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裕能》臺灣棒球世界登頂 無奈「最高殿堂」卻可能解散?
臺灣棒球名人堂紀錄我國輝煌棒球史。(鍾裕能提供)
臺灣棒球名人堂今年8月舉辧名人特展,教育部次長張廖萬堅(右四)與入堂名人一同剪綵。(鍾裕能提供)
Team Taiwan在12強奪冠,臺灣棒球登世界第一,全國上下無不瘋狂,國手、教練們個個成爲英雄,活動、約訪不斷,他們也的確值得。但就在所有人沈浸在冠軍喜悅的同時,臺灣棒球最高殿堂的棒球名人堂,卻面臨解散的危機,亟需各界伸出援手。
臺灣棒球從日治時代發展至今超過百年,雖然曾多次拿過少棒、青少棒、青棒的「三冠王」,成棒也曾名列世界五強,在國際的排名也高居第2,但之前從未在經典賽、奧運和世界12強這三大頂級賽事奪冠,這次世界12強開打前,還被形容是「國際賽沈睡的巨人」。
臺灣隊奪得12強賽冠軍,中止Japan國際賽的27連勝,讓日媒以「悲願達成」來形容。這也可以想見爲何臺灣上至總統、副總統,下至一般民衆、球迷,是何等的感動與高興。
除了每人700萬的國光獎章獎金,棒協理事長辜仲諒還大手筆發出7000萬獎勵,加上各縣市首長更是紛紛加碼,甚至球團也給予紅包慰勞,國手們的活動出席、代言和訪談不斷,走到哪球迷跟到哪,好不風光。
Chinese Taipei的球衣不好穿,國手們頂住壓力,打出成績,確實值得獎勵與風光。但這樣的成果,也是所有對臺灣棒球做出貢獻的前輩們,一棒一棒付出與累積來的。
如果說國際賽打出成績是臺灣棒球實力的外在展現,那臺灣棒球名人堂應該可說是臺灣棒球的內涵和軟實力,是臺灣棒球的底蘊。未來,這些國手、教練也有機會進入臺灣棒球名人堂,繼續接棒傳承。臺灣棒球名人堂,也是選手努力留下成績、紀錄、薪資的偉大後,另一個更高的追求目標。
臺灣棒球名人堂2014年在一羣棒球和媒體前輩發起下成立,臺灣成爲全世界第13個有棒球名人堂的國家,雖然比不上美國的名人堂、日本的野球殿堂歷史悠久,但比2026年纔要成立的韓國還要早,而且臺灣棒球名人堂是純民間組織,不像美國和日本有大聯盟及日職做後盾,韓國有政府的支持。
10年來共選出45位臺灣棒球名人,包括王貞治、謝國城、洪騰勝、曾紀恩、徐生明、郭泰源、莊勝雄、林華韋、陳金鋒、彭誠浩、王建民等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今年8月2日,也創下在臺北大巨蛋舉行頒證的首例,讓5位名人在近2萬球迷見證下,正式入堂,場面盛大空前。
臺灣棒球名人堂成立至今,以「保存歷史」、「表彰卓越」、「傳承世代」爲使命,藉由每年選出棒球名人,表揚前輩們對棒球的貢獻,並利用訪談和影音拍攝,留下珍貴口述歷史;同時透過名人特展、分享座談的舉行,讓前輩們的故事能夠被更多人瞭解,藉以獲得延續。
臺灣棒球名人堂是一個完全公益的團體,從事的是棒球文化紮根及傳承的工作。這樣的工作,即使已努力了十年,仍磨不了一劍,因爲它是一項百年的工程。但這樣的工程,不像國際賽有成績容易被看到,容易獲得錦上添花。比較遺憾的是,10年來連得到雪中送炭的機會都少之又少。政府雖然有些微補助,但僅算是聊勝於無。
要入選臺灣棒球名人堂,選手必須退役滿5年,教練、裁判和其他人員要退休滿半年,經審查提名,才能獲得候選資格,因此即使有名人入堂,也不像原住民棒球協會、球芽基金會,有現役的球星加持,也不像徐生明棒球發展協會,有死忠的龍迷和徐總鐵粉支持,一切都必須自立自強。
雖然慶幸在龍潭名人堂花園飯店的球體有專屬展區,讓外界以爲洪騰勝董事長和飯店在支持和金援名人堂,事實上,飯店落成啓用後僅提供球體七樓空間無償使用,因是公益,以致名人堂完全無收入,經費全需自籌。
棒球,是臺灣的國球。如今臺灣棒球登上世界冠軍,體育署又要升格體育部,若是臺灣棒球名人堂成立10年卻被迫解散,國球只有外表,沒有內涵,已入堂名人的歸屬消失,試想是何等的諷刺?棒球還能稱得上國球嗎?呼籲政府和愛棒球的企業、人士,支持臺灣棒球名人堂,千萬別讓它倒,否則可能貽笑國際。
倘若格局更大,可由政府、民間募集資金,成立財團法人國家級名人堂或棒球博物館,邀集體育、文化、教育、企業界精英參與,將其中分成業餘三級、國家隊、職業棒球、名人堂等類別,依序介紹臺灣棒球發展的脈絡與過程,再加上機動和臨時性質的特展區域,由中華棒協、中華職棒、臺灣棒球名人堂和相關團體合作負責,使其充實和完整。
此外,除配合文物的展出,可另設教學互動、實境體驗、親子友善等設備和區域,配合影片、動畫、AR、VR的科技導入,不僅提供民衆和球迷參觀,瞭解臺灣棒球發展歷史,亦可實際感受棒球的樂趣,讓棒球博物館或棒球名人堂,成爲寓教於樂且兼具歷史、文化、體育、活動、親子、休閒的多功能場所,打造臺灣專屬的古柏鎮(Cooperstown)。如同東京野球殿堂設在東京巨蛋,臺灣棒球名人堂的永久地點以臺北大巨蛋最適合,大巨蛋附近松煙文創的空間也不錯。
(作者爲臺灣棒球名人堂秘書長鍾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