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1章
李發說完這句話,看到陶弘方臉色微變,立刻便猜到他心頭所想,笑着說道:“這不是什麼犯忌諱的事情,其實你只要向父輩打聽打聽,就會知道這種做法在我海漢國並不鮮見。扶持這些有根基的家族,其實本來就是司空見慣的做法,只是你們少有機會與外界接觸,對此所知不多,纔會覺得驚訝。”
海漢從建國早期開始,便採取措施在周邊各國扶持親海漢的民間勢力,其中又尤以社會地位不高,但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商人羣體爲主要對象。這樣一方面海漢能夠獲取發展所需的各種商業資源,另一方面以利益拉攏這些商人羣體,讓他們加入到海漢對外擴張的進程中。
在這期間,的確有不少來自外界的商人成爲了海漢的忠實夥伴,如李發所在的廣州李家,福建的許家等等,甚至還有很多商人索性就舉家遷到海南島,接受歸化成了海漢國民。
這些有心與海漢建立長期深入合作關係的家族,大多都會按照海漢的建議,選派家中的年輕子弟到海漢留學深造。而完成了這些培訓的人員,也有不少留在了海漢發展,甚至以入仕入伍的方式,成爲了海漢國的官員。
陶弘方道:“先前得到一些消息,說是本地軍中就有不少揚州出身的軍官,如今看來,可能不止是軍中如此,其他衙門應該也有類似的情形。”
李發應道:“的確如此,揚州鹽商在江浙一代擁有百年基業,家族財雄勢大,自然是要想方設法培養子弟進入官府任職。不管是在前明,還是如今,類似這樣的做法一直傳承下來,你們也不必覺得不妥。”
陶弘方道:“但約定俗成的事情,不一定就是對的。”
李發笑道:“你說得對,不過老夫也有一句話要提醒你們,所謂對錯,往往並非絕對,差異只是在於你從何種角度和立場去看待問題罷了。”
陶弘方和寧子敬對視一眼,沒有再就此提出反駁。就算他們不太贊同大量引入商人子弟做官的措施,但也不得不承認李發的說法是對的。很多事情的性質並不能簡單以對錯來劃分,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經常聽父輩提到一句話,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
現在看來,他們似乎還處於分對錯的階段,對於這些措施所來帶的利弊並沒有形成一個全面的認識。但要如何將看待問題的角度調整到與父輩同步,他們暫時還沒有找到一個明確有效的方法。
李發似乎並不在意他們此時的心理狀態,繼續自顧自地說起了此次去揚州與當地商人會談取得的部份成果。
隨着與海漢的合作日漸深入,揚州鹽商也意識到海漢對於鹽業的監管措施要比大明嚴格得多,儘管他們仍然能夠利用手頭掌握的分銷渠道來賺取可觀的收益,但這僅僅只是迫於如今局勢的臨時舉措,肯定不是長遠之計。海漢對鹽業的規劃十分明確,遲早都會將這個行當的產銷渠道全部收歸官方,到時候留給他們的可能真就只是殘湯剩飯了。
所以出於未雨綢繆的考慮,鹽商們也認爲有必要早點開始在其他領域佈局,以延續家族的榮光。除了選派族中的優秀後輩子弟到三亞留學,幫助他們進入海漢官府機構任職之外,各個鹽商家族也在積極地將手頭的資金投入到其他領域,甚至會選擇一些跨地域的經營項目,作爲長期部署的對象。
除了傳統農業領域的種植園和農場之外,鹽商們也意識到自己手頭的資金其實還可以有更多的去處。比如類似瓊聯發這種商業聯盟性質的大型機構,鹽商們就非常感興趣。
鹽商們手頭有錢有資源有人脈,但要成立類似瓊聯發這樣的商業機構,還是缺乏相關的運營手段。基本的經營項目好辦,派人到瓊聯發打幾年工也就學會了,但鹽商們還是希望能夠通過合作的方式,將一些更爲高明的經營手段也學過來,比如怎樣才能像瓊聯發一樣,通過科學的管理措施,讓分佈在各地的分支機構能夠高效運轉,將各地的資源做到統一調配,從而在經營成本方面獲得極大的優勢。
此外揚州鹽商想要在江浙之外的地方建立商貿渠道,如果自行投資組建,一是成本高,二是見效慢,中間可能還會出現很多難以預計的問題,但要是能與瓊聯發這樣的大型商業機構合作,藉助瓊聯發現有的商業網絡,或許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寧子敬聽到這裡忍不住出聲讚道:“這些人倒是挺機靈,有樣學樣,也想借用我們的渠道來做買賣啊!”
李發應道:“的確如此,這道理就等同於我國利用他們的銷售渠道來向大明內陸地區銷售食鹽。對他們來說,這算得上是一條發展捷徑,如果能夠達成合作,那真能幫他們省下不少時間精力。”
寧子敬問道:“我們出售到大明的商品絕大多數都是工業品和深加工的農產品,在成本方面有很大的優勢,但揚州鹽商能拿出什麼商品往外賣?”
李發道:“目前來看,主要還是各種原材料和農產品。但你們也不要小看了揚州鹽商,其中不乏有一些目光遠大的人物,甚至想要將產業擴展到海外。他們那股子勁頭,也讓老夫不禁想到了二十多年前才認識你們父輩的時候……”
陶弘方見李發又要跑題,連忙問道:“海外?他們所理解的海外,是指哪些地方?”
李發笑道:“其實與我們的理解差不太多,主要便是指大明之外的地方。比如日本、朝鮮,又或者南海諸國,還有遙遠的西洋各地。對了,就連前幾年王大人率先遣艦隊遠赴大洋彼岸,其中也有揚州鹽商的人員隨行。”
陶弘方訝然道:“他們還加入了先遣艦隊?”
李發點點頭道:“是啊,先遣艦隊得以成行,他們可是捐錢捐物,貢獻頗多。據他們所說,天下只要海漢軍去得的地方,他們當然也去得,若是今後在大洋彼岸尋得了什麼好處,那投進去的錢也值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