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兩岸急需第四次破冰

中時社論

國民黨即將在9月選出新任主席,對內將肩負確保2022地方執政優勢及奪回2024中央執政兩大任務,對外必須直面兩岸關係的危局,爲臺灣在美中長期對抗的夾縫中找到一條安全、發展之路。4位國民黨主席候選人先後提出的兩岸政見和主張,未必是影響勝負的決定性因素,卻將決定國民黨的角色、歷史定位和兩岸關係前景與臺灣的未來,非常重要。

扮演兩岸破冰的主角

國民黨的兩岸路線核心究竟爲何?是和平?反共?或維持現狀?不統不獨?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九二共識?還是《中華民國憲法》?經過多年反覆爭辯、實踐與折騰,這個問題早已變得模糊不清,或許每個藍營領袖都可以對此發表長篇大論,但在臺灣現實民意和美中外部情勢的干擾下,每一套論述似乎都在雲中霧裡,反而讓人對國民黨的兩岸主張更疏離。

作爲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的百年政黨,曾爲中華民族走向自由、民主、均富締造願景,帶來希望,國共內戰失利敗退臺灣後,亦未放棄希望,如今雖失去政權,這個希望應該還是國民黨的價值與使命。如果將國民黨這個價值與使命代入兩岸路線,即可確認,以和平、民主、務實、包容的方式化解兩岸政治爭議,以制度性手段解決雙方政治分歧,推動國共兩黨共同爲中華民族現代政治文明做出貢獻,避免中華民族再度捲入戰端,應是國民黨所應爲。

只是民進黨執政下,兩岸政治關係陷入死結,陸方對兩岸和平解決分歧越來越不抱希望,民進黨聯美抗中路線正把臺灣推向戰火,國民黨如果不站上歷史高度,促成兩岸關係的新突破,不僅將愧對百年黨史,更會有被歷史淘汰的危險!

回顧兩岸關係40年,國民黨在每一次兩岸「破冰」中都扮演主角。1992年國民黨主導的國統會,就一中涵義達成決議文,才能促成兩岸擱置政治爭議,打開兩岸官方協商談判的大門,同時也掀開了兩岸民間交流大幕。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以捨我其誰的魄力登陸,翻開了以國共關係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篇,兩岸找到了在民進黨執政下,如何維繫和發展交流合作的制度性架構。2015年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會晤,雙方就維護臺海和平、增進交流合作達成共識,向全球展示了中華民族有誠意、有能力、有智慧以和平方式處理政治分歧的典範。

不畏綠營出征與扣帽

現在的兩岸急須「第四次破冰」,唯一目標就是恢復兩岸溝通、重建兩岸互信、挽救臺海和平。中國國民黨需要在過往30年兩岸及國共互動的既有政治基礎之上,從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臺海兩岸永久和平的高度,爲未來30年的兩岸和平作出規畫,並勇敢地與大陸官方及民間對話。

相較過去兩岸三次「破冰」,臺灣此時內外環境已今非昔比。面對中美對抗深化與臺灣意識高張的政治生態,加上民進黨無孔不入的網軍布建與司法威嚇,國民黨任何有意謀求兩岸和平對話、交流合作的主張,都可能被綠營扣上「賣臺」的帽子,反中甚囂塵上,國民黨領導階層傾向從選舉利益角度思考兩岸關係、構建兩岸論述。但國民黨如果僅從臺灣利益角度論述兩岸關係,放棄黨的價值與使命、不考慮大陸的需要與立場,恐怕很難說服對岸重啓兩岸關係,反而令對岸更深信「實力決定論」邏輯。國民黨應該回歸創黨初衷,回到中華民族的立場,重新找到兩岸的連結點。

尋求連任的國民黨主席江啓臣日前重申,自己「既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並表示若連任就邀請馬英九擔任「兩岸特使」登陸。江啓臣此時提出的主張,應是一個積極的訊號,代表新一代國民黨領導者有意迴歸中華民族的基本立場,尋求兩岸連結、思考兩岸解方。無論最後誰贏得黨主席選舉,都應認真思考如何實現兩岸「第四次破冰」,以挽救兩岸和平、國共互信於危局,這也將是決定中國國民黨是否會被歷史淘汰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