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組「抗新冠肺炎平臺」 盼3至6個月研發快篩、1.5年發展疫苗

中研院組「抗新肺炎平臺」。(圖/中央研究院提供)

記者崔至雲臺北報導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全球,各國都想及早找出解決之道。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昨(13日)召開「國內學研單位COVID-19合作平臺」會議。會中,廖俊智指出,共享平臺目標最快約3至6個月能有小規模快篩檢測原型產品,新型小分子藥物、治療性抗體疫苗則約需1.5年以上時間,爲下一波疫情準備。

廖俊智表示,目前研究需求包括感染控制、流行病學調查、臨牀診斷與治療、快篩方式(包括病毒RNA、病毒抗原血清抗體的檢測)、治療性藥物(中和抗體、小分子藥物)、疫苗,及COVID-19病毒致病機轉等。此外,也應納入社會倫理法律等相關研究,以利疫情的控制與後續影響的評估

廖俊智強調,短期目標希望一週內能建立資源共享平臺,讓學研單位能共同分享研究材料資訊,多管齊下也等同買保險,確保研究成果時效;中期目標爲,在一切順利的情況下,最快約3至6個月能有小規模快篩檢測的原型產品;他也指出,新型小分子藥物、治療性抗體及疫苗則約需1.5年以上時間,爲下一波疫情準備。

▲中研院生醫研究員林宜玲。(圖/中央研究院提供)

未來相關研究成果也將依既有學術界規定共享。廖俊智也在會中決定參與的學研單位共同草擬智財協議,讓全臺灣民衆能早日共享研究成果,避免許多後續曠日廢時的行政程序。 中研院指出,因應疫情,廖俊智在春節期間召開院內第一次會議,邀集專家共同討論對策,就血清抗體檢測、病毒抗原檢測、新型治療性抗體、抗病毒藥物,及疫苗等面向,組成「新冠病毒任務工作小組」。防疫團隊在第一線作戰,此次透過國內學研單位COVID-19合作平臺的啓動,盼善盡關鍵社會責任,一起成爲國家防疫最堅強的研究後盾

與會的十五個國內學研單位代表,經熱烈討論後,決議組成十三項協作子平臺,包括病毒培養、檢體,病毒分讓、檢測、老藥新用、關鍵材料供應智慧財產權、抗體、小分子合成、疫苗、抗原、動物模式、社會倫理與法律等,共同投入 COVID-19 的快速篩檢工具、藥物與疫苗研發。

出席學研合作平臺會議的包含中研院副院長劉扶東及中研院生醫所、基因中心、生醫轉譯中心、分生所、化學所、農生中心。另有衛福部疾管署農委會科技部部會,臺灣大學陽明大學、成功大學、清華大學、長庚大學及國防醫學院等大專院校,以及國衛院、工研院、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國動中心等研究法人與會。中研院也歡迎尚未參與的學研單位加入,共享研究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