩三天病就好了,遇上一些疑難雜症,張妙手也沒有辦法的,就直接告訴病人另尋高明,絕不多賺病人一文錢。

張妙手家中四代從醫,早在宋朝時期,張妙手的曾祖父就是七裡八鄉出了名的赤腳郎中,後來積累下一些財產和一本醫術,傳給了大兒子,也就是張妙手的爺爺,爺爺開了藥鋪,起名爲濟世堂,秉着曾祖父立下的規矩,以救死扶傷爲己任,在亂世中懸壺濟世,從此後,濟世堂代代相傳,張家的醫術也越來越精湛。等到了張妙手接班的時候,濟世堂已經是洪洞縣最大的藥鋪了。縣裡許許多多財主商賈都爭先恐後的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去濟世堂學些本領,畢竟,那年代,有一門手藝在手,實在是太重要了。但是那些人都掃興而歸,至於理由嘛,用張妙手的話來說,那就是:“你家孩子不是這塊料!”濟世堂作爲出了名的大藥鋪,裡裡外外一共十幾個人,每一個人都是經過張妙手精挑細選親自任命的,從六十多歲的賬房先生,到七八歲的熬藥女童,無一例外。既然這樣,爲什麼趙高成他一個普普通通的農家孩子反而被張妙手看中並且選上了呢?

此事說來還有一段故事呢。

章節心語:有一種狼狽叫漂泊,有一種心酸叫分離;有一種智慧叫取捨,還有一種成長叫寄人籬下。趙高成避過了漂泊,躲開了分離,學會了取捨,忍受着寄人籬下,一點一滴的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