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臺東農業六級轉型芻議
特殊的環境演化出釋迦經濟
臺東縣的地質環境特殊,發展農業有相當的限制。臺東平原多屬沖積扇地形,具有「易水患、多礫石、地高燥」的特性;加上7-9月間臺灣經常有颱風侵擾,根據中央氣象局統計,花東就是最密集的區域,易造成農業重大的損害;另外,臺東位處臺灣東南方,與西部隔着中央山脈,陸路不便,又卻乏良好的港灣,海陸亦不通暢。
縱然經過數十年的水利建設與土壤改良,還有許多土地無法種植水稻,1950年代起耐旱與耐脊的鳳梨,遂成爲重要的作物,並設立鳳梨加工廠,外銷賺取外匯。然至1970年代末期,國際競爭激烈,鳳梨種植與加工產業逐漸沒落。
釋迦耐旱,且適合生長於山坡或丘陵地形,對於土壤要求較低,尤其鳳梨釋迦的產期爲每年12月至隔年4月,剛好避開臺風季節,臺東特殊的地形、氣候與土壤,正是種植釋迦的絕佳地點,可謂是上天送給臺東的禮物。1980年代起開始大量種植釋迦,取代原有的鳳梨與柑橘,種植技術不斷的改良,品質又優於其他地方,幾乎壟斷臺灣的生產,成爲臺東最主要高經濟價值水果。
大陸市場受挫
臺東釋迦積極拓展外銷市場,去年創下出口1.6萬公噸的規模,以中國大陸爲主要市場。我釋迦並非要刻意依賴大陸市場,而是熱帶水果多具易腐、不耐低溫特性,運輸時間不能太長。大陸不但提供零關稅,還有簡化通關手續的綠色通道等配套措施,加上兩岸距離相當近,只要2~3天就可以從產地送到香港、廈門或廣州,是最佳的外銷市場。
反觀,其他亞洲國家,距離相對較遠,海運送達時鮮度不佳已難上市,改空運不敷成本,更遑論遠距的歐美國家了;通關時間較長,也拖延上市時間;另還有高昂的關稅負擔,都阻礙出口他國。無奈去年9月大陸海關以釋迦檢出介殼蟲爲由,而暫停臺灣釋迦進口。
農業轉型應有長遠規劃
世界主要農產國家,均會同時發展加工產業,不但可解決農產品保鮮問題,高附加價值的加工品創造的價值,還可能高於農產品,且大幅降低釋迦運輸困境。直到主要出口市場中斷,農委會纔想到發展釋迦加工產業。惟政府只想緩和出口問題,缺乏長遠規劃,本文有幾點建議:
第一、規模經濟:農產若由農民自行加工,成本將高不可攀,過去臺東蔗糖業,就有臺東糖廠,後來改種鳳梨後,改成爲鳳梨加工廠。臺東民間缺乏大型加工廠,有賴政府投資興建,藉由規模經濟降低成本。
第二、多元發展:釋迦生產有其季節性,應納入臺東其他農漁產品(例如洛神花、芒果與茶葉等),即使釋迦淡季時還可持續運作,發展全年無休多元產品加工產業。
第三、善用深層水資源:臺東擁有稀有的海洋深層水資源,無污染且含豐沛礦物質與營養鹽,光賣水甚爲可惜。臺東水果可利用深層水,製成深層水果汁、冰淇淋等;有機茶葉與中藥材,也可用深層水製作健康飲品,都是極具競爭力的產品。
最後,打造前瞻性休閒觀光園區:融合特色農產、加工廠、休閒旅遊、觀光工廠的園區,兼具生態教育、顧客體驗、產品推廣與行銷等功能,擴大經濟規模。
打造高值農業典範
大陸市場外銷歸零,在兩岸關係惡化下,短期內恐難以恢復,我們不能讓好不容易打造的釋迦經濟破滅,除應爭取恢復出口外,還應藉此進行產業轉型,從一級產業,邁向二級與三級產業。
日本因檢疫因素,無法出口生鮮釋迦,與其強推接受度低的冷凍釋迦,不如銷售高價的釋迦深層水冰淇淋,可讓深愛冰淇淋的日本消費者搶購;大陸沿海缺乏深層且未受污染的水源,深層水飲品正可搶佔14億人健康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