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馬習二會送春暖 花開還看賴清德
中國時報社論
兩岸矚目的「馬習二會」終於在北京登場,同日賴清德宣佈卓榮泰爲新閣揆。馬英九雖已是一介平民,但此次大陸行以及在北京發表的談話,清晰傳達了和平反戰的臺灣民意,而習近平的開場白基調溫和,亦有向臺灣「春風送暖」之意。讓兩岸擺脫兵兇戰危、重回春暖花開,應是馬習二會後,賴清德新政府順應民意的施政方向。
平等溝通 習近平基調溫和
自馬英九踏上第二次大陸之旅開始,有關馬習二會的傳言就滿天飛,雖然民進黨政府高層態度謹慎,僅讓少數綠委表達異見,但我方國安人士頻頻匿名放話,將馬習二會扯上「美日菲峰會」,又釋出許多暗示北京將「降格矮化」對待馬英九的訊息。其中最荒謬的是,煞有介事猜測馬習二會「安排在人民大會堂臺灣廳見面」,實質是爲會後抹紅馬英九埋伏筆。
但事實呢?馬英九在北京獲得了比過去國民黨、親民黨歷任主席訪陸還要高的規格和禮遇。首先,馬習二會地點根本不在臺灣廳或福建廳,而是放在面積更大、級別更高的「東大廳」。東大廳不僅是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大、十九大後當選總書記後,率政治局常委與全球記者見面的場所,也是習近平與各國元首會晤的固定場所。
其次,陸方出席馬習二會的高層,包括習近平在內共有3位政治局常委,這也超過歷次中共領導人會見臺方人士的規格。2005年連戰、宋楚瑜首次訪陸時,都是先拜會大陸「對臺2號人物」全國政協主席,再會見中共總書記。而在馬習二會上,政協主席王滬寧、中辦主任蔡奇兩位「正國級」常委與會,其中王滬寧還是9年前新加坡馬習會的參與者。
習近平會上全程以「先生」稱呼馬英九,與9年前馬習會保持一致,而大陸官媒在馬習二會開始後發出的即時快訊稿,也沒有以「國民黨前主席」稱呼馬英九。可見陸方在選址、接待官員、官媒措辭上的用心處理,都暗示馬英九超過臺灣「政黨領袖」,與習近平曾同爲身分對等的「領導人」,也有意透過此次會晤,嘗試與臺灣人民平等溝通,一點都沒有居高臨下的強硬語氣。
習近平此次對臺談話,標誌大陸對臺政策迴歸「求同存異」務實路線。求同,除了重申九二共識的政治語言外,習近平還增加了許多訴諸民族歷史文化、同胞情感的樸實語言,應是向臺灣喊話:只要認同中華民族、認同兩岸都是中國人,任何問題都可以有商有量、務實討論。存異,習近平開場白未提一國兩制、未用「絕不允許」等警告式辭彙,也提到兩岸「制度不同」,說明大陸對臺有所尊重,願意回到求同存異的初衷。
代表民意 馬英九呼籲和平
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識,也恰是馬英九此次談話的重點。他在公開發言中回顧了1992年兩岸達成「各表一中」共識的史實。馬英九當面向習近平表達的內容,包括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年輕人應該加強交流合作、雙方應珍惜彼此價值與生活方式、兩岸有智慧和平處理爭端,這些不僅沒有逾越卸任總統的分際,也根本不存在附和對岸政治主張的問題,完完全全是在爲兩岸和平避戰發表建言。事實上,馬英九的談話,不也折射了綠營對兩岸關係的一些主張嗎?
馬習二會固然不是兩岸談判,也不能化解大陸與民進黨之間的猜忌與僵持,但這場高規格的會晤,最重要價值在於,大陸願本着求同存異的精神,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務實與臺灣各界商討,但前提還是要承認自己是中華民族。可見,大陸的和統論述,是建立在「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但臺灣人是中國人」的邏輯之上,而馬英九不計個人譭譽,站在中華民族的高度呼籲和平、反對戰爭,也恰是當前臺灣台面上政治領袖欠缺的特質。
賴清德從去年參選總統,到如今即將就職,無論是社會賢達,還是綠營內部,都傳出希望調整「逢中必反」、主張「兩岸同源」、切割法理臺獨的建議。其實,期待兩岸「春暖花開」一直是民進黨政府的願望,馬習二會給冰封已久的兩岸關係吹出暖風,賴清德能否尊重臺灣多數民意、對大陸人民懷有同理心,藉由520演說拉近兩岸距離,所有人都在等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