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疫情意外加速推動美國金融創新
2013年創立的Robinhood,不但可以進行加密貨幣的交易,同時也創造1美元購買特斯拉股票的服務。圖/美聯社
疫情干擾、混亂的2020年,除了理所當然的健康生技與遠距工作管理工具等創新被高捧,金融是另一個早期投資與新創的熱點。在最嚴重的Q2及Q3,金融創新的投資還是吸引了93億美元及140億美元的投入,僅次於健康生技等兩個產業。當然,這個趨勢也與金融資本市場意外地熱絡有關。
相較於臺灣熟悉的金融創新,如區塊鏈、加密貨幣、消費者支付,或之前的個人P2P借貸等淺層創新不同,歐美此波的金融創新已進入全方位的階段,同時也遍地開花。舉例說,以農業或傳統工業的俄亥俄州現在都有了第一個公司價值超過10億美元的金融獨角獸、並上市的案子。而「B2B2C」模式能加速金融企業與機構服務消費者的創新,則主導了這一波科技應用的方向,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也開始進入實際賺錢的運作,而非投影片亮點而已。
諸多案例在數字身分(Digital Identity)、中小企業金融工具、保險創新等等,在大量數據支持與應用下,有了新的局面,開拓新興的客羣與應用。只用了四年多、剛上市市值約60億美元的新興保險服務公司Lemonade,該公司CEO在一場研討會中表示,「我們70%的客戶在35歲以下,約90%的客戶或產品並不是由其他保險公司轉過來,是首次購買」。這個案例顯示,就算是百年的保險事業仍可以有新興的機會。
美國金融創新始於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的改革,大量的監管規定與程序使得既有金融機構疲於因應,給予新興的新創公司有機會進入協助解決問題。創立於1998年的老牌支付Paypal與2010年,和現在全球市值最高的支付新創Strip,兩者比較可以分辨出金融創新的演進。再往前進到2013年創立的Robinhood,打開了千禧年股票交易市場,不但可以進行加密貨幣的交易,同時也創造1美元購買特斯拉股票的服務。Robinhood也是目前特斯拉最大的投資券商!
2019年以來的新一波金融新創,並沒有因爲疫情受到太大的影響,重點也不再是先前次貸或P2P借貸的無基弔詭服務,而是產生新日常生活必須的服務價值與交易。除了市場原本就熟悉的既有場域,支付進入B2B的服務,HR等員工服務,今年最大的應用是因應遠距上班產生新的需求,財富管理類別開始着重退休資產管理,同時因應新時代on-demand高階工作型態的不同資金需求。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原本金融巨獸或科技大頭也開始着手自己的創新。高盛,摩根等都設立了新創中心。而Amazon在印度開賣汽車保險,Google與瑞士保險公司合作進軍健康醫療保險。當然,金融公司擅長的併購也是如火如荼在疫情下發生,從Visa以53億美元買下純科技金融工具Plaid之後,每一季度都有超過10億美元的新創公司併購案,一點都不輸IPO或當紅的SPAC。
臺灣在法規與市場生態下,使得金融創新有其侷限性,但不代表我們就只能關在家、不與世界創新接軌。不管是藉由新興服務進入歐美或東亞市場,而非傳統的設據點、開分行服務,或引入海外金融科技一起在亞洲開拓,這都是新的金融服務可以採行的方向。金融服務不應該只是金光閃閃的大樓門面,正裝筆挺的恭謙服務,或冷冰冰的死板合約文字,金融服務要回歸客戶客制需求,而數據與人工智能正式給予了實現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