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銀行生成式AI能否規模化 取決七大要素
麥肯錫研究估計,銀行業可望藉由生成式 AI在全球創造2,000億至3,400億美元的潛在價值。圖/美聯社
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估計,銀行業可望藉由生成式人工智慧(Gen Al)在全球創造高達2,000億至3,400億美元的潛在價值(相當於全球銀行業營業利潤的9%~15%)。越來越多銀行着手開發Gen AI的相關應用,試圖實現Gen AI帶來的效益,但要規模化發展並實現商業價值則相對困難,麥肯錫從早期參與全球Gen AI發展取得的專家觀點以及總結髮現,Gen AI的規模化發展取決於以下七個維度的重要能力。
一、策略藍圖
管理團隊需要從策略角度出發,思考Gen AI及數據分析在業務中如何發揮作用。以Gen AI規模化發展爲目標的有效策略藍圖,還包括高階領導層和業務部門的共同願景,明確列出在未來有機會建構Gen AI的優先領域和使用案例,每個用例都必須基於價值潛力和可行性規劃出清晰的業務案例。
二、所需人才
在Gen AI出現之前,提示工程和模型微調不一定是銀行高層關注的人才技能。在Gen AI迅速崛起的同時,也催生不同的人才佈局思考,銀行高層必須爭取時間去準備並適應人員需求的變化,包含提升員工技能或吸引招募所需要的人才以保持未來競爭力。
三、運作模式
居領先地位的銀行業者爲了配合發展新的能力,已經開始採取更靈活、可擴展的運作模式。例如,組建跨部門/職能團隊讓交付過程更加透明及順暢,產品團隊更靠近業務前線,確保開發出來的用例能滿足實際的業務結果。Gen AI組織與業務團隊的早期協作至關重要,同時務必確保與整體數位策略的一致性。
四、IT能力
規劃一個能夠支持Gen AI架構的IT整合藍圖規劃至關重要,大多數銀行可能會部署多種Gen AI模型,每個模型都需要與現有系統、工作流程、企業應用和數據來源整合。推動Gen AI的早期案例時,銀行應仔細比較內部開發解決方案、使用外部市場現有產品及尋找生態夥伴的相對優勢,進而權衡「內部開發vs購買vs戰略合作」方案的優劣。
五、數據能力
儘管大多數銀行在使用結構化數據方面已經具有強大的能力,但在有效利用非結構化數據方面仍面臨挑戰。例如,將部分數據移轉到雲端或協力廠商的平臺,可能會產生資訊安全顧慮與使用限制。數據品質在Gen AI的背景下變得更加關鍵,非結構化數據性質和數據量級的大小讓數據品質問題更形複雜,領先銀行已經開始引進自動化手段,在數據生命週期的不同節點進行優化與管理,持續提升數據品質。
六、風險控制
Gen AI提高了生產力,也帶來了新的風險。就金融機構而言,Gen AI的風險管理仍處於早期階段,如爲了減少Gen AI的偏誤風險—即模型產生不合邏輯或不基於實際資料的答案輸出情況,目前的解決方法可能較爲耗時耗力,阻礙了大規模運行。爲了提升效率,銀行正在開發自動化的驗證方法和操作手冊來解決這個問題。例如,調整大型語言模型參數的設置,控制輸出的隨機性,或者設置處理後的第一道防線,如自動內容審覈來標記產出內容的風險點等,都是有助於控制偏誤的手段。
七、變革管理
成功擴大Gen AI的規模還需要全面的變革管理計劃,在今天快速演變的環境中,成功部署Gen AI解決方案需要轉變觀點,即從最終使用者體驗開始,接着一步步向後推演相關工作。其中包括對流程的重新思考,使工作步驟能夠以使用者爲中心,並且透過學習從人類反饋中進化,確保由人類希望的方向引領Gen AI的發展。
綜上所述,Gen AI確實有潛力爲銀行和金融機構創造顯著的價值,提高生產力,我們幾乎每週都能看到新的例子出現。但擴大Gen AI的應用規模始終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只有透過擬定完善計劃,並克服相關的障礙與困難,銀行才能長期利用Gen AI的巨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