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0章

相較於海漢官方在海外開發建設殖民地的速度,民間商人們的動作顯然是更快一些。只要是在海漢商業體系中嚐到過甜頭的商家,大多早就已經被培養出了敏銳的商業嗅覺,很清楚要如何搭上海漢對外擴張的順風船。

1636年,王湯姆率領武裝艦隊兵臨漢城,以半哄半逼的方式讓朝鮮國王李倧簽訂了與海漢結盟的條約,自那以後便開始有海漢商人將注意力放到了朝鮮,慢慢開始建立起舟山與漢城之間的貿易渠道。

而除了漢城之外,朝鮮國商業氣氛最爲濃厚的城市或許便是非釜山莫屬了,所以很快也有海漢商人注意到了這個位於朝鮮半島南端的海港城市,並且欣喜地發現釜山因爲歷史原因,並未受到朝鮮朝廷的嚴格監管,在這裡有大量的商業機會可供外國商人自由發揮。對於經由海漢商業體系培訓出來的商人來說,釜山簡直就是亟待開發的寶藏。

所以近兩年陸陸續續有海漢商人進入這個地區,並且在這裡經營着各式各樣的產業,其中尤以海漢商人最爲擅長的服務業和航海業居多。類似明月樓這種由海漢商人經營的連鎖酒樓,在釜山也並不鮮見,至少還有三四家之多。

這些酒樓的經營風格主要還是以講究調味和烹飪技法的海漢菜爲主,除了國內調來的掌勺師傅,就連各種調料和香料,甚至一部分食材酒水,都是不遠千里從舟山運過來。

這樣一來,經營成本當然也會居高不下,從而拉高了酒樓的消費水平,但經營者在宣傳方面頗下工夫,將海漢菜包裝爲社會上層人士才能享用的好東西,前期再邀請一些本地的社會名流充當代言人,倒是成功地在釜山打造出了高檔餐飲的形象。

去年朝鮮被滿清入侵期間,許多北方的有錢人選擇逃到南方避難,而釜山無疑是一個絕佳的選擇,這裡不但十分繁華,而且萬一局勢繼續惡化,還可以出海躲避戰亂。這些有錢人的到來,也爲經營服務業的海漢商人們帶來了大量財富,像明月樓便趁此機會大賺特賺,利潤的豐厚程度甚至要遠超海漢國內。

“那你這酒樓會經常有其他國家的客人嗎?比如說日本人。”王湯姆問道。

掌櫃連忙應道:“有的有的,幾乎天天都有!”

據掌櫃介紹,釜山本地大大小小的日本商館有十來間,經常來往此地的日本商人也有近千,其中不乏一些財力雄厚的人物。這些人倒未必是對海漢菜的口味有多愛好,更多是將進入明月樓這類地方消費視作了身份地位的象徵。比如宴請合作伙伴或本地官員,肯定首選海漢酒樓,以此來彰顯出自己的經濟實力。

此外由海漢運來的各種酒水,也是日本人的最愛。海漢的釀酒技術在這個時代算得上是十分先進了,可選擇的品種也十分繁多,糧食酒和果酒都有不少上等貨,對喜歡貪杯的日本人來說簡直就是必買之物。而且海漢對酒水的包裝十分精緻,高檔酒都是使用訂製的瓷瓶或玻璃瓶灌裝,由此所形成的辨識度也是客人們願意花錢的原因之一。

鑑於日本人對酒水日益提升的消費能力,據說已經有商人在本地興建大型酒坊,準備就地取材進行釀造,以降低酒水的成本。

王湯姆心道這些商人的確心思活絡,根本不需官方進行組織,便能自行在釜山經營得風生水起。他當下便託掌櫃找個可靠的人,等飯後帶自己在釜山城內外轉一轉。

那掌櫃哪會錯過這種巴結貴人的機會,連忙向王湯姆推薦了人選:“大人若是要找熟悉本地的嚮導,那小人斗膽推薦一人。”

掌櫃推薦的人便是他自己的親侄子,來釜山已經有一年半了,平時負責採買酒樓所需的食材和各種物資,所以對城內外方方面面都算比較熟悉。

王湯姆點點頭道:“那會說官話吧?”

掌櫃連忙應道:“官話、朝鮮話,都會說的!大人,小人這個侄子,之前在儋州念過幾年書的,知道規矩,嘴也嚴,不會亂講話。”

“哦?還是國內出來的?那行吧,就他了。”王湯姆聽說是儋州出來的人,當下也多了幾分親切感,便立刻拍板決定下來。

掌櫃連忙應下來,見王湯姆沒有其他吩咐,便很知情識趣地表示自己要去廚房催一催菜,主動退出了包房。稍後小二進來上菜的時候,便送上了兩瓶三亞特釀,說是掌櫃孝敬各位大人的一點心意。

申學義道:“這掌櫃倒是很有眼色。”

王湯姆笑道:“他看我們這一行人還有你這個朝鮮官員作陪,當然能猜到來頭小不了。”

船上的軍官餐雖然也還不錯,頓頓有菜有肉,但畢竟受限於海上的烹飪條件,做出來的味道肯定還是比不了這酒樓裡的菜餚。即便王湯姆不是特別講究物質享受的人,也由衷地對這裡的酒菜味道讚賞不已。

這頓飯吃完,掌櫃便親自進來結算,不過他倒沒說這一桌酒席多少銀兩,而是想請王湯姆賞臉給酒樓賜下墨寶,至於這一頓飯就權當是孝敬了。

其實這個要求當然不算過分,掌櫃看這羣貴客吃得開心,纔敢大着膽子提出這樣的要求,這要換個人或許就欣然同意了,畢竟給酒樓題詞也算是給本國的商業提供了支持。

但問題就在於王湯姆對題詞這事着實有些犯難,他本身是個ABC出身,剛到這個時空的時候,就連說漢語都不是特別流暢,如今雖然不會存在交流溝通的問題了,書寫漢字卻依然是一個不大不小的短板。就連平時的各種書面報告,一般也都是他進行口述,由作戰參謀謄寫下來,他只需籤個字就完事。

要讓他拿毛筆題字,這對他來說可要比指揮打仗的難度大多了,而且他也很清楚自己那鬼畫符一般的字跡實在不適合張揚,這題詞之後還要製成牌匾掛在明月樓,到底算是捧場還是砸場?

王湯姆當即就婉拒了掌櫃的請求,還是讓人按照市價結了賬。這一桌酒席雖然價格不便宜,但對他所擁有的身家來說,也着實不值一提,沒必要貪這點小便宜。

掌櫃本就是抱着試一試的心理,被拒絕後倒也沒有堅持,又趕緊把自己侄子叫了進來,介紹給王湯姆等人。

“小人穆光,儋州人氏,見過各位大人!”說話的年輕人膚色黝黑,一看便知是南方人,而且的確帶有幾分海南島的口音。

王湯姆道:“聽說你對釜山本地比較熟,那今天你就帶我們在城裡轉轉。”

穆光應道:“不知大人想看些什麼?”

王湯姆道:“我國在本地的產業,還有日本人的商館……另外本地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也可以帶我們去看看。”

一行人離開明月樓之後,穆光便按照王湯姆的要求,帶着他們開始參觀釜山城。

在四十多年前的壬辰倭亂中,釜山曾一度被日本佔領數年,原有的城防設施被毀去大半。1607年兩國和解之後,釜山重歸朝鮮懷抱,這裡便又再度成爲了朝日兩國間的貿易中心。不過已經毀去的那些城防設施,朝鮮便沒有再花費力氣重新營建了。

這一方面是兩國簽署了和平條約,將釜山作爲長期的貿易口岸共同經營,不修築防禦工事也可顯示出朝鮮方面的友好態度,另一方面重建城防所需的費用是天文數字,當時剛剛登基不久的光海君李琿要花錢鞏固自己統治基礎的地方太多,不願在遙遠的釜山投入重金修建短期內根本用不着的防禦工事,便就此一直擱置下來。

到後來李倧奪權上位之後,朝鮮便已經成了後金的打壓對象,國庫裡有限的資金都幾乎花在了北邊,更是沒法重建釜山的城防了。

所以時至今日,釜山的城防也還是殘缺不全,不像漢城那樣有像模像樣的城樓城牆護城河,海漢艦隊駛入釜山港,也完全沒有受到任何的阻攔和盤查。王湯姆毫不懷疑如果日本再對這裡發動一次攻勢,應該能夠兵不血刃地拿下此地。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本地的海港碼頭規模卻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不斷增長,來到這裡從事貿易活動的除了日本商人之外,漢人海商也相當多,此外偶爾還會有葡萄牙和荷蘭的商船抵達這裡。

根據穆光所掌握的數據,截止目前本地由漢人經營的商業機構已經超過了百家,當然這其中既有大明商人,也包括了海漢商人在內,比例大約是七三開。

“大明商人這麼多,那你們在這裡做生意,有沒有受到他們的打壓?”王湯姆隨口問道。

穆光笑道:“借他們幾個膽子也不敢啊!託執委會的福,本地的官府如今都是向着我們的,何況金盾護運也已經開到這邊了,就算要動武,那些明商也不是我們的對手。”

真要說起來,大明商人進入釜山的時間肯定是要比海漢商人早得多,不過大部分海漢商人以前也是明人身份,所以在本地的商業競爭中倒是沒有把身份區分得那麼清楚。直到近一年來海漢在朝鮮的影響力越來越強,一些海漢商家纔開始主動在商鋪外掛出雙色旗表明身份。

等金盾護運將觸角伸到了釜山後,海漢商人的底氣就更足了。他們都清楚這個所謂的武裝押運機構背後就是海漢軍和國防部,有金盾護運在的地方,就無需擔心會被其他勢力使用強硬手段欺壓。就連以前會向海漢商人收取灰色費用的本地豪強,如今也已經主動收斂,想必是經由某些渠道瞭解到了金盾護運的手段。

王湯姆聽到這裡饒有興趣地追問道:“那日本商人來這邊,也會受到同樣的對待嗎?”

“沒人收日本商人的錢,官府也很忌憚他們,這大概是幾十年來養成的習慣吧。”穆光有些無奈地說道:“這裡的人對日本人多少還是有些卑躬屈膝,想來是當年被日本人殺怕了。”

據穆光介紹,雖然距離壬辰倭亂已經過去了快半個世紀的時間,但日本當年入侵此地所留下的陰影卻似乎仍未完全消散。來自日本的商人在釜山依然享有種種特權,本地的官府也不太會干涉有關的事情,如果日本商人在本地犯了什麼事,頂多也就只是賠錢然後逐出而已,極少會有抓起來治罪的情況。

但在去年海漢軍發兵攻打平戶之後,本地這些日本商人對海漢的態度也恭敬了許多。畢竟海漢軍在短短數日中便將號稱日本第一水軍的平戶水軍艦隊盡數殲滅,把平戶城劫掠一空之後又一把火燒了個乾淨,誰都不會願意主動去得罪這樣的強者,保持敬畏纔是最爲穩妥的做法。

王湯姆聽到這裡又追問道:“那這裡有沒有來自平戶的日本商人?”

“有,但是不多,基本都是去年出事的時候留在這邊沒回去的人。”穆光笑道:“這些人倒也好認,平時看我們的眼神都是隨時要咬人似的。但他們想要繼續在這裡經營生意,又不敢公開得罪我們,小人就喜歡看他們氣得要死又無可奈何的樣子。”

“那根據你所掌握的消息,平戶商人在本地多是從事哪方面的生意?有沒有什麼見不得光的買賣?”王湯姆繼續問道。

穆光應道:“這些平戶藩的商人,如今都是夾緊了尾巴做人,唯恐被抓住什麼把柄把他們逐出釜山,倒是沒聽說他們在做什麼見不得光的買賣,賣到釜山的東西,都是九州島那邊的土特產而已。”

王湯姆聽到這個回答稍稍寬心了一些,他曾懷疑平戶藩賣給滿清的那些武器是通過朝鮮轉運過去,而釜山顯然就是一個極佳的貿易渠道。雖然穆光掌握的信息未必就完全可靠,但王湯姆也的確不想看到朝鮮國有人捲入到平戶與滿清的軍火走私貿易當中。

第1491章 應對乏術第四百三十九章 昌化城外第八百三十九章 請君入甕第1897章 旅程終點第五百三十五章 變相封鎖2623.第2623章第1995章第2069章第2348章2560.第2560章第1596章 真正意圖2499.第2499章3043.第3043章第2039章3249.第3249章第362章 驅趕地主3416.第3416章第1726章 熱鬧的三亞第1030章 希望油田(四)第五百三十二章 驚喜發佈第3486章第四百一十三章 態度鬆動第1631章 兵分三路第八百四十三章 大張旗鼓第2140章第1714章 見習期第1117章 內憂外困2520.第2520章第五百八十九章 舉手之勞第1707章 重生機會第1126章 利益相關第1251章 各懷心思第1278章 甘蔗產業第2095章第1460章 諸多難處第1251章 各懷心思第2093章第1522章 有賺有虧2836.第2836章2521.第2521章第1826章 進退兩難第1941章2689.第2689章3192.第3192章第2261章第1445章 全力一擊第1559章 排查線索第1741章 性能升級第1730章 外交手腕2623.第2623章第四百二十三章 實際困難3029.第3029章2999.第2999章第1201章 入職培訓2745.第2745章第1483章 競爭關係第1121章 老熟人第1913章 出發之前第八百五十章 六橫島第3487章第2297章第七百五十六章 濁水溪畔第1995章第225章 越南之行(八)第七百零七章 澎湖開戰第29章 勞務輸出2696.第2696章3130.第3130章第九百七十四章 生產力差距第1620章 圖書館第254章 門庭若市3414.第3414章2757.第2757章第1494章 權力之爭第1608章 大明使臣第1740章 商業優勢第2201章第2175章3220.第3220章第七百七十六章 商定細節第2240章2559.第2559章3005.第3005章2635.第2635章第1354章 不得不防2850.第2850章第1791章 杭州灣軍演第1182章 停戰協議第1210章 出發南行2939.第2939章第1025章 先遣隊(六)第1428章 三路齊發第四百八十五章 賑災2878.第2878章第六百八十四章 等待集結第173章 推銷技巧第1091章 踢到鐵板第1778章 指揮權第1136章 無處可逃第七百六十九章 溝通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