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邦芬院士:中考進“超級中學”比高考競爭還激烈,應警惕以“清北率”評價高中好壞

"基礎科學和原始創新越來越受重視,但是如果沒有多元的人才觀,那麼,拔尖人才培養和中小學生負擔過重的問題都難以解決。"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朱邦芬在"中學物理數學融合發展"學術研討會上直陳,當下,教育的兩大問題令人擔憂:一是過去20年來,儘管我國的科技人才培育取得明顯進步,但仍缺少公認的世界一流大師;另一個問題則是,中小學生普遍學業負擔重,"內卷"愈演愈烈愈提前。

這兩個看似無關的問題,實際相互纏繞,背後是急功近利的教育觀帶來"一元化"的人才觀。在學術研討會後,朱邦芬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選拔評價"一刀切",增加學生學業負擔和心理負擔

基礎教育是國家核心競爭力之一,尤其是高中教育,決定國民的基本素質。朱邦芬直言,近年來,以一流大學的升學率、特別是清華北大的升學率爲指揮棒,加之選拔、評價模式的"一刀切",普遍增加了中學生的學業負擔和心理負擔。比如,現在的很多家長爲孩子選擇學校,包括不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在評判中學好壞時,標準都是"今年高考有幾個學生能考上清華北大",如此單一的評價標準使高中教育變成了進入名校的"工具"。

而且,不同高校之間的等級落差、畢業生的就業和待遇差別,也不甚合理。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少家長和考生在高考出分後填報志願時,更執着於"用足每一分"的價值觀。"這表面上看似公平,實質卻是考試的市場化、商品化,與教育的目標背道而馳。"朱邦芬說。

他還進一步指出,更可怕的是,通過中考進入"超級中學"的競爭激烈程度在一些地區已不亞於高考,由於中考難度相對低,這些還沒有發育成熟的少年不論是爲了通過中考進入"超級中學"而經歷的"內卷",還是進入"超級中學"後所面臨的"內卷",都可能對他們的長期成長帶來不良影響。

另一方面,朱邦芬也注意到,當前在"培育拔尖人才"等各種項目下,大學和中學之間沒有很好的銜接,競爭提前,給優秀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壓力,"這些問題必須要引起一流大學和一流中學教師的重視"。

有不拘一格的人才觀,才能真正培養出人才

在朱邦芬看來,全社會需要構建多元的人才觀,破除教學時的"一刀切"以及學生評價標準、成才途徑的"一元化",才能化解學生和家長"內卷"的焦慮,營造更好的拔尖人才培養氛圍。

所謂多元人才觀,不僅僅是全社會要真正地理解、認同並落實"行行出狀元",更需要全社會理解人才的多樣性。就拿創新型人才而言,就有從事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不同類型的區別。同時,人才的範圍很寬,不僅有創新型人才,也包括管理型、營銷型、藝術型等方面的人才,以及能工巧匠等等。他再三強調:"必須有不拘一格的人才觀,纔可能真正培養出人才。"

舉例來說,光刻機巨頭阿斯麥原本是一家小企業,多次瀕臨破產,後來,阿斯麥和臺積電合作,把臺積電的華裔越南科學家林本堅提出的浸沒式技術用於光刻機。"在這一應用中,用水而不是空氣作爲介質,這樣光在水中的1.4折射率,使得浸沒式光刻機的分辨率可以提高1.4倍。這是學過中學物理的人都知道的常識,即光在水中折射率變大,阿斯麥將這個常識創新應用,成爲行業巨頭。可見,並非發現光的特性的人是人才,將這個已有的知識進行創新應用,開發出新技術的人同樣是創新型人才,讓技術落地的當然也是人才。"朱邦芬說。

消解急功近利教育觀的負面影響,還需要進一步開展通識教育。朱邦芬談到,與"爲學"相比,"爲人"是第一位的。通過通識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理想追求、胸懷視野、批判性思維和創新創業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並且通過人類文明核心知識的教育,幫助學生跨越文化背景、站在世界的視角去觀察和思考問題。當然,同樣重要的是,還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好奇心和想象力,讓他們個性化發展、多樣化成長。

朱邦芬相信,高質量的通識教育對於"高素養學生"的培養大有裨益,也利於拔尖人才的長遠發展。

落實因材施教,不是給好學生"喂"更多知識

要培養拔尖人才,破解教育內卷的焦慮,還需要真正落實因材施教。

"所謂因材施教,不是傳統所說的,給好學生講得早一點,內容深一點,喂得多一點。從知識傳授的角度來說,也許這樣做是正確的,但是從人才培養的角度來說,並非如此。"朱邦芬非常推崇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葉企孫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只授學生以基本知識""要學生個個有自動研究的能力"兩條。

這兩條教育理念實際意味着要把學習的自主權從老師手中移交到學生手中。朱邦芬強調:"與其讓教師給學生多教一些、教深一些、教早一些,不如老師講好基礎知識,激發有需要的學生主動多學一點、學深一點、學早一點。"而且這種教育模式不僅應該在中學裡運用,也應該在大學實施。

諾獎得主、知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就是鮮活的案例。在講座中,朱邦芬展示了楊振寧的大學本科成績單,上面密密麻麻地記載了他當時修讀的課程。作爲一名高二就參加高考的學生,楊振寧的高考成績談不上"驚豔",但他在本科階段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學習了多門研究生課程,而且成績都很不錯。

朱邦芬還強調一點:人才的多樣性也對應着教育方式的多樣性。"絕對的天才,數量是非常有限的,應該給基數更大的優秀學生充分認識自己的空間,讓他們自己探索出一條自我發展的道路。"

作者:姜澎 張菲埡

文:姜澎 張菲埡 圖:受訪方供圖 編輯:張菲埡 責任編輯:樊麗萍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