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章 出毒招
不過現在不同了,中華國來了。樑明的全國戰略儲備糧倉體系,建立基礎就是富產稻米的中南半島各國。而本是稻米出口第一的越南因爲陷入戰亂已經停止了糧食的向外出口,它的份額自然也就分攤到了三國頭上,準確地說建陽六年以後是兩國,因爲柬埔寨全國大亂。至建陽四年以來,每年都有近二百萬擔的稻米被販運到中華國。但是今年四月份鄭昭被殺,致使早於鄭昭面合心不和的中華國大軍出動,雙方貿易陷入癱瘓。到了八月份,中暹和談結束,貿易自然再次興起。
這個時候,面對態度強硬的昭披耶卻克里,周林生本已經放棄了這一行動。卻不想兩個月後,事態突然有了翻天覆地的轉變。
一個從萬象運抵曼谷的糧隊因爲雨季期間道路泥濘難行,不但晚了合同時間還因路途耽擱過長使得此次運送的三萬擔稻米半數發黴變質,貨主不但收不到一分銀子,還要按合同賠償十萬擔稻米。
這個商隊的東家在萬象也是很有份兩的貴族,本身自然是不願意賠償,可雖然對方是中華國呢?正準備打落了牙和血吞下去,一個西南處的情報人員找上了門…………
不出意外,在付出了一些銀子後,有了良好藉口的萬象國答應了下來,畢竟他前面還有個大個子頂着的。有了萬象的配合,中華國仗着好藉口以勢壓人昭披耶卻克里也被迫答應了下來,只是在三天後宣佈改回舊都阿瑜陀耶城(大城)。柬埔寨孤立難支,也在十一月初應了下來。
至此,中華國在付出了1000萬銀元的無息貸款後,取得了這條連接半個中南半島的馳道,並且簽下了條件苛刻的文約——《四國築路約定》。
其中有一條是:如發現馳道不合規格,所在國當立即歸還中華國貸款,並處以三倍罰金,用於修築馳道。
和西南處的艱難相比,嶺南處就容易的太多了。現在的大清帝國可不認爲有人敢打它的注意,再加上本身就有很寬暢的官道,盧青以方便運輸爲藉口建議兩廣總督巴延三、廣東巡撫尚安修繕官道,自身又聯合了十三行大大小小數十家商行湊出了一百萬兩白銀爲助款,很容易就打通了關節。
因爲在巴延三和尚安看來,盧青之所以這樣是爲了巴結自己,是爲了給自己增添功績,這樣的好事兩人自然不會錯過。而在被聯合的商行東家看來,這也是一條送禮的路子。所以,就這件事而言周林生很是羨慕盧青,太順了,那像自己……
隨後就是北方處了,烏三娘知道自己這點成績比不上嶺南處,也就簡略的說了一下。不過要是統計看來,北方處今年上半年的成績絕對是五處第一的。
烏三娘是三月初潛入山東的,一個月的工夫就收編了清水教的餘脈,又於河南的白蓮教分支混元教劉鬆、直隸的八卦教劉洪相繼取得了聯繫,很快就將北方處的密探分部到了各地。而且最主要的是收羅了將近二萬的河南難民,由移民局陸陸續續的運抵南漢省。並且建立了一條相對隱蔽的運送路線。可以說,上半年北方處的成果較之下半年的嶺南處毫不遜色。
不過處於樑明的私心,北方處下半年的規劃被全盤打亂,下半年的成績很是慘淡。
剩下的就是陸泉主管的江南處,他們的佈局大都是陸泉在廣州做生意時部下的。如果說,北方處的行事方式是江湖幫派的話,嶺南處的方式就是隱藏在燭臺下的正經商人,那江南處就是暗地裡的官商勾結下的暗中海商。在當地商人和少數官員的掩護下,偷偷摸摸的進行着衆人可以給衆人帶來厚利的“海上走私”活動。
“啓奏大王,《揚州十日記》、《揚州城守紀略》、《嘉定乙酉紀事》、《江變記略》、《嘉定屠城紀略》等書已經尋到完本。”陸泉的臉上現出了一抹潮紅,“《川中記事》也編撰完畢,都可以馬上印刊。”
樑明一雙眼睛不由得眯了眯,心中也有一股熱血翻騰,終於可以出手了。他很激動,這一天他已經等了五年了。
建陽三年,中華國一切步入正規後,樑明就開始思慮着如何應付北面隔海相望的那個龐然大物。他知道乾隆五十一年,臺灣會爆發一場大起義,領導人就是已經是中華國臺灣事物總負責人的林文爽。只要在起義爆發前夕,大軍挺進,臺灣唾手可得,而且絲毫不用去擔心人心望北,因爲臺灣被臺灣總兵柴大紀、知府孫景燧糟踏的不成樣子了。
可樑明知道,單單一個臺灣根本傷不了滿清的底氣。乾隆是個自大喜功,好臉面的傢伙,最重要的是他手裡有銀子,並且在大陸支持滿清的百姓依舊佔據着絕對優勢。假如滿清大力發展火器、製造戰艦,源源不斷的大軍開進戰場,那立國不久的中華國多半是支撐不下的,要知道他身邊還有暹羅這個暫時臣服的狼,身後也有一批還沒開打的歐洲強國。
苦思冥想,夜不能寐,那一段日子樑明可清減了不少。全力回憶的他,最終也找不到可以打開這個死鎖的金手指,不過一次宴席上他自己的一句話提醒了他,“滿漢全席”中的“滿漢”。
於是,不久之後,新成立的中原情報署就有了個絕密任務——收集和編撰記載滿清入關時期屠殺漢人的書籍。
再分配任務的時候,人文鼎盛的江南自然是首選之地,那這個艱鉅的任務也就落在陸泉身上了。這些年來,江南處的情報人員不知吃了多少苦頭,才找到了一些完本,也編撰完成了《川中記事》這本記載着滿清屠空四川百姓的書籍。
“立刻交付印刷局,絕密印刊,不準走漏絲毫消息。”樑明兩眼冒出了陣陣精光,“每本印刷一萬冊,由你等五處負責分散各地。”
“臣等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