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好奇、好問是一種天性。好奇是人探索世界的開始,是人類一切發現、發明和創造活動的精神動力。
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在小時候就是一個特別好奇的孩子。一天,他看到老母雞蹲在窩裡孵蛋,他很好奇,就去問媽媽爲什麼老母雞一直蹲在窩裡不出來呢?後來媽媽告訴他:“那是母雞在孵小雞。”到了吃飯的時候,媽媽見不到愛迪生來吃飯,就讓全家人去找,最後在鄰居家的雞窩裡發現了他。媽媽問他在幹什麼,他一本正經地說:“我在孵小雞。”正是由於愛迪生從小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刻苦學習鑽研的精神,才成長爲大發明家。
可見,孩子的天性就是對周圍環境中的事物,充滿着強烈的好奇心,迫切要求弄個明白,對身邊事物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因此就產生了要觀察身邊事物的動力,當他仔仔細細地觀察後,就產生了無限的想象力,從中就能學到豐富多彩的知識。所以,父母要注意保護和培養孩子的好奇心、觀察力及想象力。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呢?家長們可以參考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要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家長往往不注意保護孩子的好奇心,有時一句話或者一個動作,就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如有的家長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孩子高興得又蹦又跳,邊走邊看,遇到新鮮好看的事兒,就要停下來看看,這時家長就會說:“快走啊,你真煩人。”“再不走,我就不要你了。”有的乾脆開口罵孩子,如此等等,日久天長,孩子的好奇心就徹底消失了。孩子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想象力表現得非常活躍,有強烈的求知慾,孩子對什麼事都喜歡問個爲什麼。所以,家長對孩子的好奇心要給予尊重,千萬不能敷衍了事,橫加指責。
第二,培養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觀察世界。
觀察是孩子認識外部世界、增長知識的重要途徑。
我國唐朝詩人駱賓王,七歲時經過認真觀察後寫出《詠鵝》着名詩句:“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至今傳誦不衰。魯班是木工的鼻祖,一生中發明了許多東西,鐵鋸就是其中之一。據傳他由於工期短,任務重,每天要起早摸黑地幹活。有一次,在緊急趕路時,被一種草的葉子劃破了皮膚,出於好奇,他不顧疼痛,馬上低頭觀察那種草的葉子,爲什麼能那麼快把皮膚劃破。他發現這種草的葉子兩邊長滿了小齒。因此,他萌發把鐵片做成有齒的一種工具,即後來的鋸。果然非常好用,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按時完成了任務。
有人統計,世界上的大發明家,他們除了認真刻苦學習以外,還都有很強的觀察力,都善於奇思妙想,敢於創新,一件件發明創造,就出現在世人面前,造福於人類,推動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可見,培養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觀察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重視孩子的好奇心,認真對待孩子的提問。
好奇心、好問,是每個孩子都有的天性,也是孩子認識世界的重要動力,所以無論孩子的提問屬於哪種情況,家長都要認真對待,因爲這是向孩子進行教育的極好機會。如果家長敷衍應付,不但容易造成孩子錯誤的印象和概念,而且不利於孩子求知慾的培養。如果家長對孩子的好問表示出厭煩,則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壓抑孩子的求知。
因此,重視孩子的好奇心,就要認真回答孩子的提問,回答孩子的提問時,要有啓發性。對於定向性的問題(如那是什麼?這叫什麼?)要給孩子以直接明瞭的回答,但對於有邏輯關係的以及其他較複雜的問題,家長在回答的時候,還要注意引導孩子去思考,讓孩子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自己的觀察和總結找出答案。
有這樣一件事例:
一個孩子看到夜空中掛着圓圓的月亮,然後就問媽媽:“媽媽,爲什麼月亮是圓的,月亮會一直這麼圓、這麼亮嗎?”
媽媽並沒有告訴孩子月亮會怎麼樣,而是說:“你覺得呢?過幾天我們再來看看月亮好嗎?過幾天再來看,也許月亮就會告訴你他的秘密了。”
過了幾天,媽媽找了一個月光朦朧的夜晚帶孩子出來看月亮,孩子看到後,就問媽媽:“媽媽,月亮怎麼變小了,沒以前好看了,它還會再變大、變漂亮嗎?”
這時媽媽仍舊沒有直接回答孩子的問題,而是過了一段時間,又帶孩子來看月亮,當孩子又看到了圓圓的月亮後,他高興地嚷道:“真有趣,月亮會從圓的變成彎的,又從彎的變成圓的。”
這位媽媽的作答方式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它既使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滿足,又讓孩子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明白了“月有陰晴圓缺”的現象。
第四,正確對待孩子因好奇而導致的破壞性行爲。
孩子也許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去做一些很古怪的行爲,這些行爲或許在無形中帶來一定的破壞性,對此,家長要正確處理,不能看到孩子造成破壞,就對孩子非打即罵,而要耐心地引導、教育孩子,讓孩子明白有些事可以更好地去解決。例如,孩子把玩具拆得滿地都是,作爲家長,不要斥責孩子,而要給孩子說明玩具的製造原理,並鼓勵孩子按照玩具的構造原理和安裝方法把玩具修好,並向孩子介紹玩具的正確使用方法,讓孩子學會使用玩具、愛惜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