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五章 考察書院的收穫

海漢利用手頭的海上運力資源和駐廣辦的便利,資助海南島上的讀書人蔘加大明的鄉試會試,這種做法已經有數年傳統,在海漢入主儋州之前就在施行了。比如這潘默參加的崇禎二年、五年兩次鄉試,就都是免費搭乘海漢帆船前往廣州,在當時參考期間的食宿也是由海漢駐廣辦包攬,並不需要考生們另行花錢。

這種舉措的花銷其實很有限,左右不過百八十個人半個多月的食宿而已,對海漢來說只當是那個月多接收了一點移民而已。但對於家境不算太好的讀書人來說,這無異於相當大的恩惠了,所以有些落榜文人考完回到儋州之後,便會選擇投靠海漢,一是求個穩定的飯碗,二來也是報答知遇之恩。

最早去到三亞投效的一批人,適逢海漢剛剛起步不久,對知識分子的需求非常迫切,基本不會設置什麼門檻,收入不低,入職便可入籍,舉家遷去三亞也可得到妥善安置。而且當時海漢對文化事業的贊助力度很大,儋州文化圈子裡各種大型活動幾乎都是海漢出錢贊助,文人們自然也對這種肯花錢又有品位的老闆有着不錯的觀感。

不過後來海漢入主儋州,一部分文人意識到了海漢的野心,出於對大明朝廷的忠誠,開始拒絕與海漢合作,有比較極端的如忠明書院黃子星之流,甚至還策劃暴亂來進行反抗。但當海漢在儋州的統治逐漸穩固下來之後,一些識時務的文人再次選擇了押寶在海漢身上,直接就放棄了參加科舉的機會。從儋州前往大陸參加鄉試的考生逐年減少,這其實就是最爲主要的原因。

而海漢此時對知識分子的需求已經不如早期那麼迫切,開始慢慢地設置准入門檻,並且對於招攬文人的宣傳力度也沒有那麼大了。今時今日的海漢並不缺乏主動前來投奔的文人,所以對於這些依然抱着舊觀念,把希望全部寄託在科舉上的舊式文人,海漢並沒有再花大力氣招攬的興趣。

正如寧崎所說,與其低聲下氣去求這些文人,倒不如順應他們自己的選擇,讓他們繼續去考大名的科舉。萬一瞎貓撞上死耗子,有人考中了進士,那時候再來想辦法做工作也不遲。不過如果真的發生這樣的狀況,到時候也不會是由寧崎的文教部門來負責了,而將會由安全部來接手——這些可以打入大明官場內部的楔子,不充分利用起來就太可惜了。

海漢前幾年在福建官場的投資可謂是成效顯著,精心扶持起來的許心素一系如今已經基本控制了福建的駐軍,並且也爲海漢進入當地市場,控制福建海峽航道,以及滲透大明官場都提供了絕佳的配合。如果不是有了來自福建官方的助力,海漢要想在東南海域奪取澎湖、臺灣這樣的落腳點可不會這麼容易實現。

有了這樣的先例,海漢對於收買拉攏大明官員的活動還是很上心的,如果能從入仕之初就與官員建立起共同的利益關係,那當然最好不過。而要達成這樣的目標,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對海南島出生的考生進行扶持贊助,待其高中之後,再建立進一步的關係就比較容易了。

而本地出身的讀書人對於海漢所提供的助力也很難生出足夠的抵抗力,一是這些人的根基都在島上,就算自己去大陸做官了,族人還是得留在海漢治下地區生活,對統治者還是輕易得罪不起的。二來海漢既有財力又有渠道,想要扶持大明官員上位也不是什麼難事,福建近幾年的官場變化已經極好地證明了這一點,要是能得到海漢的幫助,仕途肯定會平順得多。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要是海漢覺得看人不爽,以其能夠動用的資源,要拖人後腿可比捧人上位容易十倍。不管是不是願意接受,這些瓊州出身打算靠科舉入仕的文人們都肯定無法拒絕海漢所提出的要求。寧崎把話說得寬鬆一些,也是好讓聽衆的面子上能過得去。

答完潘默的問題之後,寧崎從舉手的人當中又另點了一個讓其提問。這人的年紀看着就比潘默大多了,額頭眼角已經有了明顯的明顯的皺紋,看面相估計至少是四十往上了。

這人起身行禮之後自報家門道:“學生王啓凡,儋州三都鎮人氏,萬曆四十五年鄉試中舉,如今在白鹿書院兼任教師,給中級班授課。”

寧崎心中一算,萬曆四十五年也就是1617年,十七年前中的舉,之後就再無寸進,看來資質有限,拿了舉人功名也就到頭了。不過這種老儒生有舉人功名在身,一般倒也不會再爲衣食發愁,看待社會變革的眼光或許會與年輕人有些不同。但聽着這歲數可能比自己還大的人自稱學生,寧崎心頭總覺得有點怪怪的,不過這些讀書人大概都是把自己當做了海漢的提學官一般看待,這樣的稱呼倒也合乎禮儀。

王啓凡繼續說道:“學生自小便在白鹿書院入學,迄今已有近四十載,可說是半生都在這書院中度過。這來來去去的讀書人見得多了,近年海漢來了之後,書院的教學也起了變化。學生想問問首長,日後儋州各個書院是否還能自行決定講學內容?”

範長逸聽他這問題有些毛病,正待呵斥幾句,寧崎已經擡手示意他不用插話,而是自行答道:“我剛纔已經說過,對願意報考大明科舉的讀書人,海漢仍然會繼續予以贊助和支持,所以在未來可見的一段時期內,書院可以繼續講授以前的教學內容,我們不會對此作出硬性規定。不過嘛,爲了讀書人能夠更好地融入海漢治下的新社會,加入一些新的教學內容也是有必要的,人總是要朝前看的嘛!今後在座各位都會成爲海漢國民,我也希望所有的讀書人都能爲建設海漢國出一份力,把屬於海漢的文化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王啓凡追問道:“那既然儋州的學子還可以報考大明科舉,海漢是否承認治下子民擁有大明國籍?”

這個問題無疑非常尖銳,國籍對海漢來說算是立國之本,但偏偏海漢這立國是立在大明的國土上,國民有七成左右都是原屬於大明的子民,承認大明國籍,很容易會造成國民意識分裂,讓民衆對自己的身份認同產生懷疑。但如果不承認大明國籍,那就等同於要求民衆與大明徹底割裂開來,這對於很多來自大陸地區的移民來說,顯然是很難接受的事實。很多人都認爲自己即便是加入了海漢籍,也仍然保有明人的身份,並沒有意識到海漢立國之後可能會存在的問題。但如果海漢官方宣佈國籍具有唯一性,那可能民間免不了會亂上一場。

這種意識形態問題,寧崎也必須得要慎重回答才行了,畢竟他的身份位高權重,在這裡表明的態度基本就會等同於官方的意見,可能很快就會成爲民間議論的熱門話題。這下就連書院山長範長逸,也沒有再打算斥責王啓凡的莽撞無禮,而是豎起了耳朵想聽聽寧崎會怎麼說。

寧崎沉吟了一陣,纔開口回答道:“關於國籍問題……海漢立國之後,也仍然會承認雙重國籍,也就是說民衆可以同時擁有大明和海漢兩重國籍,但這並不代表擁有大明民衆獲得海漢籍之後,就可以自由來往於兩國之間,或是藉此逃避海漢的稅收、法治。擁有海漢國籍,除了享受海漢的種種福利之外,更重要的是遵守海漢的律法,服從執委會下屬各部門的工作安排,爲海漢效忠出力!如果是在海漢犯了事,哪一國的國籍都救不了命。”

“也就是說,入了海漢籍之後,便受海漢制度和律法轄制,學生這樣理解沒錯吧?”王啓凡應道。

“沒錯。”寧崎點頭道:“我們海漢的法制會比大明更加健全,所以也不要指望利用雙重國籍來撈取什麼好處。”

“學生並無此意。”王啓凡當然也察覺到寧崎語氣中的警告,連忙躬身作揖。

這個問題多少讓寧崎感到有些不快,接下來的時間也就顯得興致缺缺,甚至連範長逸事先準備的題字環節,寧崎也臨時取消了。範長逸當然不敢對寧崎表現出任何不滿,只能把這筆賬記在了口無遮攔的王啓凡頭上,尋思着等寧崎離開儋州之後,得想個由頭把王啓凡這個老毒瘤給清除出去了。

由於沒人及時給範迪門進行翻譯,他是根本就沒弄明白剛纔這幾句話的工夫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不過看到寧崎臉色不快,他大致也能猜想到是剛纔這老書生的提問惹惱了寧崎。原本還打算看看熱鬧的範迪門,這下也就只能跟着大部隊走人了。

回到馬車上之後,範迪門才道:“看樣子剛纔那人把你得罪得不輕,想必這家書院不久之後就要倒黴了吧?”

寧崎卻很是輕鬆地反問道:“爲什麼你會有這樣的想法?難道你覺得我是一個小心眼的人,會因爲這些讀書人提幾個問題就遷怒於他們的主管機構?”

範迪門察覺到寧崎表情顯露出的狡黠,恍然大悟道:“原來你剛纔的情緒是裝出來的!”

“有些比較敏感的問題,我們不希望民衆投入過多的關注,或者是對此展開不必要的議論,所以還是得適時地表現出態度,讓民衆知道哪些事需要他們謹言慎行。”寧崎解釋道:“我在書院這裡說過之後,回頭還會讓本地的報紙適當地吹一吹風,避免民衆再就此爭論下去。”

“說了半天到底剛纔他問了你什麼問題?”範迪門剛纔一直沒找着機會問,這時候才總算問了出來。

“國籍問題。”寧崎對此也毫不隱瞞:“書院這些讀書人希望明確知道今後的國籍歸屬,是不是能夠保留他們的大明子民身份。”

“噢,這可是個難題。”範迪門對於海漢的狀況當然也比較清楚,知道海漢治下人口的成分比較複雜,那些來自大明的民衆,自然會對他們曾經擁有的大明國民身份或多或少地抱有依依不捨的心態。

寧崎笑了笑道:“是不是讓你覺得有點熟悉?據我所知,荷蘭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也在爲爭取獨立而奮鬥。”

“都說海漢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看來還真不是吹牛。”範迪門與寧崎相處這些時日,也逐漸見識了對方的博聞廣記,寧崎所說的荷蘭獨立史,雖然跟海漢的建國史有着較大的差異,但的確也有一段時期中,一部分荷蘭民衆對國籍歸屬有着比較大的爭議。

荷蘭在中世紀時期是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不過在十六世紀之前都長期處於封建割據的狀態。十六世紀初,卡洛斯一世繼承了西班牙的王位,接着又當選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史稱卡爾五世。在他死前把後來歸屬荷蘭的尼德蘭地區和西班牙分封給了他的兒子腓力二世,於是尼德蘭地區就成爲了西班牙領地。

1568年開始,這一地區爆發了反抗西班牙統治的戰爭,並在1579年成立烏得勒支聯盟,也就是後來荷蘭國的雛形。1581年來自各地的代表在海牙宣佈,廢除西班牙王國對荷蘭的統治,聯盟正式宣佈獨立併成立尼德蘭聯合共和國,即荷蘭國。

這個國家成立之初,還是有很多民衆對於自己的身份缺乏認同感,因爲在此之前的歷史上這一地區並沒有類似的國家政權存在過,這一點跟在海南島強行建國的海漢的確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很多民衆並不認同自己的荷蘭國籍,仍然堅持認爲這裡的一切都應該歸屬於西班牙王國。而荷蘭與西班牙之間所展開的獨立戰爭無疑比海漢在海南島所遇到的抵抗激烈多了,自1568年開始的戰爭至今沒有終結,按照歷史軌跡,這場獨立戰爭一直要持續到1648年,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簽訂《明斯特條約》承認荷蘭國的獨立爲止,而這場漫長的戰爭因此也被後來的歷史學家稱之爲八十年戰爭。

第七百二十六章 抵近偵察第1619章 先兆線索第九百八十章 各得其所2838.第2838章3024.第3024章第四百五十五章 考察香港島第262章 商量條件3274.第3274章2633.第2633章第1248章 翻身當家做主人2611.第2611章第1560章 白忙一場第37章 緊急情況第2020章第1949章第2080章2514.第2514章第2147章第2341章第1899章 軍官學員第1463章 信息的價值第1430章 難啃的骨頭第3448章第1128章 兩種態度第1214章 抵達安不納第1610章 外交難題第1907章 奮力追趕第四百六十章 文化滲透第五百三十七章 照葫蘆畫瓢第1153章 再訪遼東第2139章2826.第2826章第2207章3376.第3376章2562.第2562章3377.第3377章2920.第2920章第四百八十二章 升職之路2739.第2739章第1996章第267章 軍援協議達成第八百一十章 內部擊破3362.第3362章第292章 貿易談判(一)第2223章第267章 軍援協議達成第363章 偷聽第271章 登陸演習2604.第2604章第1108章 退而求其次第四百七十四章 造訪巡檢司第1368章 廢棄漁村第2012章2471.第2471章3127.第3127章2520.第2520章第1140章 長遠打算2722.第2722章第239章 勝利港造船廠(四)第九百九十七章 安全部的使命3026.第3026章第九百八十五章 考察書院的收穫第232章 羅升東的小算盤第四百八十一章 婚姻大事第1536章 利益劃分第367章 利害關係第1155章 掃蕩金州灣第181章 一語滅國第八百九十九章 北上考察(一)第1560章 白忙一場第1462章 競爭關係第六百二十九章 抽絲剝繭3401.第3401章第1753章 外交手段3037.第3037章第3479章3387.第3387章第1195章 苦役營的規則第七百五十八章 短暫的交火2601.第2601章第1624章 工業的力量第2269章第1118章 援助與條件3155.第3155章第四百九十八章 公門中人第八百三十六章 樂清第1769章 有所求第七百九十三章 小鐵匠第1435章 龜縮不出第220章 越南之行(三)第八百八十五章 山中追剿第1769章 有所求第1281章 宣講活動第357章 三亞港的新客人第3445章第50章 考察(一)3335.第3335章3155.第3155章第四百零四章 偶遇故人第六百一十五章 南日島之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