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閉塞的古代,文人的詩文著作流傳非常困難。後來他們發現,平生在筆墨上學得的拳腳,居然可以在一柄小小的紫砂壺上大放異彩。
宜興多溪山,一壺盛風流;茶陶歡欣處,恍惚是仙州。
許多傳世的詩文與畫卷,就這樣不經意地從文人們的胸中流瀉出來。有一句流傳千古的禪林法語只有三個字:吃茶去。
那是叫人把纏繞於心的世間煩惱拋卻一邊,以空虛清明的心境去過一種清淡無爲的生活。
從匠人角度分析,沒有名氣的紫砂手藝人社會地位極其低下,做壺只爲換飯吃,基本上沒有尊嚴可言。
非常需要藉助官員與文人的話語權來提高自己作品的知名度,所以文人與工匠各得其所,體現在一把壺上,早已是血肉交融,哪裡還有貴賤之分?
一個小小的壺坯上,既可以題寫壺銘、以抒發自己的人生感懷;又可以纂刻花蟲鳥草,以寄託行雲流水的性情。
敢問天下哪一種陶瓷器皿能與之比肩?
就連那那才高氣傲的徐文長,爲尋覓一把紫砂壺,專門從紹興跑到宜興,還寫下青箬舊對題穀雨,紫砂新罐買宜興的詩句。
有經濟實力的文人,像明代的趙宦先、董其昌、大收藏家項元汴等,乾脆專門在宜興住下來,尋找合意的紫砂藝匠,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定製砂壺。
晚清的吳大徵,也就是吳湖帆的曾祖父,喜歡把紫砂藝人請到家中做客師,顧名思義,這是客人級別的師傅,在當時已經算是極高待遇。
民間藝人大抵有個特點,過眼不忘且模仿性極強。沒費多大勁,就把那些古玩上的好東西潛移默化移植到紫砂壺上。
所謂的文人蔘與紫砂,骨子裡就是這樣的癡愛加才情;再加上名工的絕技,才叫真正的珠聯璧合。
半世倜儻、一生風流;性情所至,如高山流水,儘可在此一瀉千里。
魯善工猛地睜開眼睛,現在文人壺是最適合自己發揮的新領域!
紫砂不用說,吸收顧景舟、陳鳴遠、曼生壺的手藝精髓,加上瓷器的手感和燒窯經驗,很快就能大成。
篆刻更是自己的殺手鐗之一,加上剛吸收的清代名家扇面繪畫書法功力,方寸之間,大有可爲。
紫砂、繪畫書法、篆刻。
三位一體!
天下無敵!
胸中再次豁然開朗,一個個點融會貫通,眼前又是一片新天地!
紫砂壺發展史上有四個人功不可沒:供春開制壺之端,大彬改制壺之法,鳴遠乃花貨巨匠,曼生賦紫砂以氣韻。
現在自己手裡有三個大師精品,加上顧景舟,紫砂手藝必然一日千里。
新的目標定爲文人壺,結合紫砂、書畫、篆刻於一身,三位一體,最能代表文人風流,千古茶道精髓。
確定計劃後,放下紫砂,重新欣賞萬柳堂扇面,十四張基本都是清代名家,只有兩張例外。
張大千的美人扇面!
魯善工拿起其中一張,這肯定不是廉泉藏品,應該是後來山中家族補充而來。畢竟近現代兩位大師,一是齊白石,另一個肯定是張大千。
看着扇面上清純可人的美人,眉宇間有種異域風情,在大千筆下栩栩如生。
“池春紅!”
魯善工查詢完資料,不由感嘆,爲什麼張大千的美人與衆不同?
原因只有四個字:
因爲愛情!
資料記載當年,張大千應島國古董商江藤陶雄邀遊朝鮮,江藤爲僱來一位原爲伎生少女伺候筆硯,大千爲她取名池春紅。
據大千多年後描述:春紅楚楚可人,而且心思靈巧,兩人語言不通,但春紅善解人意,相處不久,情投意合,雙雙私訂終身。
但當時他已經有兩位夫人曾慶蓉和黃凝素,於是跟池春紅拍下一張合影,並寫兩首《陳情詩》,寄給黃凝素,試探夫人是否同意他異域納妾。
不料此事不僅被夫人拒絕,而且張大千母親曾太夫人更嚴命其立即返家。
癡情的池春紅海誓山盟要等張大千回來,張大千心中不忍,留下一大筆錢,讓她在家鄉開一中藥房,以維持生計。
直到戰爭爆發,二人失去聯絡。後來得知池春紅在戰爭中被殘忍殺害,悲痛萬分,立即題寫“池鳳君之墓”寄給春紅的兄長,爲她修墳立碑。
張大千平生所作情詩只有十來首,寫給池春紅的就有六首,對池春紅用情頗深,絕非文人風流獵豔。
偶聽流鶯偶結鄰,偶從禪榻許相親。偶然一忘維摩疾,散盡天花不着身!
魯善工閉上眼睛,回味着大千筆法之精妙,繪畫最難乃人物,如果按照真實水平來說,張大千絕對在齊白石之上!
大千的潑墨山水、荷花等作品,成就之高自不用說。就連仕女畫,也是自成一家,水平之高不容忽視。
白石老人有衰年變法,而張大千更是背井離鄉,遠赴敦煌寫生,一去就是四年,其中風餐露宿,九死一生,非外人能理解。
筆下既有優雅的少婦,風華絕代的仙女,也有受驚嚇的貴妃,各種類型、各種情緒美人的風情都被刻畫得細緻入微。
他眼中的美人標準苛刻得太多,不僅要長得美,而且要嫺靜娟好,有林下風度,遺世而獨立之姿,一涉輕蕩,便爲下乘。
他的仕女畫之所以能雅俗共賞,成爲繪畫題材中最受歡迎的一類,與他對美人的美刻畫得淋漓盡致、神髓逸出,密不可分。
魯善工腦中閃過各種信息,筆法是六朝至隋唐人物畫的藝術精神和創作技法,而風格主要吸收北齊壁畫的那種非常挺健的線描。
造型上汲取盛唐侍女的雍容華貴,健康秀美;設色受佛教造像及藻井圖案的影響,並參考藏傳佛教施用礦物質顏料的技藝。
所以才成就一代宗師,特別是仕女圖,吸收隋唐人物之精髓神韻,融合佛教題材,筆下無論觀音,還是九天玄女,只能用一句話形容:
此女不應人間有,
九天仙女下凡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