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開國十大元帥中,嚴格意義上,有3位不達條件不夠資格
1955年授銜最開始的名單上,並沒有陳毅,林彪排在第五,粟裕是第七。因爲當時陳毅已經擔任上海市長,按規定,已在地方工作的同志不再參與授銜,但在周總理的力薦下,最後陳毅被評爲元帥,粟裕被評爲大將,名列第一。
然而卻有一些所謂的“民間史學家”對其中的葉帥、聶帥、陳老總提出了質疑,認爲他們空有革命資歷,戰功並不突出,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當時授予元帥軍銜有着幾個明確的硬性條件。
其一,是革命根據地的參與創建者;其二,在紅軍時期要擔任軍團(或者軍)級領導職務,肩負起指揮作戰、引領部隊發展的重任;其三,抗日戰爭時期需達到八路軍師級、新四軍軍級的相應級別,在抗擊外敵的戰場上發揮重要影響力;其四,解放戰爭時期要擔任方面軍(野戰軍)領導職務,主導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其五,授銜時擔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委員職務,繼續在新中國的軍事建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首先是陳毅,陳毅的主要不足是沒有參加長征。長征之前,他在招攜、永豐一帶的戰鬥中不幸身負重傷,行走都變得極爲艱難,費了好大的勁纔回到瑞金。周恩來同志知曉情況後,立刻通知醫院爲他安排手術,陳毅在手術室昏睡了整整一天,等他醒來時,卻發現紅軍大部隊已然遠去,身邊留下的只有瞿秋白、毛澤覃等寥寥數人。
此後,大部隊踏上長征路,陳毅等人因特殊原因留了下來,開啓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在這三年裡,陳毅與戰士們風餐露宿,常常在山頭隱蔽數日,多次面臨絕境,生存條件極爲惡劣。然而,這三年對於中國革命而言意義非凡,陳毅憑藉頑強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念,爲中國革命保留了珍貴的火種,其貢獻不容小覷。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時期,陳毅更是指揮了多場大型戰役,創造了衆多傳奇故事,也因此贏得了毛主席的格外器重。雖然有人質疑他的軍事才能相對有限,覺得他帶兵打仗或許比不上粟裕將軍,但陳毅有着一項極爲特殊且重要的長處,那就是超羣的大局觀和戰略佈局能力。
尤其是在1958年擔任國防部長之後,他展現出了文武兼備的全能特質,在諸多方面發揮的作用遠比一般戰將更爲重要,綜合來看,他被授予元帥軍銜是實至名歸、無可爭議的。
再看葉劍英元帥,他十九歲便投身革命,早期長期追隨孫中山先生,參與了粵桂戰爭、粵東討賊戰爭等諸多戰事,其間戰功赫赫,在當時就已嶄露頭角。大革命爆發後,憑藉出色的能力受到廣州國民政府的重用,官至國民革命軍少將師長。
土地革命爆發之時,葉帥奉中共中央命令,親自指揮了意義重大的廣州起義,在土地革命時期就任紅軍總參謀長,先後精心策劃了多次阻擊戰、圍殲戰,助力人民武裝有力地打擊了反動派,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
到了抗戰以及解放戰爭時期,葉帥大多在後方從事行政工作,基本未參與前線的作戰指揮。但這絕不能說明他不夠資格獲得元帥軍銜,要知道後方的工作同樣艱鉅且意義重大,正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人民武裝的各項事務得以有條不紊地推進,才能夠順利戰勝一切敵人,最終建立起新中國。他在幕後所發揮的統籌協調、保障支撐等作用,是革命勝利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元帥軍銜對於他來說是對其多年貢獻的恰當認可。
最後談談聶榮臻元帥,土地革命爆發後,他與林彪元帥並肩作戰,帶領紅一軍團數次大破國民黨軍,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可謂戰無不勝。抗戰時期,聶帥長期在晉察冀軍區擔任司令員一職,指揮麾下的八路軍部隊多次向正太路以及津浦線附近的日僞軍發起攻擊,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抗日軍民的士氣。
值得注意的是,聶榮臻元帥在諸多崗位上長期擔任政委的角色,比如在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後出任八路軍第115師副師長、政治委員,1948年又擔任華北軍區司令員等職務。儘管在1948年,有東野的協助,聶帥成功解放了河北全境以及內蒙、河南部分地區,但這也是他諸多戰功中的一部分體現。
聶帥無論是在軍事指揮上,還是在政治思想工作等方面,都展現出了非凡的能力,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戰將,完全當得起開國元帥這一崇高的軍銜。
開國十大元帥的授銜,是綜合考量各位將領在不同歷史階段、不同層面所做出的貢獻後慎重決定的。每一位元帥都有着獨特且不可替代的價值,他們或在前線衝鋒陷陣,或在後方默默耕耘,共同爲新中國的成立與建設付出了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