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醫科大學副校長邱景富:打破學科壁壘,探索器官系統整合醫學教育改革和“新醫科”建設
“高教前沿”系列高端訪談
Frontiers of Higher Education
爲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聯合中國教育在線推出《高教前沿》系列訪談欄目,匯聚獨家視角,分享真知灼見。
在第62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期間,重慶醫科大學副校長邱景富接受中國教育在線專訪,就“新醫科”建設、醫學教育改革等話題分享了重醫大的經驗和思考。
重慶醫科大學副校長 邱景富
Q
中國教育在線:重慶醫科大學11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其中臨牀醫學進入ESI全球前1‰,是重慶首個進入1‰的臨牀醫學學科。學校學科建設成效顯著,在新醫科建設方面主要是進行了哪些方面的改革?
邱景富:首先,大家知道學科交叉融通、基礎與臨牀整合、培養“能看病、會看病”的醫生是“新醫科”建設的重要內涵。我們學校早在2009年,就率先在國內探索了整合醫學教育教學改革,打破原來基礎學科和臨牀學科的壁壘,形成了“以器官系統爲主線、疾病爲中心、臨牀思維路徑爲導向、基礎與臨牀課程融通”的理念,依據知識點將基礎醫學與臨牀醫學課程整合爲《呼吸系統疾病》《循環系統疾病》等十門器官系統整合課程,這是學校初步探索醫學整合教學改革的1.0模式。
2019年,學校與英國萊斯特大學合作,引進萊斯特大學教學理念、課程體系,打造器官系統整合課程爲主體加“早臨牀、早科研”一體兩翼課程體系,實現全程沉浸式臨牀教學,特別是今年學校獲批西部唯一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學校大力建設臨牀醫學中外合作辦學高地,推進在地國際化醫學整合教學2.0模式,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具有全球勝任力的未來醫學精英。
2023年,學校在器官系統改革基礎上,探索精英化小班制“5+3+X”貫通培養的“醫學+X”“X+醫學”多學科交叉背景的臨牀醫學、檢驗醫師及基礎醫學拔尖人才培養模式,踐行整合醫學教育3.0模式,培養具有多學科背景的醫學家。
通過“器官系統”整合教育的進階模式,學校圍繞培養“能看病、會看病”的臨牀醫生、強化“大健康”理念和基礎臨牀貫通的臨牀整合應用能力、綜合思維能力培養,先後出版了全國首套器官系統整合課程教材和數字化教材,組建了22個跨學科專業、基礎臨牀整合的教學團隊,搭建了百間智慧教室、千門在線課程,促進了學生職業素養、臨牀思維、整合學習、創新能力、教師教學能力全面發展、醫教協同等六方面的提升。
Q
中國教育在線:重慶醫科大學在“新醫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有何特色?
邱景富:首先,學校以“新醫科”建設爲統領,整合檢驗醫學院、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建設生物醫藥現代產業學院,打造醫教研用協同育人模式,重點佈局重大疾病早期診斷標誌物、超敏診斷技術、藥物遞送系統以及牀旁診斷新技術新方法等方向,開展重大疾病早診早治的技術研究與轉化應用;積極聯動15家附屬醫院、10餘個實踐基地,打通從專業學習、技術應用轉化到技術研發創新的“金字塔”創新拔尖人才培養鏈條。
其次,學校還整合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生命科學研究院和腦科學研究院,組建微無創未來技術學院,組建產學研用協同的教學組織體系。構建基礎醫學、臨牀醫學、生物醫學工程等多學科集羣,醫工、醫理、醫文多學科交叉融合的醫學人才培養模式。
最後,學校還不斷加快構建服務生命全週期、健康全過程的“大健康”醫學學科專業體系,圍繞新醫科教育發展趨勢,全面優化調整現有專業。近年,學校停招了藥物製劑等7個專業,增設臨牀醫學(錢惪班)、臨牀醫學(檢驗醫師培養試驗班)2個方向,增設臨牀醫學(中外合作)、精神醫學(中外合作)、智能醫學工程等專業,積極申報教育部新醫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健康與醫療保障”。立項微無創醫學、生物質譜檢驗、精準診斷學等28個微專業,培養面向重慶“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羣體系的生物醫藥產業人才。
總之,通過學校長期堅持探索器官系統整合醫學教育改革和“新醫科”建設,形成醫學與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的醫學人才培養體系。近年來學校醫學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提升,服務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和教育現代化建設的能力也逐步加強。學生連續17年臨牀執業醫師考試通過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以上,學生在2021—2023年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全國總決賽獲得金獎等獎項17項,市級獎項46項。
學校還通過現代產業學院以及未來技術學院建設,持續不斷打造服務衛生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生物醫藥產業人才,爲重慶醫療衛生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重慶醫科大學力量。
重慶醫科大學校園風光
(本文系重慶醫科大學副校長邱景富在第62屆高博會“高教前沿”欄目的訪談實錄)
本欄目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聯合中國教育在線策劃、出品,轉載請註明:轉載自中國教育在線