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年間,前門外珠寶市集中開設首飾樓,也叫紅貨店。光緒末年開誠和樓首飾店。據他說,製作金銀首飾講究鑲嵌,首飾上鑲的寶石、鑽石比金銀活兒值錢。
有錢人家買首飾看重首飾上鑲嵌的珠寶,到珠寶市來,既是來買首飾,也是來買珠寶。所以這條不長的小街叫珠寶市。
道光、咸豐年間崇尚紅色,鑲有紅寶石、紅珊瑚的首飾暢銷又值錢。純金或包金首飾鑲紅色的寶石,飾物呈紅色,便俗稱黃金和珠寶爲紅貨。
光緒年代的廊房頭條、二條、三條和珠寶市一帶,開設金店、金珠店、首飾樓、玉器鋪較多,不少鋪家前面設店後面是作坊,大的金店、首飾樓也賣珠寶,舊時代統稱這些行業爲紅貨行,它們是同行不同業,故而有金銀首飾業,又有珠寶玉器業。
作首飾、琢磨玉器都是又苦又累的手工活兒。舊時代的玉器作坊、首飾桌子,學徒、工匠每天要幹十二個小時以上的活兒。做首飾要拉風箱化金化銀,掄大錘敲打金銀,用鋼銼銼金銀。還要鏨花、吹焊,鑲嵌、光亮等等,作成一件首飾要經百錘千銼,實爲不易。
而玉器作坊的活兒,更爲笨重而勞累,玉工雙腳蹬着木架子上用傳送帶繫着的鐵製的圓盤不斷地轉,手拿着玉料在砣頭上磨,身邊放着一盆用水泡的金剛沙,不時往砣上倒水泡金剛沙,混身泥漿,琢磨不停。夏天汗流如雨,冬季金剛沙水寒刺骨。
紅貨行,對一部分從業人員來說是發財致富的行業,對另一部分人則是勞累辛勤的行業。
舊時代,人們把珠寶玉器行稱爲“運氣行”是有道理。
這行業分買賣人和手藝人,有的手藝人做了買賣,沒手藝也沒本錢,而有眼力、有路子的買賣人,碰運氣也能發財。因爲珠寶玉器商品的種類、成色、規格多種多樣,其中真假雜糅,難於分辨,做這行生意非有眼力不可。
珠寶玉器沒固定價格,隨着人們的愛好、社會習尚的改變,價格會發生很大變化;一件貨在甲手中可能賣不出去,到乙手中就可能利市十倍,乙有賣這路貨的路子,這路子是保守秘密、相互封鎖的。
所以做這行生意全憑個人找路子、碰運氣。玉器行中同業人員可以川貨,看好貨講妥價錢便可將貨拿走,轉手賣出後再去還帳。所以經營這行業有時不需要本錢,拿塊包褓皮就可開業。
做買賣的又離不開耍手藝的。大的珠寶玉器鋪不是設有玉器作坊,就是長年養着琢磨玉石的高手。瑞興齋設有百餘工匠的玉器作坊,才能同日商一次交易達黃金數千兩之巨。
榮興齋經理樑幼鱗有特種技藝,善於製作假漢玉,他作的假漢玉可以亂真,內行人也難於鑑辨;翡翠大王鐵寶亭不開玉器作坊,但他長年養着兩名玉工高手。
他買來一件翠料,成色極佳,但一側有疵點,大爲減色,玉工爲之剔除疵點,製作成麻花鐲,完美無瑕,式樣新穎靈巧,三十年代以四萬銀元賣給上海杜月笙,杜妻又將它送給了宋美齡。
玉器行的買賣人離不開手藝人,所以在老玉器工匠、老珠寶玉器商中,長年傳說着元代有位邱長春教人治玉的故事:在金、元時代有位道士,道號長春,姓邱名處機。他遊歷於新疆、
甘肅、陝西、河南等地,擅長治玉的各種技藝,人們都說他掐金如面,琢玉如泥。
乾隆後期荷包巷商販羣集,荷包繡貨最負盛名,成爲京城的繡貨市場。明清兩代在這裡賣繡花荷包,雖遭火燒,卻越來越興旺。
古代歧視壓迫婦女,封建禮教中有“三從四德”。三從: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婦功則要婦女會做針線活兒,譬如繡花、縫做衣裳、織布紡紗等。
繡花荷包原是“相親”時用的,少男少女訂親之前,男方家長要看看女方的針線活兒,女方便將繡好的荷包送給對方看。
京城裡住有衆多的大家閨秀,她們有的會繡花,也要買來繡花活計做樣子;不會繡花的,相親時家長往往是到荷包巷去挑選繡花荷包,充當女兒繡的。
明清時代,繡花荷包很講究,富貴之人將它系在袍褂之外,做爲飾物。荷包巷繡貨市上,還有繡花枕頭頂、繡花衣裙,以及繡花香袋兒、眼鏡套、表囊、扇套、褡褳等等。這些繡花小零碎,古玩行人統稱之爲“活計”。繡花荷包和香袋兒,在康、雍、乾時代是在年輕人中間“時髦”的東西。
《紅樓夢》第十七回,有一段寫寶玉與黛玉因荷包而賭氣落淚的故事:“黛玉聽說,走過來一瞧,果然一件沒有,因向寶玉道:‘我給你的那個荷包也給他們了?你明兒再想我的東西,可不能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