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章 全面開打
大過年的,本是清閒的好時節,可臺灣之事一發,福建一省官又有幾個可以置身事外的。軍中的將領要調集人馬、物質,文官也閒不住,那些個輜重還是要籌集老百姓去拉,還有糧秣等等。
總之,福建的水路提督因懼怕義軍勢大難敵,躊躇停頓不前,白白給了義軍近一個月的整編時間。到了年末,臺灣事態明朗,任承恩這才領這長福陸路提標兵和興化兵1200人,外加都司馬元勳所部500人,於正月初五抵達了鹿港。
任承恩看到的鹿港是一副破敗不堪的樣子,原本堅固的城牆成了一堆廢料,破爛的房子也是隨處可見,這些都是火炮轟的。不變的是稠密的人羣。
很後悔,聽到事情始末的任承恩很後悔,自己要是能早來一天不就好了嗎?也不用去找了,逆匪自己就送到嘴邊了。
對於線人口中所述的五千義軍,他根本沒看在眼裡。不都是一羣亂民嘛1有什麼了不起的,自己兵將雖少可都是老軍,那裡是些亂民可以抵擋的。
這任承恩那是勇將任舉之子,因萌父恩坐上了福建陸路提督之職,可本人卻未能繼承父志刻苦習武,“素不知兵”,那是一典型的廢柴,而且高傲自大之極。可謂是“虎父犬子”的典範。
任舉,武進士出身,能文能武,後晉位重慶鎮總兵。平定大小金川叛亂時,此人攻打昔嶺,連克城卡、碉樓200餘座。後攻石城,克木城,城上槍炮射傷其右足、左手,猶越戰越勇,不幸被鳥槍穿胸而逝。是條實打實的漢子,可惜生的兒子就垃圾了很多。
任承恩因父親英勇被授三等侍衛,後累遷福建陸路提督,可是真正的血戰一場被打過,僅有的幾仗都是平定民亂的小事,對於軍中事務狗屁不知。
隨後三天內,汀州總兵普吉保領延平領建寧水師兵800名,福寧遊擊延山領福寧、桐山兵1000名也趕到了鹿港。這些兵馬統一歸入任承恩調遣,休整了三天後,全軍出擊大穆降。
正月十二,三千清軍打着“任”字大旗,浩浩蕩蕩的逼近大穆降。跟隨的還有一部分民軍,不過人數少了很多,還不到五百人。
中堅人物是除了廣東監生李安善、鹿仔草武舉人陳宗器和雙溪口武舉人黃奠邦,這三人功名在身都算是堅定的親清人物。跟隨他們的除了本身帶的民團,還有少數鹿港的泉州人。這些人都是有家人死在炮擊中的,仇結大了,消不下了。
而這時的南北兩路義軍主力則全部集中到了大穆降,共有9000人,其中北路義軍6000人,南路義軍3000人。
根據嚴煙送來的情報,楊袞發出了整軍以來的第一次召集令,他要集中兵力打掉鹿港來敵之後,再北上對付淡水之敵。
府城是一個吸鐵石,只要有它在滿清的援軍就會源源不斷的在鹿耳門、鹿港登陸,所以這個點拔不得。如今裡面窩了兩千清軍,由水師提督黃仕簡領頭,附屬的還有數量未知的民軍。另外兩千人馬由柴大紀率領出了一次頭,被當頭一棒打暈了,折損了六七百號人,現在正盤踞在鹽埕橋舔傷口。
如今對義軍威脅最大的就是鹿港之敵和淡水來敵。鹿港援軍共計3500人,加上早先逃散的民團不會少於4000人;而淡水之敵海壇總兵郝狀猷部2000人,閩安副將徐鼎士部2000人,也是4000人。
義軍淡水王作、林小文所部只有三千人,雖然敵不過堅守卻是可以的,所以淡水之敵可以放在後面解決。義軍的當務之急是要除掉直逼心臟的鹿港來敵,彰化是義軍的總營所在,決不能有絲毫閃失。
因爲臺南暫時沒有清軍進攻,楊袞就將其主力三千人調到了大穆降,帶隊的是副軍師王敦,所部將領是莊大麥、莊錫舍、王阮郭、簡天德、許光來五人。
因爲清軍勢弱,先前僅能控制府城周邊,所以對於王敦所部的前來雖有察覺,卻沒個具體的情報。黃仕簡只能傳令於柴大紀部,命其小心戒備,至於任承恩所部就罷了,隨便派人通知一聲就是了。因爲兩人都是提督,平級的,誰也管不着誰。
果然不出黃仕簡所料,任承恩接到通報後打眼一看馬上扔到了書案,對於這種模模糊糊的情報他很是不以爲然。“呵呵,僅是妄加猜測而已,就頓首頓足,舉步不前。看來黃軍門是真的老嘍。”任承恩不無諷刺的說道,又向帳下兩將問道:“二位將軍,對此有何見策?”
帳下二將指的自然是汀州鎮總兵普吉保和福寧遊擊將軍延山了,這二人都歸任承恩屬轄。延山的遊擊將軍是從三品的武將,比起正二品武官的普吉保差的不少,可在建策立言方面延山的發言權卻是勝過普吉保的。他部下有福寧鎮的1000精銳,就戰力來說在閩浙十三鎮中也屬一流。
而普吉保就差了很多,雖然明面上貴爲一鎮總兵官,可統轄的兵卒只有800人,還不是本部將卒。汀州鎮本就是閩浙陸路九鎮中最差勁的一個,特別是在左路二營劃歸漳浦鎮後。前幾年,汀州守備二營又削去了一個,汀州鎮就徹底淪爲雞肋。其左中右三營滿員也不過三千人馬,更何況如今吏治腐敗,兵治也好不到那去,吃空響已蔚然成風。在嶺南處報知軍部的存檔中,汀州鎮僅有一千五六百人馬。此次征討臺灣,汀州鎮竟然無兵馬可抽調,無奈之下常青撥建寧水師兵800名與其。水師兵到了陸地,戰力可想而知。
“軍門,逆匪莊大田與林爽文乃莫逆之交,可二人起事以來各行自家之事,除了月前的府城之圍,並無多大關聯。”延山所知的情報不多,也不可能知道的更多,因爲就連任承恩所知的也就這麼多,“當時逆匪勢大,卻圍而不攻,爲何?”
延山這是個過場,緊接着自問自答道:“一是因爲府城內尚有柴總兵所部二千餘人,以及民軍附庸;二是逆匪拳握實力,不想損失太多。除此之外,無可解釋府城不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