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李氏朝鮮 完(加更)

1270年,4月9日,平壤。

烽火臺上更混亂起來,潘阜急了,走上前一步對蒙哥勸諫道:“安撫,此時齊軍只過了幾百人過來,尚有機會,正該從西邊抽調騎兵回來,給他們來一個半渡而擊!”

這時蒙哥反而猶豫了,西線戰場左支右絀,全靠騎兵到處奔波救火,萬一把他們調去東邊,戰線還能堅持住嗎?

見他這樣子,潘阜可是恨鐵不成鋼,大聲道:“若是後營出事,前線肯定也完了,到時候被兩面夾擊,甚至有全軍覆沒之虞啊!”

蒙哥一咬牙,道:“那就調過去……不過不能全調,就調一半吧,讓按支岱帶兵過去!”

潘阜暗自嘆了一口氣,事到如今還瞻前顧後,這位安撫使可真是沒點風度。不過他也沒辦法,只能任由他去了。

命令很快傳達下去,騎兵將領按支岱接到命令後露出疲憊的神色,長嘆一口氣,然後召集部屬向東轉移過去。

“把那些狗賊趕下海!”

雖然已經消耗了不少體力,但一千多騎兵策馬疾奔,還是氣勢震天。齊軍此時只過了半個千戶的兵力過來,雖然在橋頭附近結成了經典的空心方陣防守,但面對數倍騎兵還是不夠看。只要這些元軍騎兵發了狠,硬將方陣衝破,便能將他們驅趕入背後的河水中,可謂死無葬身之地了……然而河水並非絕地,河上還有炮艦在!

就在元軍騎兵集結之時,三艘炮艦便在河上下錨,用側舷的炮窗對準了他們。自從進入了大同江,這三艘訂購自東海國的先進炮艦便沒有遇到過同級別的對手,火力也沒有全力發揮過,直至現在,它們終於能火力全開了!

幾十門火炮不斷轟鳴着,炮彈如雨般落向河岸上的騎兵羣中。這些騎兵今日在戰場上頂着炮火左右救火,本就成了驚弓之鳥,被這炮彈一砸,當即就給打散了。或許直接被打成傷亡的不多,但騎兵一旦分散減速,沒了衝鋒的勢頭,也就沒什麼威脅了。雖然總數是橋頭齊軍的數倍,但出現在方陣前方的元軍騎兵反倒佔了少數,被排槍輕鬆驅散。

到最後,騎兵非但拿齊軍沒什麼辦法,齊軍反倒還能好整以暇地繼續過橋整隊結陣。等到橋頭步兵方陣穩固後,齊軍還送了一批騎兵過來,這些騎兵雖然數量比元軍少得多,但卻可以依託方陣作戰,不斷清剿鬆散的元騎,逼迫元騎集結成羣。而他們一旦結羣,又會遭遇炮火的集中打擊。最後沒辦法,元將按支岱只得鳴金收兵,將騎兵撤回艦炮射程之外,看有沒有別的辦法可找。

沒了騎兵威脅,齊軍動作起來更是閒適,列好陣勢後便主動向西逼了過去,沒多久接近了元軍營地,開始大肆破壞。

很快,營地中就燃起了熊熊大火,黑煙沖天。

不但烽火臺上的蒙哥等人看到這景象勃然色變,連西線戰場上的兵將也逐漸察覺到了這一意象,軍心大亂。

相反,對面的齊軍則受到鼓舞,士氣大振。本來他們在戰線上就處於優勢,如今,攻勢更是驟然增強,東寧軍則無力反抗,陣型逐漸有崩解之勢。

固丘之上,“齊”“李”帥旗高高飄揚着,旗幟之下,李璮正親臨前線指揮著作戰。此時他見到東北方烽煙起,雖沒收到具體的消息,卻也知道奇兵功成了。

“好!”他擊掌讚歎道:“平壤……不,整個朝鮮,都是我們的了!”

他意氣風發,翻身上馬,抽出佩劍指着前方戰場,對着親兵們高喊道:“擊鼓,擡起我的大旗來,我要親征!”

前線上,兩軍步兵已經進入了白刃戰的距離,火炮爲了不誤傷友軍,大部分停止了開火,戰場難得地安靜下來。就在這肅靜之時,古樸的大鼓在固丘之上有節奏地響起,迅速傳遍了整個戰場。與此同時,山上帥旗隨着主帥的行動衝下山來,出現在了戰場近處,這更是引爆了火熱的氣氛,齊軍士兵們發出狂熱的大吼,進一步增強了進攻的力度,大有排山倒海一舉將敵軍壓滅之勢。

“集結,隨我衝陣!”

李璮親兵吹響號角,將各千戶指揮的小隊騎兵召集起來,集合成數百騎的大隊,從戰場側面切入,衝入東寧軍陣中。

這立刻就成了雪崩前的最後一顆石子,引發了連鎖反應,從東到西,東寧軍的整個戰線開始了完全崩潰,所有的軍陣不復存在,士兵們漫山遍野地倉皇奔逃!

後方的烽火臺上,蒙哥看到這崩潰的場景,眼前一黑差點要暈過去。他現在已經完全不知所措,只能喃喃道:“完了……全完了……”

潘阜看着生氣,上前扶住他,然後指着東北方按支岱部建制尚存的騎兵說道:“安撫,尚未到絕境!我們還有上千騎兵可供調用,至少可以安然撤出去,往南是跑不了了,但東、北方皆是我軍,尚有捲土重來的餘地!”

聽他這麼一說,蒙哥彷佛抓到了稻草,又打起了精神,當即往烽火臺下走去,一邊走還一邊喊着:“還等什麼?趕緊讓按支岱過來接應我!”

他倒也仗義,帶着幕僚逃命的同時,還不忘去通知前線的元軍將領,而他們一撤,前線失去了指揮,就更是無力迴天了。

戰場之上,李璮率領的齊軍騎兵仍在豬突猛進,驅趕着敵軍潰兵如趕羊一般四散奔逃。他親手砍殺一名逃亡的高麗兵,甩掉劍上的血,意氣風發,彷彿回到了青年時代。

“繼續衝殺,隨我去陣斬敵方主帥!……咦?”

他看着東北方的東寧軍帥旗,卻突然發現了異常——這旗幟雖然還掛在山嶺上的烽火臺上,但卻好久沒動過了。

李璮帶着親兵小隊找了處高地停下來,取出一枚望遠鏡看過去,這才發現了端倪——烽火臺上已經空無一人了!

他禁不住哈哈大笑出來:“懦夫,原來對面的主帥是一員懦夫!……可笑!”

他痛快地笑了一陣子,又突然止住了,轉而看着周邊潰逃的敵軍搖頭道:“好了,傳令下去,別殺了,開始收攏敗軍吧!”

雖然是敗兵,卻好歹也是訓練過的,只要俘虜來重新編練一番,也能成爲可用的兵丁。如今的勝利只是第一步,將來他要收取更多城池,兵力總是多多益善的。

李璮率親兵衝上烽火臺,放倒了蒙哥的帥旗,完全摧垮了東寧軍最後一點抵抗意志,然後轉回身去,俯視這片戰場。

夕陽斜着從西北山嶺上方揮灑下來,拖出一大片長長的影子,將整個山間戰場映得一半灰一半黃,間或點綴着一些血肉。

戰局已定,戰況從對峙到傾軋到高潮,然後又逐漸退潮,士兵們的熱血也逐漸消退。齊軍分散成小隊,在軍官的指揮下開始收容俘虜。絕大部分高麗兵都毫無抵抗之心,被齊兵一指,就乖乖去指定的地方抱頭跪下,比趕羊更爲容易。倒是有些從中原來的元軍還在堅持抵抗,但數量太少,也不成氣候;然而還有些元軍非但不抵抗還主動向齊軍示好——他們可看得清楚着呢,自己和齊軍同來自於中原,天然有一層關係在,即便投降過去也比高麗兵高上一層,何樂而不爲呢?

東寧軍的各色旗幟在戰場各處逐漸被撤下,取而代之以整齊的“齊”字大旗,標誌着這場戰爭的完全勝利。

戰勝之後,收拾戰場反倒比打仗用了更多時間,齊軍當夜仍在戰場上駐營。第二日他們也還在繼續打掃戰場、追擊敗兵,直到第三日準備萬全了,李璮纔打出華麗依仗,進入了他忠實的平壤城。

如今已是四月,逐漸入夏,麥收季馬上就要到了,齊軍可以就地收取糧草,補給不虞。因此李璮沒了後顧之憂,大幅擴軍,只求儘快將敵人驅逐殆盡,真正將朝鮮這塊地盤牢牢掌握在手裡。

當然,他也沒想着孤軍奮戰,同時也發動了外交攻勢。以齊國公的名義,他一邊向臨安送去賄賂,請求朝廷確認朝鮮爲他的封地,一邊又與南高麗的林衍取得聯繫,希望與他緩和關係,即便不聯手對敵,至少也要互不侵犯。最後免不了的,他還派人去與東海國聯絡,希望能與駐遼東的東海軍配合,南北夾擊,徹底清除元軍的威脅。

只是,這時候東海人也有自己的問題在焦頭爛額着。

第150章 黎明之戰 三第231章 城破第282章 震怒第105章 戰時經濟 三第716章 絕世火力!第646章 兩洋霸主第491章 混世魔王在難波登陸第897章 疾風暴雨 一第124章 蝴蝶翅膀扇起來了第268章 金丹計劃第847章 鑿空 三 碎葉郡,林檎城第470章 東洋景 下第139章 初次交鋒第13章 改制會議第522章 光明 下第289章 城市化第892章 遲疑第550章 謀國第414章 東進:林衍第735章 敵後第643章 安條克復仇軍後6章 夜深第300章 畢竟是李璮(4/4)第500章 第一重火力營“落日”,幕府毀滅者第791章 邕桂分流 下第737章 夾擊第524章 煤鐵複合體 下第328章 泰山之戰 三 炮對砲,火力制勝的新時代第693章 回回炮第88章 獅子搏兔 下第593章 四面漢歌後1章  落日第19章 北風起,南下季第42章 再次南下(加更)第788章 改土歸流 下第587章 乃顏第688章 賈似道的奮鬥後18章 搶冬第314章 北清河船場第85章 私訪第634章 鐵血強宋 七 萬劫不復第559章 沙漠風暴 七 文明之歌第794章 八路齊發第662章 臨安事變 四 概率與數量第531章 驅逐艦 下第81章 嶗山學宮第649章 後方緊吃(加更2/2)第219章 新泰縣第780章 人在江湖(加更)第164章 新城(第十加更)第891章 轉移第125章 招安還是自立第196章 是時候結束這場鬧劇了第56章 四輪馬車第149章 黎明之戰 二第631章 鐵血強宋 四 進攻態勢第337章 暫歇第412章 東進:高麗外交第173章 田頃法(補上加更)第344章 救市第858章 鑿空 十四 三千漢甲可滅國第381章 重鑄秩序第20章 鋼鐵工業第497章 院政第359章 忽必烈的嘆息第876章 威尼斯第322章 開幕第265章 一個新時代的開始第441章 南洋戰略第108章 義勇旅第719章 報應不爽後18章 搶冬第52章 新氣象第400章 推恩第710章 急轉直下第307章 北伐第354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 上後4章 土木堡之變第198章 這次我來做初一(感謝dsfdfdf的打賞,加更2/2)第126章 鯨魚第781章 維新後25章 破門第178章 火炮設計第515章 熱點項目第251章 大巡禮 四 獅牙炮(乾脆一起更了)第415章 東進:仁川第406章 盛世隱憂第72章 對日貿易 完 石見國(第九更)第575章 黑龍江上 二 蒸汽船第536章 銀行學第353章 關門第409章 隕星第284章 對萊蕪工作的規劃第852章 鑿空 八 一往無前第543章 深圳堡第861章 外部勢力第874章 被偷家了第117章 山河防線 六 高密第320章 間章第482章 尊皇討奸,大政奉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